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 .杜牧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07 .2、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1 .3、 贺新辉 .唐诗精品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正是客心孤迥(jiǒng)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客:作者自指。孤迥:指孤单。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 .杜牧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07 .2、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1 .3、 贺新辉 .唐诗精品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95-1096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0 .2、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69-170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cí)家见月两回圆。
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走马:骑马。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今夜不知何处宿(sù),平沙万里绝人烟。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0 .2、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69-170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17-618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1-84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1-3143、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8-814、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5、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6、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无人谪(zhé)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少陵:指杜甫。谪仙:指李白。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gāng)凌迟四海沸(fèi),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凌迟:衰落、衰败。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pèi)鸣相磨。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sōu)于岐(qí)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蒐: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蒐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镌(juān)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huī)嵯(cuó)峨(é)。
镌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隳:毁坏。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zhuàn)刻留山阿。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山阿:泛指山陵。
雨淋日灸(jiǔ)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huī)呵。
日灸:日晒。烦:劳。撝:同“挥”。呵:喝叱。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公:张生,指张籍。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kē)。
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不类:不像。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zhuó)断生蛟鼍(tuó)。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鼍: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翔:飞的意思。
鸾(luán)翔凤翥(zhù)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翥:飞。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dǐng)跃水龙腾梭(suō)。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biǎn)迫无委(wēi)蛇(yí)。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诗:指《诗经》。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褊迫:局促。委蛇:宽大从容的样子。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jǐ)摭(zhí)星宿遗羲(xī)娥。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掎摭:采取。遗:丢了。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pāng)沱(tuó)。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此;指石鼓文。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蒙:蒙受。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年)。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duó)量掘臼(jiù)科。
故人:不详。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度量:计划。掘:挖。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zhuó)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濯冠:洗帽子,沐:洗头。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如此:像这样的。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zhān)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诸太庙比郜(gào)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荐:进献。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太庙:皇家的祠堂。郜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光价:光荣的声价。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cuō)。
圣恩:皇恩。太学:指国子监。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尚填咽(yè),坐见举国来奔波。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填咽:阻塞,形容人多拥挤。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wān)苔剔藓(xiǎn)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pō)。
剜:刀挖。剔:剔除。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安置妥帖:安放妥当。不颇:不偏斜。
大厦深檐(yán)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tuó)。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覆:遮盖。期无佗: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ān)婀(ē)。
中朝:即朝中,朝廷里。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肯:岂肯。感激;感动激发。徒:只。媕婀:无主见的意思。
牧童敲火牛砺(lì)角,谁复著手为摩挲(suō)。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砺;磨擦。著手:同“着手”,即用手。摩挲: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日销月铄(shuò)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销:熔化金属。铄:指金属熔化。就:趋向,归于。六年:即元和六年(年)。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羲(xī)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俗书:沈德潜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博白鹅:换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nuò)。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则那:又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bǐng)任儒术崇丘轲。
柄:权柄。任:用。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论列:议论,建议。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cuō)跎(tuó)。
止于此:到此为止。其:将。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1-84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1-3143、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8-814、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5、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6、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我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我算的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云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我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我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我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里,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我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66-469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恽正骑马归来。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江岸上的山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结队翩翩而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接一酒杯箬竹叶露当酒相祭,弹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给他听。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红楼边一条小路通向水边,暧水的沙滩边一对鱼儿游来游去。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汀洲白蘋(píng)草,柳恽乘马归。
追和:两人或两人以上用同一题目或同一韵部做诗,称为唱和。白蘋:水草名,叶正四方,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苹”聚。
江头樝(zhā)树香,岸上蝴蝶飞。
樝树:山楂树,高五六尺,其果圆,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栌树”。
酒杯箬(ruò)叶露,玉轸(zhěn)蜀桐虚。
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酿酒味醇美,俗称箬下酒。玉轸:琴上系弦子的柱轴,华丽者以玉为之。蜀桐:古称以益州白桐为琴瑟者必名器,这里泛指琴体。虚:琴身中空,故曰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沙暖:喻居处安适。双鱼:喻一对夫妻。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这首诗是追和南北朝时的柳恽的《江南曲》而作,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首联描写汀洲上的白苹,颔联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颈联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这首诗句法和格调都模仿了柳诗所用的齐梁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其中尾联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双鱼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选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写出家乡的温暖,又道出柳恽回乡的欢快心情,同时表达出物是人非、柳恽仙去之意。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以“楂树香”调动嗅觉,“蝴蝶飞”调动视觉,一静一动,渲染了家乡的可爱。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写夫妻团聚后的欢乐和恩爱,一边畅饮家乡的美酒,一边弹着古琴,使相聚充满了诗情画意。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
柳恽的《江南曲》写男女相思之情,李贺的追和诗“柳恽乘马归”应之,将笔墨落实到柳恽身上。柳诗写相思之苦,李贺写相聚时的欢乐。柳恽原诗为齐梁流行的艳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因之,所谓“追和”倒不如说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