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时光只知道催人老去,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急促的西风刮的梧桐树叶飒飒作响,月色惨淡,朦朦胧胧,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18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63、 春华.《宋词三百首》.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334、 李志敏.《宋词名家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585、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826、 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3-54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只解:只知道。不信:不理解。离亭:古代人在长事短亭间送别.因此称这些亭子为离亭。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长亭。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淡:惨淡清冷。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胧,朦朦胧胧。频:屡次。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韩偓《生查子》:“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18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63、 春华.《宋词三百首》.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334、 李志敏.《宋词名家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585、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826、 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3-54此词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时间”句与“离亭”匈,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于是,“长恨”便通过小小“泪滴”形象地折射出来。短短四句胜过万语千言。下片只用“西风”、“淡月”便勾划出秋夜的凄清。在此无可奈何之际,离妇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给迷蒙的梦境。然而一声雁唳,却又将她从梦中唤醒,无情的现实更增添雁归而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尽管如此,凄凉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种乐观的希望。温润秀洁,境象高远,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
“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的人同样都有的感受。看似平常,细想起来,所谓“时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时每刻催人老去,还有别的什么意义,词人一入手就端出“时光”这个问题逼到人们眼前,逼着人们不能不点头承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这样就先把读者的感情有力地调动起来了。
“不信多情,长恨离亭”人,是宇宙间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亲人之问,不应该永远彼此分开,永远在离别之中过日子吧。可是,尽管不相信事情会如此不妙,事实却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别着。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这又怎能不使人为之慨叹不已。
“泪滴春衫酒易醒”因为感时光之易逝,怅亲爱的分离,无可开解,只有拿酒来暂时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不能使自己暂时忘却烦恼。
以上几句,三层抒发,一层比一层迫紧。惊心于时光易逝,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长期隔别,这是二。企图忘却而又不能忘却,这是三。三层意思,层层相扣,层层拉紧,把读者投入强烈的心情震荡之中。于是,在下片,词人进一步给以更具体、更浓密的形象,使读者的心灵震荡达到最高的频率。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已经是“泪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总的说来,此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词人不会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觉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词结句,用意是何等超脱高远,它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更加明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第二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00-401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7912、 武士明,许海杰编著.唐诗宋词全集:西苑出版社,2011.01:2083、 张志英.唐诗宋词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1日:260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miǎo)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yú)黄菊,堪(kān)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尘世:即人生。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酬(chóu)佳节,须酩(mǐng)酊(dǐng),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huī)。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酩酊:大醉貌。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7912、 武士明,许海杰编著.唐诗宋词全集:西苑出版社,2011.01:2083、 张志英.唐诗宋词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1日:260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镜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448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歌女唇如樱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7-38页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歌檀(tán)敛袂(mèi)。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bèi)明珠一线穿。
歌檀:边拍檀板边唱歌。敛袂:卷起衣服袖子。百琲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xūn)。
樱唇玉齿:唇如樱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留往行云: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迷魂:被歌声陶醉。醺:醉。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7-38页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此词主要表现歌女高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片“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女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衣袖,轻轻拍打下檀板。“缭绕雕梁尘暗起”,这里分别用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动梁上灰尘。词人借此突出写这位歌女歌唱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词人又用一比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一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长又圆润。
下片进一步写歌女的演唱艺术之高。她不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无限心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她是在用心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几分醉意的客人们也被她动听的歌声感染陶醉了。
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而悠长、绕梁不绝、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人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dàn)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黮暗:昏暗,不清楚。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zāo)粕(pò)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粹美:指精华。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他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zhuàn)香。
篆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dài)蛾(é)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黛蛾:指眉毛。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愁”字而已。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话是言之有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