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好
春好尚恐阑珊,花好又怕,飘零难保。直饶酒好□渑未抵意中人好。相逢尽拚醉倒。况人与、才情未老。又岂关、春去春来,花愁花恼。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湖水轻轻地拍打着堤岸,堤上的杨柳锤挂湖面,轻轻拂动荡起圈圈涟漪;水中的瓣瓣落花,随波荡漾,散发阵阵幽香。鸳鸯在湖上自由自在,一会儿嬉弄花瓣,一会儿又用小嘴去衔咬下垂的柳梢。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只见小楼上的珠帘卷处,一位佳人淡妆素雅,身穿柳黄色的春衫,背着斜阳,凭阑凝望,心中愁断肠。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拍堤(dī)春水蘸(zhàn)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堤:沿河、沿湖或沿海的防水构筑物,多用土石等筑成。噆:叼;衔。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这是一幅淑女赏春图,画面丰富、生动,意则有所深折。图中女子,背斜阳而倚楼栏,珠帘半卷,新妆乍露,纵目观赏眼前一派春光。
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河春水。清碧高涨,拍提舐岸,岸柳垂绦,拂水掠波,又好象蘸着春澜在写、在画。垂杨于水,本是主动去沾惹,词人却说是水浸润柳枝,突出了水的活泼。第二句,让人推想,岸边除绿柳成行,还有红紫芬芳,正是春深时候,落红成阵,水面流芳泛彩,清香远播。三四句,女主人公看到了更其富于生命的嬉戏:小小鸳鸯,追啄着水面的花瓣,咬弄着抚水的柳叶,成双成对,追随不舍。拍、蘸、流、弄、噆、随,连下六动词,都由女子注视、感受所串连。我们仿佛随她一起听到了春潮涌动,噬岸有声,鸳鸯啄花啜柳喋喋呷呷;看到了水与柳与花,鸳鸯和花和柳,鸳鸯并鸳鸯之间亲密的厮缠,浑然的生命依恋;看到了水的清碧,柳的翠绿,花的多彩,女子的淡雅衣装,鸳鸯的明艳羽翼;还闻到了满泛一河的花香。
这生动、繁富和美丽,明明合奏着春的欢乐,春的勃郁生机,而赏春人却黯然“肠断。” 上片那满目春光的表相下面深潜的意念,都涌动起来。垂杨蘸水,丝绦千缕,“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昔日折柳送人,如今人在何处,怎不让伊目思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或者这丝绦已老的柳,竟让伊怨怼于深闺独守。往下,落花流水意的传统蕴含,“水流花谢两无情”的沉重叹息,也许又勾动她生命花衰青春水逝的怜惧。词人的《南柯子》云:“晓绿千层出,春红一半休。门前溪水泣花流”,一个“休”字,正是流水泣花内涵的清楚注脚,与此词同读,正见词人赋予人物的生命怜惧意识的反复出现。待到鸳鸯鸟出现于眼前,它们成双作对,棒打不散,逐水弄花,自在而欢畅,词中人更加难于禁持了。词人《阮郎归·春思》曰“贪凭雕槛看鸳鸯”;《一落索·春怀》曰“清晓莺啼红树,又一双飞去”,词人让词中人一再关切成对的鸳鸯,双飞的莺燕。自然物尚两性相守,阴阳偕合,人呢,形单影只,索寞兰闺,岂不让人难以为情。“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春光中最富生命的跃动,怎不使她腾起生命追求的热切!于是,因而才有这一片明媚春阳下的“断肠”和“暗”。
题为春景,实是春怨、春思、伤春。上片明丽轻快,恰是下片“帘半卷”的慵懒、“背斜阳”的幽悄、“暗断肠”的伤情的缘由,不协调中正含着统一。
参考资料:
1、 资料来源《中华散曲》新华出版社第462页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五岭地区麦收尽,荔枝初熟穿丹衣。绛紫纱皱里,装一水晶丸。可惜,老天让它生的远,不靠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回忆天宝时往事,贵妃特别爱荔枝。一旦香消马崽驿,依旧红尘新丰道,不见驿使送荔枝,满眼所见,郁郁葱葱一骊山。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80页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jiàng)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五岭句:五岭,位于湖南与广州交界处的大余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麦秋:指麦子收获的季节,农历四月。秋:此处指谷物成熟。丹:变红。绛纱:红纱,此指荔枝红色外壳。水晶丸:指荔枝果肉莹白如水晶。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wéi)关,只有红尘无驿(yì)使,满眼骊(lí)山。
开元:唐明皇李隆基所用年号。妃子: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马嵬关: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骊山:在陕西临潼,唐时为避暑胜地,唐明皇于此地造华清池,常与杨贵妃休憩于此。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80页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词中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戒鉴和启迪。
本篇集中笔墨,单就杨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远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的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
过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的考虑。“妃子偏怜”及以下“驿使”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里的“偏”与上片的“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女子在闺阁梳妆打扮后,慵懒地荡秋千。悠闲地拨弄沉香,花冠不整,衣宽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
没有远方情人的书信寄来,而且多年如此。花前挥泪,思绪缠绵尽倾诉给十四弦。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92、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3、 惠淇源编.婉约词.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270-271宝钗(chāi)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lǚ)衣宽睡髻(jì)偏。
宝钗楼:泛指女子所居的楼阁,取其字面的华美。沉烟:香燃烧时的香烟。此指沉香。金缕衣:以金丝联缀玉片制成的衣服。今出土文物中常有之。此指华贵的衣服。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
鳞鸿:犹言鱼雁,古人认为鱼和雁都能代人传递书信。辽东:古代郡名,今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这里泛指遥远的地方,亦即女子的情人所在之地。十四弦:一种十四根弦的弹拨乐器。又疑指筝,筝本十三弦,此处因平仄所限,将三作四。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92、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3、 惠淇源编.婉约词.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270-271此词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情态和思绪,属于传统的“闺情”一类,同时该词也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填词技巧。
上片写女子的懒散无聊,房中的陈设、身上的衣着都足精美考究的,但她的精神生活却是空虚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与她相伴。
下片写女子的离别相思之苦,透露了她之所以百无聊赖的原因。经年得不到远方情人的音信,只能花前弹泪。“愁入春风十四弦”,思绪缠绵,情韵无限。写出了相思相爱之深。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9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经年:常年。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寻芳:游春看花。翠微:指翠微亭。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看不足:看不够。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页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作于池州,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
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清]黄邦宁 编.《岳忠武王全集》:扫叶山房,1927年10月第3版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
夜间的绵绵细雨,那带雨的海棠花分外美丽。愿这美景长留不去。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庭院中悄然无声。我用心仔细听,小燕黄莺啼唱声声悦耳,分明与人一样明白人间情意,生怕春天走得太快。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枝条美丽的绿树,树荫一片转过正午。我刚刚睡起,层层帘幕还未卷起,我一个人寂寞地观看纷飞的柳絮。我偷偷抹去伤心的眼泪,寄与那烟波浩荡的江水,待并水流到江头的故人那里,告诉她我凄凉之景。唉,你寄来的情书虽然多,除去那些问候话,归期却毫不定,也未说何时才归来。夕阳中我凝神远望,所见到千山茫茫,令人断肠。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190-191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 :第191-192页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táng)正妖娆处。且留取。
赖:依靠。倩:请、托。住:停止。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一作“娇饶”。处:时候,季节。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莺啼燕语:莺啼婉转,燕语呢喃。形容春光明媚。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xù)。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jiān)无数。去却寒暄(xuān),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彩笺:彩色的笺纸。常供题诗或书信用。去却:除去。寒暄: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到了:到信的结尾。浑无定据:浑,全。没有一点确切的消息。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190-191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 :第191-192页此词以柔笔抒离情,共分三段,前面两段是双曳头,即句式、声韵全都相同。(周邦彦的《瑞龙吟》前面两段也是双曳头,其内容先是走马访旧,其二是触景忆旧)。在此词,前两段虽然都是写景,但第一段是写眼前所见的,第二段是写耳际所听到的;不仅有变化,而且能以怀人深情融入景物中。
第一段前二句写夜来风雨。前人都说众芳飘零,是风雨肆虐所致,“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雨横风狂三月暮,……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而词人却说是由于夜间春雨连绵,东风劲吹所导致的。“海棠”两句,以“留取”两字,点出眼前景象,正如李清照所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如梦令》)两词都并不落入为花落而伤心的俗套,而着重赞赏雨后的海棠依旧妖娆景色,对此王雱在《倦寻芳》词中有细致的描绘:“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栏,登高榭,海棠著雨胭脂透。”正是这雨后分外妩媚娇艳的海棠,而暂且把春光留住了。
第二段“悄庭户”两句,写庭院寂寂,了无人声。“细听”两字,接“悄”字而来,形容“莺啼燕语”之细啐轻微。“分明”两句,借莺声燕语托出作者的惜春之心。文人伤春,以各种方式诉述其衷肠,有的是无可奈何的,如“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画堂春》)。也有嗟叹无计留春的,如“一簪华发,少欢饶恨,无计留春且住”(晁补之《金凤钩》)。而贺铸却愿意春把相思之情带去“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感后恩》)在此词,是以莺啼宛转、燕语呢喃,似乎都在愁留春不住,这不仅与前面“且留取”呼应,而且又引出自己的惜春之情。
第三段开头“翠阴初转午”,以树影位置表述时间,诗词中经常见到。如说正午则有刘禹锡的“日午树阴正”(《昼居池上亭独吟》)、周邦彦的“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说过午则有苏轼和李玉的《虞美人》两者,都用“庭阴转午”。“转午”即树影转过正午位置,而稍向东偏,表示太阳将要西落。此句言“初转午”,则午昼正长。昼长人倦,于是有昼眠之情况。下径接“乍睡起、寂寞看风絮”,无论睡时还是起后,都透露出作者孤独无聊的感情,“重帘未卷”,可以体会作者疲倦的感受,同时将上面的“愁绪”和下面的怀人之情联系起来。
“偷弹”三句写相思之情极深,词人在另一首《安公子》中亦有“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之句,都是借助东流的江水,请其将自己一片深衷,满怀幽恨,带给伊人。这种构思,似又从周邦彦《还京乐》词句转化出来的“彩笺”三句,承以上怀人情意而来,久别之后盼望着重逢,以切望来书告知归期;苦恨信中除掉寒暄之外别无他语,到头来归期仍是难以知晓。晏几道词“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蝶恋花》),也说的是书信难达,相会之期难卜。这里面有盼望,也有笔墨难以形容的幽怨。
末句以景语作结,词意从柳永《夜半乐》结句“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转化而来。柳永在他乡作客,离别了伊人,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怅望着长天,那苍然的暮色和声声远去的雁叫声,使作者更增添了思念之情。此词末句刻画暮色中的落日和千山,似乎也在为词人献愁供恨,更觉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351-1352页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190-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