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

:
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 ——皇甫曾
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 ——皎然
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 ——郑说
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 ——崔子向
筌忘心己默,磬发夜何其。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 ——皇甫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皇甫曾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页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墙东:指隐居之地。身:自己。

明月好同三径(jìng)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zé)邻。
犹:尚且,还。伴:陪伴的人。岂得:怎么能。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可独:哪里止。长:通“常”,往往,经常。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页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3-804页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德才兼备的人经常地担忧内心没有一点的本事却一味地炫耀,或是自己很有本事,但是外表却不华美。本来没有本事还到处炫耀,这是为自己布下了一个陷阱,灾害真的是太大了;有本事而不外露,不把它发挥出来,就好像是把好的木材烧掉,把美丽的玉石毁坏,真是太龌龊了!因此就要用锻炼磨砺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将它显露出来,这一点是很为古代圣贤之人看好的。豆卢先生,是一个内心很有本事的人,这是我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而且很想让他把才能发挥出来,取得成功。但是由于从小就成了孤儿,经常担心疾病和饥渴的来临,寒酸辛苦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以此寻求一点生活的资助,他真的是有本事的人啊!但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内心拥有的才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发挥,我多么希望你能将《诗》、《礼》当成人生行事的根本,将《春秋》当成是连接的纽带,将那些历史的书籍当成是协助的东西,这样的话,你内在的才华就会像美玉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迸发出来,也会像山林中野雉身上炫美的羽毛一样展示出来,到那时,你就能够在各种朝廷政事之间自由地周旋,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然而遗憾的是我没有俸禄,你的需求我没有办法满足你,从而来完成你的志愿,只是希望你能尽早地回来,所以写了这篇序文。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shú)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pú)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zú)(lì)(guā)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léi)(něi)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jù),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láng)乎璆(qiú)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yī)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病:担心、担忧。内:内在的修养。饰:外在的装饰。设覆为阱:在陷阱上放置遮盖的东西。孰:很,程度深。诟:耻辱、羞耻的意思。镞砺:在磨刀石上面磨箭头。栝羽:在箭的尾巴上加上羽毛。两个词都是刻苦磨炼的意思。遂:成功、成就。幼孤:年龄很小的孩子。羸馁:瘦弱饥渴的样子。恤恤焉:忧郁的样子。克:能。琅乎:象声词,是珠玉等撞击后发出的声音。璆璜:都指的是美玉。冲牙:指的是古代玉饰上的配件。揖让:古时候宾客之间的礼节。周旋:行礼时进退之礼。称:满足的意思。反:与“返”通假。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这篇序文是柳宗元在送豆卢膺南游启程时所作的。文章中讲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在柳宗元看来,好的作品,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要极其重视的,不能有所偏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章要想有好的形式和内容,这又和作者自身的品行和修养是分不开的,提出了内外兼修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对内外修养的重视。文章条理清晰,言辞中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步虚

: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母亲亲自教我学习走路和礼仪,她就好像是从千里之外的蓬莱仙岛下来的。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我仿佛听见高雅宫廷乐曲的和和谐的民间乐曲从瑶琴上奏出,停留不散;似乎看见鸾与鹤从天上飞下来,绕着香炉低飞盘旋。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qiǎn)下蓬壶。
步虚: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指代学习优雅的走路和行为做事的礼仪。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遣:派。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luán)鹤飞低拂宝炉。
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合称。指美妙的乐曲。韵俗:比较一般的乐声。瑶瑟:指用玉装饰的琴瑟。鸾鹤:鸾与鹤。相传为仙人所乘。宝炉:熏香炉的美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阳池送朱二

: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公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示金陵子

: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金陵城东是谁家的女儿,偷偷听碧纱帐里悠扬的琴声。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她像天上的一片落霞,跟随情人一起渡过西江的流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用吴语唱楚歌,声娇字不正,似能非能最是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谢安正要邀请东山妓女,携着手在林泉间畅游。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90-991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qiè)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琴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西江:西来的江水。后人因此泛称吴越之地的江水为西江。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jì),携手林泉处处行。
要:同“邀”。东山妓:东晋名士谢安每游东山,常以妓女相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90-9912、 周啸琴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前六句专写金陵妓。开头两句,诗用行人“窃听琴声”发端,琴声自“碧窗里”传出,表明弹琴的人是女子,琴声能引来行人窃听,可见琴声悠扬优美,弹琴的人技艺娴熟。这两句描写金陵城东的歌妓善弹古琴。“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以一片落花喻指金陵子,形容她好像仙女,气韵不凡,自天而降落人间,随人们一起渡过西江水,来到金陵。“楚歌吴语”二句,描写金陵子富有情致:金陵子能唱楚歌,她操一口吴侬软语,娇滴滴未成腔调先有情。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小妓金陵歌楚声。”李白对这位才艺、容貌双全的歌妓曾倾心过。他写的诗句“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四),透露过这个消息。

  最后两句,诗人以摅写自己的心迹结束全篇。他借用晋朝谢安的典故,喻写自己的意愿。谢安旧时隐居于会稽东山,后来居住金陵,他便筑土山以比拟东山,常携妓纵情游赏。李白的《东山吟》也写过这则典故,他在题下自注:“去江宁城三十五里,晋谢安携妓之所。”诗云:“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这首《金陵子》结句与《东山吟》意义类似。“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诗人正邀约金陵子,携手在林泉佳处游赏。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诗意故作放旷,而不满现实、退隐青山之志,隐然可见。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 (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

  摹写歌妓,如果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秾艳丽的色彩,必流于平庸。李白却用宕逸轻灵之笔,清新洒脱的语言,形容金陵子的才艺、气韵、情致,不落俗套,情意缠绵。结句切金陵城,借用谢安典故,比喻自身意绪,就地起兴,喻意恰当,妥贴自然,更增添了诗篇的超逸神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