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鱼过河泣

: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yù)且制。
“白龙”四句:据刘向《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jīng)(ní),勿恃风涛势。
“作书”四句: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shèn)出入,柏人以为识。
“识”,一作“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注释
⑴《枯鱼过河泣》为杂曲歌辞。李白拟作,以天子微行为戒。
⑵“白龙”四句:据刘向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白龙入渊化为鱼,为渔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诉诸天帝。天帝问当时何形,答言化为鱼。天帝以为渔人无罪,过在白龙化鱼。
⑶“作书”四句:《庄子·桑更》: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
⑷“柏人”句:《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于柏人县馆舍壁中藏人欲行弑),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识”,一作“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筹笔驿

: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蜀汉千里江山被小子轻易抛掷。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参考资料:

1、 周柳燕.御定全唐诗简编(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1613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44723、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180

抛掷(zhì)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抛掷:投,扔,指别离。南阳:诸葛亮隐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阳)属南阳郡。北征:指攻打曹操。东讨:指攻打孙权。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时机到来。同力:同心协力。运去:时运过去。自由:自己能够作主。

千里山河轻孺(rú)子,两朝冠剑恨谯(qiáo)周。
孺子:指蜀后主刘禅。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冠剑:指文臣、武将。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解:知道,懂得。

参考资料:

1、 周柳燕.御定全唐诗简编(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1613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44723、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180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尾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既然是“尽良筹”,而他的出师到底有利无利,这就开出颔联,归于时运,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颈联归到运去,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称蜀国为下国,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李诗:“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像在畏简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7-6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嫁娘词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57&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28-329&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46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汤。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ān)姑食性,先遣(qiǎn)小姑尝。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57&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28-329&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46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铁关西馆

: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167-168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ní)
地角: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天倪:自然的分际。

塞迥(jiǒng)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迥:远。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那知:哪知。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167-168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桂林路中作

: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南方泥土中的温暖,使大地之上看不到丝毫北方秋日里肃杀萧瑟的景象。在这个晴朗的黄昏,冉冉西下的斜阳正将残留的余晖洒落在江上。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在这幽寂的日暮时分,我只听到秋蝉微弱而清脆的鸣叫声。这秋蝉犹如向我这个异乡人吟唱着生命即将离去的挽歌,倾诉着对大地的依恋,同时又似乎在向我寻求着最后的怜惜与呵护。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走进小小的村落,狗儿相互护卫着主人的家园,不让陌生人靠近。这时,一位僧侣走在江边平整的沙地上,独自归向自己的寺院。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我抬头向着西北望去,我多么想见到我来时的地方——长安。可是,又一次见到的只是从树丛中飞起来的鹧鸪。

参考资料:

1、 习古堂国学网.桂林路中作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huī)
路:全唐诗校:“一作道。”

空馀蝉(chán)(huì)嘒,犹向客依依。
嘒嘒:蝉鸣声。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zhè)(gū)飞。

参考资料:

1、 习古堂国学网.桂林路中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家父与我都一直喜欢道家精神。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常常想归隐山林,喜欢空灵沉寂的环境。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离开故乡来到闽越一带寻找大禹等的仙迹。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攀登高山,泛舟沧海,又来到庐山霍山修炼。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借助雷声打开人的天耳,远听千里之外;居高阁玩赏霞光云影。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很喜欢登高一览美景,也喜爱这种隐居生活。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在三山四岳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老朋友元丹丘素来住在嵩山与颍水,高尚的道行连皇家都知道。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不与尘世来往,断绝俗风骚扰,自言山林中人。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珍惜山林美趣,不羡慕俗世的欢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突然与真意相偶合,发现天机,便感觉世间的一切都索然无味。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你喜欢采撷桂枝的高洁,我也喜欢收纳兰草之清馨。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我的爱人喜欢求仙,我女儿也好道。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我们志同道合,相互帮助,一起修炼,一起升天。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游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地里书谓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其北为天仓,为龙洞;其东为风洞,为仙人青龙洞,为露香台;其西为蟆颐,为白云洞;其南为天台,为帝舜洞,为桃溪源,为天生桥。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世传为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宫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铁绳隐迹在焉。此山地志不载,宋魏鹤山作记,载集中。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闽:今福建地,在唐时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东瓯与闽地相连接,在唐时为温州、台州、游州三郡之地。秦时立闽中都,合东瓯在内。至汉始分东瓯,以立东海王。太白生平未尝入闽,而温、台、游三州则游历多见于诗歌,疑此诗所谓“闽荒”者,指东瓯之地而言也。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三山:谓海中三神山。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金药:金丹,上药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