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洋洋平泽,乃漱(shù)乃濯(zhuó)。
洋洋:水盛大貌。平泽:浇满水之湖泊。漱、濯:洗涤。
邈(miǎo)邈遐景,载欣载瞩(zhǔ)。
邈邈:远貌。遐景:远景。载:语词。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
人亦有言,称(chèn)心易足。
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shāng),陶然自乐。
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3-486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身为女子的苦难,位卑身贱难诉申。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男子当家撑门户,刚出生就被重视。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雄心壮志溢四海,驰骋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女儿自小无欢爱,家人轻视少关心。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长大以后,她只能居于深院,藏头遮首怕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眼含泪水远嫁他乡,宛如雨滴离开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在婆家总是低眉下首面带笑,皓齿咬住双红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对公婆、丈夫等的跪拜没有数,对婢妾也要如同庄严的客人那样敬重。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感情相投如牛郎天河会织女,仰赖丈夫如葵藿三月向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情意相背似水火,把各种的罪名都强加到女子的身上。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玉貌逐渐变苍老,丈夫喜新弃旧人。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往昔她与丈夫,像形和影一样不能分离,如今彼此却如胡与秦,相隔万里。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即使胡秦之地的人,时而也有相见的时候,但她与丈夫却如天上的参星和辰星,永不相见。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苦相:作者虚拟的人名,借此表示妇女的苦难。卑陋:指身份、地位卑贱。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垂泪适他乡:这里指女子眼含泪水远嫁他乡。适,到。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素齿:牙齿藏在唇内,不敢启齿。这里形容女子出嫁后不敢随便说话。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云汉:银河。这里借喻天上的牛郎、织女星。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心乖:指男子变了心。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与秦:胡,北方少数民族。秦,指汉族。胡与秦地域、种族不同。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参辰:指天上的参星和辰星。两颗星星一颗升起时,另一颗就降落,不能同时见于天空。这里比喻二人不相见。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经营生活总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我自春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9-93蔼(ǎi)蔼(ǎi)堂前林,中夏贮(zhù)清阴。
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应当是诗人的朋友。蔼蔼:茂盛的样子。中夏:夏季之中。贮(zhù):储存,积蓄,这里用以形容树荫的茂密浓厚。
凯风因时来,回飙(biāo)开我襟。
凯风:指南风。因时:按照季节。回飙:回旋的风。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息交:停止官场中的交往。游:优游。闲业:指书琴等六艺,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卧起:指夜间和白天。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余:多余,过剩。滋:生长繁殖。犹储今:还储存至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良:很。极:极限。过足:过多。钦:羡慕。
舂(chōng)秫(shú)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舂:捣掉谷类的壳皮。秫:即粘高粱。多用以酿酒。自斟:自饮。斟:往杯中倒酒。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弱子:幼小的儿子。戏:玩耍。学语未成音:刚学说后,吐字不清。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zān)。
真:淳真,天真。聊:暂且。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比喻华冠,指做官。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白云:代指古时圣人。怀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时圣人。一何:多么。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9-93此诗通过对仲夏时节,诗人闲适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至仲夏,堂上仍很清凉。南风不时吹来,拂动着我的衣襟。这几句把诗人在炎热的仲夏,坐在阴凉的堂前,悠闲舒适的情态刻画出来。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不可能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5-498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羲(xī)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汲汲鲁中叟(sǒu),弥缝使其淳。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chuò)微响,漂流逮(dài)狂秦。
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但恨多谬(miù)误,君当恕醉人。
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门前有车马经过,这车马来自故乡。
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因为顾念我久久未回,因而他们远涉而来。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
我听说有客人从故乡来,赶快整理衣服出去相见。
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见到故乡旧友不禁感动得掉下泪来,亲手拉他进屋,擦干眼泪我们聊起了我离别家乡后彼此的境况。
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
我问他现在乡国和宗族过得怎么样,他凄怆地对我说,自我别后的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亲友也大都零落,不知迁徙到哪里去了,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已去世。
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
市集和朝堂都改变到了其他地方,以前的很繁华的地方都已成为了丘垄和荒地。
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坟茔越来越多了,坟地上的松柏也郁郁苍苍。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天道还有盛衰,何况是人生呢?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想想我自己的人生,顷刻之间觉得无限悲伤。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念君久不归,濡(rú)迹涉江湘。
濡迹:留下踪迹。濡,沾湿的意思。
投袂(mèi)赴门涂,揽(lǎn)衣不及裳。
投袂:甩下衣袖。赴门涂:赶出门口上路。揽衣:整理一下衣服。
拊(fǔ)膺(yīng)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拊膺:拍打胸部。掩泪:擦干。
借问邦族间,恻(cè)怆论存亡。
邦族:乡国和宗族。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diāo)丧。
旧齿:故旧老人。
市朝互迁易,城阙(què)或丘荒。
市朝:市集和朝堂。
坟垄(lǒng)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郁茫茫:茂盛的一片。这里指坟墓剧增。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崇替:盛衰。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俯仰:顷刻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旧题。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戚雕丧之意也。”西晋武帝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离开江南家乡,北上洛阳以求取功名。不久,晋武帝去世,围绕权力的再分配,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陆机沉浮于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备感仕途艰险、人命危浅,由此也常常生发出怀念故乡亲友之情。这首诗虽沿用乐府古题,但反映的却是陆机自己的感情。
诗的开端六句,交代有客自故乡来,诗人急忙出门迎接。首句点应诗题。“念君”二句,以故乡客口吻点明作者离乡时间之长,以故乡客远涉而来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为下文的问讯作了铺垫。“江湘”,偏指长江,因从江东至中原无须经湘江,诗人此为协韵而已。“濡迹”,涉江时沾湿的足印,二字概写故乡客行旅的艰辛,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投袂”两句,刻画诗人迎接故乡客的急切状态,神情毕肖,透过这毫无斯文气的动作描写,读者可以联想到诗人平素对乡音的殷切企盼。
接下来“拊膺”二句,写诗人见到故乡客的激动情态。诗人连用“拊膺”“携”“掩泪”几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创造出一种极端伤痛的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那积抑已久的悲情。重情是魏晋思潮的一大特征,由于个人意识加强,魏晋文人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了更敏锐更强烈的感受;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冲破了汉儒“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诗教说的抑制,敢于尽力宣泄。陆机不仅在理论上首标“诗缘情”之说,而且在创作上大力实践之,他“观尺景以伤悲,俯寸心而凄恻”(《述思赋》),往往尽最大的努力来强化自己的感情。“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不正是这种创作倾向的流露。
“借问”八句,写亲友零落,桑梓倾覆的惨淡现实。重逢乡亲,自然就要问讯故乡亲友的情况。而世间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亲友的存亡问题,譬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八十岁老兵,他“道逢乡里人”,最挂念的也是“家中有阿谁。”“恻怆论存亡”,同样真切地表现了陆机的这种心情。然而,答案却令人黯然神伤。“亲友多零落”六句,展示了一幅极其惨淡的图景:亲友大部分零落了,有德望的老人则全死光了;昔日豪华壮丽的官府殿堂倾颓殆尽,或沦为杂草丛生的荒丘,或沦为商贩出入的集市;放眼望去,郊原坟冢垒垒,松柏郁苍。六句诗,“亲友”两句和“坟垄”两句形成相反相成的强烈比照,“市”与“朝”,“城阙”与“丘荒”,也对比鲜明。这都体现着作者巧妙的艺术匠心,只有通过这种对比组合,才能创造出沧桑陵谷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结尾四句,诗人把亲友零落、生命短促的现实痛苦升华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悲叹感伤。“道”,此指自然规律。信,确实。“崇替”,衰亡,灭亡。“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宇宙间万灵万类终归要走向衰亡,人又岂能获免!着一“信”字,更见沉痛。既然人的衰亡是宇宙之必然,那每个人都在劫难逃了,零落者的今天,便是“我”的明天,于是诗人便在一曲欲解不能的伤叹中收束全诗:“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惟,思。“俯仰”二字突现诗人敏感的时间意识,与悲伤萦怀、感慨淋漓的气氛相吻合,更易产生“每读一过,令人辄唤奈何”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83-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