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杂题

:
积潦池新涨,颓垣址旧高。怒蛙横饱腹,斗雀堕轻毛。
碧瘦三棱草,红鲜百叶桃。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祜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25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玉阶怨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5-176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4-275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水精:即水晶。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5-176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4-275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首两句是说,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末两句是说,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內,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是一味的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下来以后,却更难消受这凄苦无眠之夜,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形容水晶帘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功力,以隔帘望月,衬托了人之幽怨。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乎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并且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得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之笔抒情,常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在写作理论上,俄国作家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就是说作者应该与所写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客观,无声嘶力竭之弊。本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艺术上有幽邃深远之美。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4-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萤

: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

参考资料:

1、 郭彦全,石惟英编著. 千首少儿古诗选译[M].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11.第78页2、 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3、 周锡卿,施丁,周用宜编著. 唐诗书画新编 动物百态[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06.第400页

(dí)(lì)流光小,飘飖(yáo)弱翅轻。
萤:昆虫,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的历():小粒明珠的光点,灵巧微弱的样子。流光:闪烁流动的光芒。飘摇:飘飘摇摇,很不稳定的样子。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畏:怕。

参考资料:

1、 郭彦全,石惟英编著. 千首少儿古诗选译[M].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11.第78页2、 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3、 周锡卿,施丁,周用宜编著. 唐诗书画新编 动物百态[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06.第400页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

  此诗前两句从流萤的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开始写,“流光小”与“弱翅轻”衬托出了萤火虫的弱小。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此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意思是说,道虽然是无名而质朴的,很小不可见,但是天下谁也不能降服它,令其称臣。人生在世,应该努力进取,刻苦学习,即使先天条件不足或有所限制,但是无碍于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学识。这首小诗也即阐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1、 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2、 韩达编著. 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4.09.第4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望皖公山

: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秀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云,相映成趣,满山的秀木郁郁葱葱,秀色无边。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清爽无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岭,特别中我心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独自一人在沧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兴趣。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但是由于钟爱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径?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皖公山,我已经对你倾心,但是,还不是流我在这里的时候。我们签个约定。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等我丹药炼成,我将在此地归隐,陪你,永远陪你!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以前,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曾经一度迷恋于炼丹。

  此诗一路平平道来,好像和老朋友唠嗑一样,情绪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浓郁。一开篇既是两好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欢此地。

  “巉绝称人意”这句曾经被亲临此地的陆游倍加赞赏,认为是绝佳的诗句。“默然遥相许”,更是把李白喜爱此地的心情表露无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休洗红

: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不要洗红衣啊,一洗再洗,红色会变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亲爱的人儿骑上马,放辔驰骋要趁少年;昨日送你出征,与你相别在桥畔。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3、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4、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休洗红:乐府古题。乐府古辞有《休洗红》二首。

(qīng)卿骋(chěng)少年,昨日殷(yīn)桥见。
卿卿:男女的爱称。这里用来称呼所爱恋的男子。骋少年:放荡不羁的青年。骋,矜夸。殷桥:桥因洗红而赤。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弦上箭:比喻一去不复返。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3、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4、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此诗纯是民歌体的一首诗,题目即由乐府古辞《休洗红二首》而来,而且从音调、字句上都仿拟《休洗红二首》的第一首(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承用其岁月易逝、红颜易老之义而以“休洗红”起兴,转而以少妇送别的口吻,最后以喻作结,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不要一去不返,久负芳容,语浅而情深。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红纱绢洗得次数太多,难免褪色;红颜相思太久,自然憔悴。此处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岁月消磨,红颜易老,要珍惜青春时光。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这两句纯属生气灌注的活泼口语,语意浅近如话,比喻新颖贴切,晓畅自然,通俗易懂。

  全诗使用了比兴手法,节奏明快,言短情长,语重心长,在叮嘱的话语中,既有嘱托,更有深切的期盼,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极富意趣。但全篇都是女郎送别的口气,虽然想象丰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摹拟仿制的痕迹也还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2、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3、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4、 傅经顺.李贺传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6月第1版:805、 杨鸿儒 编著.爱情诗评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766、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岳三首·其二

: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罗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líng)(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