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中草

: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鸟在野草田间衔枝,却误入了枯桑丛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植生在异地的土壤上,适逢春天尚且不会枯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草木虽然无情,因为彼此的依靠尚可以生存。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为什么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命运却有枯荣的不同?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客土:异地的土壤。危根: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树中草》,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发了世人命运飘忽不定的郁闷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鸟在野草田间衔枝,却误入了枯桑丛里。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植生在异地的土壤上,适逢春天尚且不会枯死。草木虽然无情,因为彼此的依靠尚可以生存。为什么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命运却有枯荣的不同?

注释
①客土:异地的土壤。
②危根: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树中草》,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发了世人命运飘忽不定的郁闷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不见

: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206-207 .2、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45-146 .

不见李生久,佯(yáng)狂真可哀。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佯(yá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怜才:爱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206-207 .2、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45-146 .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80-48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50-15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石竹咏

: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qī)萋结绿枝,晔(yè)晔垂朱英。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委化:自然的变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汉祖庙

: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乘运应须宅(zhái)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huáng)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此代指整个天下。宅八荒:以八荒为宅院。宅,名词的意动用法。池隍:水塘和竹田。隍:通“篁”,喻农舍、家园。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新丰:沛丰邑,刘邦的发迹之处。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反秦领袖,称“西楚霸王”。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早年间游历汉高祖故乡时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这一时期,李商隐初涉仕途,政治热情极高,尽管屡因朋党争斗而遭排斥打击,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人在这里用了很鲜明的色调来赞誉汉高祖,并以项羽作陪衬突出了高祖建汉的恢弘气势。刘邦和项羽虽然都同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人物,可最后的胜利还是不可避免地归了刘邦,这是一种王者之风的胜利,项羽大败垓下是历史的必然。全诗对汉高祖的崇羡之情溢于言表,并立志要效仿汉高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听郑五愔弹琴

: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郑愔像三国时的阮籍以善饮酒知名,畅饮在清风吹拂的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酒喝得半醉甩一下衣袖,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饮下一杯美酒弹奏一支曲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我的志趣本来在寄情山水,听这高山流水之音恰合我的本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6

(ruǎn)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魏人,生活中魏晋易代之际,不满现实,又怕遭迫害,于是纵酒谈玄,蔑视礼法。满:一作“坐”。

半酣(hān)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龙唇琴:古代琴名。这里泛指琴。龙唇,琴的发音部位,后世也作为琴的代称。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sù)心。
谐:合。夙心:平素的志向、情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6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阮籍常与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聚集在竹林下喝酒,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首句以阮籍比郑愔,说郑愔像阮籍一样以善饮出名,如今在清风里,在竹林下坐着豪饮。竹林是用典,也是写实。

  三四句写郑愔喝得半醉的时候,放下衣衫的长袖,把琴擦擦,开始鼓琴。古人衣袖特长,一般挽着,故云“下衫袖”。龙唇琴,古代琴名。《古琴疏》记载,汉末荀淑有架龙唇琴,一天下大雨不见了。三年后下大雨,有条黑龙飞入李膺家中,李膺一看,是荀淑的琴,就把它送还给荀淑。诗以龙唇琴借指郑愔的琴名贵。

  五六句说郑愔一边饮酒,一边弹琴。弹着弹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一杯弹一曲是描写郑愔边饮边弹的气派。下句表现郑愔琴艺高超,大家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光阴流逝,而浑然不觉。孟浩然其人也非常善琴,他的琴艺曾得到著名道士参寥的赞赏,连孟浩然也陶醉在郑愔的琴声中,足见郑愔的琴艺确实精妙。

  郑愔的琴艺得到孟浩然的欣赏,他的琴音引起孟浩然的共鸣。浩然志在山水,郑愔的琴音也志在山水,二人志趣相投。春秋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眼前就出现巍巍的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就好象滔滔的江河!”诗人表示自己喜欢山水,不愿仕进。借用伯牙锺子期的故事,说郑愔与自己思想志趣相投。一般写弹琴的诗,或渲染琴声的美妙,或感叹琴师的身世,而孟浩然通过对听琴的描写,勾划出一位善琴好饮,放浪潇洒,飘然出尘的高士形象。诗用“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的细节表现郑愔的豪放旷达,用酒、清风、竹林、琴、夕阳烘托其高洁;结尾以自己的高蹈,来表现郑愔的高蹈,展示人物的内心境界。写完弹琴,诗中的人物也就呼之欲出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3-8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jiànɡ)(zé)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qiú)
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chāng)(h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miǎn)(liú)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阊阖: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gǔn)龙浮。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裁:拟写。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凤池:指凤凰池。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7-1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