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云亭

:
出门见南山,喜逐松径行。穷高欲极远,始到白云亭。
长山绕井邑,登望宜新晴。州渚曲湘水,萦回随郡城。
九疑千万峰,嵺嵺天外青。烟云无远近,皆傍林岭生。
俯视松竹间,石水何幽清。涵映满轩户,娟娟如镜明。
何人病惛浓,积醉且未醒。与我一登临,为君安性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结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1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山房春事二首

: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恬:这里指风柔和。

数枝蝶柳低衣桁(héng),一片山花落笔床。
衣桁: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发:绽放。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6-6173、 徐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2-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晚春二首·其二

: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是谁将要把这春景收回去,红红绿绿的花草已是半开放半凋谢了。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一阵风过,树梢的榆荚只能随着那柳絮在空中到处飘荡游走。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慢绿妖红:指红红绿绿绝丽的花草。

(yú)(jiá)只能随柳絮(xù),等闲撩乱走空园。
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等闲:寻常,随便。走:疾趋曰走。此处是说被风吹跑。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词

: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参考资料:

1、 朱金城,朱易安著.国学经典导读 白居易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2022、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3、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4204、 李霁野.李霁野文集3: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03:371

低花树映小妆(zhuāng)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斜倚栏干背鹦(yīng)(wǔ),思量何事不回头。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思量:思忖。

参考资料:

1、 朱金城,朱易安著.国学经典导读 白居易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2022、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3、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4204、 李霁野.李霁野文集3: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03:371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2、 江业国.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1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饭覆釜山僧

: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白天便远离人群。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也不必再想归隐了,人生和世间都是空虚的。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2、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将候远山僧,先群扫弊(bì)庐。
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居。
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夜方初。
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归:指弃官归田。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2、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梧桐影·落日斜

: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太阳已经西斜,眼见就要下山了,秋风一阵阵袭来,觉得更冷寂了。等了这么长时间,老朋友怎么还不来呢?到底来不来啊?等了很久了,夜幕已降临,月华满地了。又不知过了多久,梧桐影子也萧疏了,连月影都没有了。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wú)(tóng)影。
梧桐影:词牌名。“落日”:一作“明月”。“秋风”:一作“西风”。“今夜故人”:一作“幽人今夜”。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落日斜,秋风冷。”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今夜故人来不来?”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89-2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