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草虫喧嚣着无边暮色,静默沉思打坐在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听雨更觉得寒气遍布,推门却只见落叶深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当年因病困滞在京都,我俩同起归隐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这也是兄长您的心事,迟疑徘徊共拖到如今。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10年:758-759页2、 张亚新.唐诗精选.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691-692页螟(míng)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从兄:堂兄。螟虫:泛指各种秋虫。西林:指西林寺。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彻:通夜。谓一直到天明。一作“尽”。
昔因京邑(yì)病,并起洞庭心。
京邑病:无可与贾岛同在京城长安时,贾岛屡试不第,积忧成疾。京邑:指京城长安。洞庭心:指泛舟洞庭湖上的归隐之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吾兄:称贾岛。迟回:游移,徘徊。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10年:758-759页2、 张亚新.唐诗精选.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691-692页这首诗的前半首从黄昏到深夜,再到次日清晨,着重状景,景中寓情。后半首回忆往事,感慨当前,着重摛情,情与景融。
首两句以兴体起笔,物与人对照鲜明。西林寺在庐山香炉峰西南风景绝佳处。东晋高僧慧远居东林寺,其弟慧永居西林寺,恰巧他们也俗姓贾。无可到庐山,长居西林寺,深念贾岛,也许与此有些渊源。这二句写暮色苍茫,草虫喧叫;作者静坐禅房,沉思不语。一喧一默,一动一静,相映益彰。
三、四句写无可蒲团跌坐,晨夕见闻。在苍苔露冷、菊径风寒的秋夜,蛩声凄切、人不成寐的五更,听觉是最灵敏的。诗人只听得松涛阵阵,秋雨潇潇,一直听到更漏滴残(“彻”)。奇妙的是,天亮开门一看,并未下雨,惟见积得很厚的满庭落叶(“深”)。这真是妙事妙语。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所谓“象外句”,“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唐司空图《诗品·雄浑》),即跳出字面物象之外,才能得其个中三昧。“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二句,写的是“落叶”,而偏说是“听雨”,意思又不在“听雨”,而是写长夜不眠,怀念贾岛。这个象外句要比直写深入两层。
五、六句转入往事回忆。曩昔,兄弟二人同在京城长安时,贾岛屡试不第,积忧成疾,曾与无可相约,仍回山皈依佛门。一个“病”字,齐下双管。一写贾岛名落孙山的忧愤之病;一写朝廷昏庸,不识人才,国事不可救药之病。两病相加,不能不起泛舟洞庭、归隐渔樵之心。当年无可离京时,贾岛《送无可上人》诗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这应是无可此联诗“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的最好注脚。
事实上贾岛此后并没有赴“烟霞约”。因而无可说:“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吾兄事”应指贾岛浮沉宦海、迷航不悟之事。岛虽不第而尘心未泯,苦苦干禄,也只做了个长江主簿。这在高蹈逃禅的无可看来,早应遁迹,太“迟回”了,可“吾兄”仍是追逐名禄,实在是自惹烦愁。从“共”字看,无可此刻还是期望贾岛能够同赴“烟霞约”,舍筏登岸的。
后半首的前尘回顾与前半首的眼前即景要协调统一,“落叶”二字当成为前后的关锁支点。首二句写暮色、虫喧、默思、静坐,是为听落叶作势,三、四句写置身于深山、深寺、深秋、深夜之中,金风扫落叶,直似一派狂飚骤雨。这是正面写听落叶。后四句是写听落叶的余波,也是听落叶的襟怀。常言说“落叶归根”,无可深更听落叶,不能不想到他与从兄贾岛的“烟霞约”、“洞庭心”;惜贾岛至今尚浪迹尘俗,叶虽落而不得归根,那么,后四句所表述的情怀就自然地奔泻而出。可以说这首诗实质写的是“听落叶有怀”,通首诗的诗眼就落在“落叶”上。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而情寓景中;后四句叙事,情亦现事里。全诗写景、叙事、抒情三结合,圆融为一体,结构严整。诗人以兴开篇,物人互映,动静对写,使得对比鲜明。并运用错觉感官,别具情趣,耐人咀嚼。作者无可以此诗代柬寄赠贾岛,表达了他的思念之情和劝归之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2-1243页 2、 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373页3、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331页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
洛溪边生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开得密密绵绵。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长长的蔓条蒙着清晨的烟雾,足足有几百尺长。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
闺中的少妇,以其纤纤之素手,采来葛藤,制成丝锦,织成葛布。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为远在绝国的征夫缝制暑衣,做好征衣远寄给在日南守边的丈夫。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等到征衣寄到后,恐怕苍梧地区傍晚的火星西落,时已至秋了。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虽然时节已过、但是此暑衣且莫轻掷,因为它是为妻亲手所制,上面寄有妾的一片真情和爱意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2-163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mì)。
绵幂:密而互相掩盖之意。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幂尺。
缭绕:此处意为缠绕。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chī)綌(xì)。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缉:收集。絺:细葛布。綌:粗葛布。絺綌,这里概指葛布。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绝国衣:即万里衣。绝国,即绝远之地,极其辽远之邦国,多指边疆。日南:郡名,秦象郡,唐属岭南道。即骏州,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zhì)。
苍梧:郡名,即梧州。今广西梧州。大火,星名,即心宿。大火落:时令已入秋矣。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妾:古代女子自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2-163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许多飘逸豪放的诗篇。但他同时也写了不少清新婉转的生活、爱情小诗。此首《黄葛篇》即其中之一。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共三层。“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此层写黄葛生于洛溪,抽条开花,葛条缭绕蔓长,远望绵幂如青烟。这里是化用古乐府《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的诗意。作者首先描绘黄葛,一方面,因为它是葛衣之材,引起下面闺妇制衣赠夫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是以葛条的绵长缠绕,暗喻闺妇的柔情怀远,写物是为了写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这是第二层。绝国,是空绝国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别的衣服皆不可及。日南,地名,为当时西南边陲之地,絺綌是葛布,粗者为綌,细者为絺。此四句写闺人不辞辛劳,采缉黄葛,制为佳衣,远寄他乡的丈夫,表达深切的关怀、思念与相爱之情。作者以“素手”表现闺人姿质之美,以“日南”极言相距之远,以“绝国”极言衣服之精美,皆意在表现闺人之情重。“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这是最后一层,写光阴荏苒,夏去秋来,闺人恐团扇见捐,暑服遭掷,不禁再次叮嘱丈夫,莫以时过境迁而厌旧喜新,要常怀此衣,尊重此情,见物思人,诗至此,意思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了闺人诚朴而真挚的感情。苍梧,地名,今广西苍梧县一带,唐时与日南同属岭南道。大火,星名,六月在南方,七月移向西方。“苍梧大火落,”是说在苍梧之地已时至初秋七月。
总观全诗,它以闺人采葛制衣的生动事例,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情辞婉转流美,深得南朝乐府民歌之风味。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2-15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88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80页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6-197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guī)弟妹。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jī)旅各西东。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羁旅:漂泊流浪。
田园寥(liáo)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寥落:荒芜零落。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80页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6-197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兄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兄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兄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兄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兄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洞箫声声哀婉悠扬飘渺,长天日暮送君离去。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湖上回望山川,青山白云依旧,而友人却渐去渐远,心中一片惆怅。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凌:渡过,逾越。这里指箫声远扬。极浦:远处的水边。夫君:指作者的朋友。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卷:(白云)弥漫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参考资料:
1、 爱词霸.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