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女

: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随着曲调的旋律,手随着鼓点舞动。

弦鼓一声双袖手。回雪飘飖转蓬舞。
鼓乐声中舞动双袖,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左旋右转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还在转个不停。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世上万物都无可比拟,她的旋转比飞转的车轮和疾风还要快。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一曲终了拜谢天子,天子开口褒奖。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国,千辛万苦从千万里外来到中原。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从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争奇斗艳甚至超过胡旋女。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天宝末年纲纪败坏大臣和女子都学这种飞快旋转的胡旋舞。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其中宫中的杨贵妃和外镇安禄山,两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杨贵妃因善歌舞受宠,在宫中乐部梨园内册封为贵妃。安禄山则在宫中画金鸡为饰的坐障前被杨贵妃收为义子。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安禄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让他分不清是非。以至叛军度过了黄河他还不信安禄山已反叛。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玄宗无奈,只得下令38岁的杨贵妃自缢。玄宗迫于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思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从这以后国家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五十年来胡旋舞却一直延续下去。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女,请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这首歌唱给贤明的君主听让他领悟。

胡旋(xuán)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

弦鼓一声双袖手。回雪飘飖(yáo)转蓬舞。
回雪飘飖转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转,像流风中飘飖的廻雪和旋转着的蓬草。回雪,同“廻雪”; 飘飖,风吹飘荡之状;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kāng)(qú),徒劳东来万里余。
康居:古西域国名。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huán)转。
天宝季年时欲变:天宝末年社会风气产生巨大变化。“天宝”,唐玄宗年号,从天宝元年(742)到天宝十四年(755)。“时欲变”,指天宝末年纲纪败坏。圜转:旋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太真:贵妃杨玉环号。禄山: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zhàng)下养为儿。
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兵过黄河疑未反: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幽州(今北京市)发动叛乱,好大军已渡过黄河,消息传来,唐玄宗仍不相信,还认为是诬陷安禄山。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wéi)念更深。
死弃马嵬念更深: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玄宗无奈,只得下令38岁的杨贵妃自缢。“念更深”,玄宗迫于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思念更深。

从兹地轴(zhóu)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地轴天维转:指安史之乱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五十年来制不禁:指胡旋舞从康居国传入中原后一直很流行。从玄宗天宝年间到白居易写此诗的宪宗元和年间(806—819)约五十多年。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女》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子为之微启齿”,共十句。主要是描绘胡旋舞的主要特点,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时出色的惊人技艺。作者调动夸张、比拟、想象、渲染等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胡旋女的舞蹈场面,从开始“弦鼓一声双袖举”,一直到结束“曲终再拜谢天子”。其中主要突出快速旋转这个胡旋舞的主要特征。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其旋转飞转的车轮和疾风还要快,而且飞快地来回的旋转根本不知疲倦,转啊转啊,“千匝万周无已时”。 有人将诗中形容胡旋舞舞动速度之快的“奔车轮缓旋风迟”,误解为在车轮上跳舞。从现存史料看,胡旋应是在地面上进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风焉”。

  许多历史记载也多突出这点,如杜佑《通典》说胡旋舞 “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旧唐书·安禄山传》说 安禄山“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元稹的《胡旋女》描绘这一特点甚至比白居易《胡旋女》中更形象:“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此段的最

  后一句“天子为之微启齿”是个过渡,由描绘胡旋舞的主要特点,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时出色的惊人技艺过渡到批判君王对胡旋舞的沉溺,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从而导致祸乱,唐帝国由盛转衰。

  第二层从“胡旋女,出康居”到“死弃马嵬念更深”。主要写玄宗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由此导致的安史之乱。先交代胡旋女是从西域的康国。说她们是被小国之君作为贡品献给大唐天子千里迢迢来到长安。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指出从康居来的胡旋女无法与中原的胡旋者“斗妙争能”。“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是说天宝末年社会风气逆转,百官和民间皆以学胡旋舞为时尚。“中有太真外禄山”以下八句则点出君主的喜爱是导致这种喜习胡风胡舞习尚的根源。特别点出玄宗宠爱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是导致国家由治变乱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其中“死弃马嵬念更深”的“念更深”的含义更为深刻:它不仅暗示玄宗赐死杨贵妃是迫于无奈,也道出玄宗沉溺于歌舞的结局是既误国又害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对这“念更深”过形象的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即探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批判当年曾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沉溺于胡旋舞导致安史之乱。

  第三层,从“从兹地轴天维转”到结尾四句诗人认为,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宝季年时欲变”的征兆,因为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难,“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接着,点破创作主旨,劝诫胡旋女不要只顾着跳舞;也来唱一唱我写的这首诗,给天子一些启示,让明君领悟这个历史教训。作者不直接劝诫宪宗,而是对胡旋女发话,这是一种婉曲的表达方式。比起元稹的《胡旋女》结尾直接谴责玄宗和直接告诫宪宗:“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表现手法要婉曲一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随着曲调的旋律,手随着鼓点舞动。
鼓乐声中舞动双袖,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
左旋右转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还在转个不停。
世上万物都无可比拟,她的旋转比飞转的车轮和疾风还要快。
一曲终了拜谢天子,天子开口褒奖。
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国,千辛万苦从千万里外来到中原。
从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争奇斗艳甚至超过胡旋女。
天宝末年纲纪败坏大臣和女子都学这种飞快旋转的胡旋舞。
其中宫中的杨贵妃和外镇安禄山,两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
杨贵妃因善歌舞受宠,在宫中乐部梨园内册封为贵妃。安禄山则在宫中画金鸡为饰的坐障前被杨贵妃收为义子。
安禄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让他分不清是非。以至叛军度过了黄河他还不信安禄山已反叛。
杨玉环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玄宗无奈,只得下令38岁的杨贵妃自缢。“念更深”,玄宗迫于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思念更深。
从这以后国家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五十年来胡旋舞却一直延续下去。
胡旋女,请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这首歌唱给贤明的君主听让他领悟。

注释
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胡旋舞的特点是旋律快、节奏快、转圈多而难分面背。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新唐书·礼乐志》载:“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
戒近习也:要制止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白居易认为,唐玄宗就是贪恋这种胡舞导致了安史之乱。现在胡旋舞依然盛行,作者写这首关于胡旋舞的新乐府,就是要今日君主以此为戒。白居易的新乐府结构上有个特点,叫做“篇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即,开头点明写此诗的目的,诗歌结尾处再点明创作的主旨。“戒近习也”即是“篇首标其目”。
回雪飘飖转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转(这也是胡旋舞得名的原因),像流风中飘飖的廻雪和旋转着的蓬草。回雪,同“廻雪”; 飘飖(yáo),风吹飘荡之状;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康居(kāng qú):古西域国名。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古康居即今日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一带。
天宝季年时欲变:天宝末年社会风气产生巨大变化。“天宝”,唐玄宗年号,从天宝元年(742)到天宝十四年(755)。“时欲变”,指天宝末年纲纪败坏。
圜转(huán):旋转。
太真:贵妃杨玉环号。杨玉环(719-756),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
兵过黄河疑未反: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幽州(今北京市)发动叛乱,好大军已渡过黄河,消息传来,唐玄宗仍不相信,还认为是诬陷安禄山。
死弃马嵬念更深: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玄宗无奈,只得下令38岁的杨贵妃自缢。“念更深”,玄宗迫于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对她思念更深。
地轴天维转:指安史之乱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五十年来制不禁:指胡旋舞从康居国传入中原后一直很流行。从玄宗天宝年间到白居易写此诗的宪宗元和年间(806—819)约五十多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都善跳胡旋舞。写此诗的目的也是在探讨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唐王朝如何会由开元盛世倒转“地轴天维”,由盛转衰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胡旋女》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子为之微启齿”,共十句。主要是描绘胡旋舞的主要特点,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时出色的惊人技艺。作者调动夸张、比拟、想象、渲染等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胡旋女的舞蹈场面,从开始“弦鼓一声双袖举”,一直到结束“曲终再拜谢天子”。其中主要突出快速旋转这个胡旋舞的主要特征。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其旋转飞转的车轮和疾风还要快,而且飞快地来回的旋转根本不知疲倦,转啊转啊,“千匝万周无已时”。 有人将诗中形容胡旋舞舞动速度之快的“奔车轮缓旋风迟”,误解为在车轮上跳舞。从现存史料看,胡旋应是在地面上进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风焉”。

  许多历史记载也多突出这点,如杜佑《通典》说胡旋舞 “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旧唐书·安禄山传》说 安禄山“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元稹的《胡旋女》描绘这一特点甚至比白居易《胡旋女》中更形象:“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此段的最

  后一句“天子为之微启齿”是个过渡,由描绘胡旋舞的主要特点,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时出色的惊人技艺过渡到批判君王对胡旋舞的沉溺,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从而导致祸乱,唐帝国由盛转衰。

  第二层从“胡旋女,出康居”到“死弃马嵬念更深”。主要写玄宗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由此导致的安史之乱。先交代胡旋女是从西域的康国。说她们是被小国之君作为贡品献给大唐天子千里迢迢来到长安。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指出从康居来的胡旋女无法与中原的胡旋者“斗妙争能”。“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是说天宝末年社会风气逆转,百官和民间皆以学胡旋舞为时尚。“中有太真外禄山”以下八句则点出君主的喜爱是导致这种喜习胡风胡舞习尚的根源。特别点出玄宗宠爱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是导致国家由治变乱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其中“死弃马嵬念更深”的“念更深”的含义更为深刻:它不仅暗示玄宗赐死杨贵妃是迫于无奈,也道出玄宗沉溺于歌舞的结局是既误国又害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对这“念更深”过形象的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即探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批判当年曾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沉溺于胡旋舞导致安史之乱。

  第三层,从“从兹地轴天维转”到结尾四句诗人认为,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宝季年时欲变”的征兆,因为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难,“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接着,点破创作主旨,劝诫胡旋女不要只顾着跳舞;也来唱一唱我写的这首诗,给天子一些启示,让明君领悟这个历史教训。作者不直接劝诫宪宗,而是对胡旋女发话,这是一种婉曲的表达方式。比起元稹的《胡旋女》结尾直接谴责玄宗和直接告诫宪宗:“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表现手法要婉曲一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6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贼退示官吏

: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0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12-213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 .

(guǐ)(mǎo)岁,西原贼入道州,焚(fén)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shào),不犯此州边鄙(bǐ)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道县:今湖南县道县。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边鄙:边境。与:通“欤”,吗。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昔岁:从前。

泉源在庭户,洞壑(hè)当门前。
庭户:庭院。洞壑:山洞,沟壑。

井税有常期,日晏(yàn)犹得眠。
井:即“井田”;井税:这里指赋税。晏:晚。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zhān)
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戎旃:战旗,一说为军帐。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典:治理、掌管。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见全:被保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绝:断绝。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委符节:辞官。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刺船:撑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将:带着。就:靠近。湖:一作“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0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12-213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 .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30-63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蒹葭

: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摧折:摧残折断。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cuō)(tuó)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褒子秋斋独宿

: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

: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华山顶上的高松,玉立亭亭凌霜傲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天生的百尺长松,岂能为小的狂风所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而桃李却与长松不同,它们所卖弄的是艳丽的美色,使行路之人为之着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当春光已尽之时,它的碧叶就化成了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希望君要学长松,切记不要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见君乘着骢马,知道您要上太行之山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果然此地摧车投轮,道路十分艰险,千万要注意安全,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我如丰年之玉,被弃置在秋田的草丛中。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您要为官清正廉洁,努力工作,不要以年老为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1-342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太华:即西岳华山。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biāo)折?
微飙:小风,微风。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阳艳:亮丽美艳。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cōng)马,知上太行道。
骢马:毛色青白的马。太行:宋本原作大山,《文苑英华》作太行,今据改。摧轮:谓山路难行。曹操《苦寒行》:“北上大行山。艰哉何巍规。羊肠坂洁屈。车轮为之摧。”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丰年玉:《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刘孝标注:“谓亮(即庚文康)有廊庙之器。”

但勖(xù)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勖:勉励。冰壶心:谓冰清玉洁。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1-342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此诗中作者以高大挺拔、不畏霜雪的青松形象为喻,歌颂了在黑暗、腐朽、反动势力强大压力之下,不肯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君子。而以只能在春光中“卖阳艳”的桃李作比,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只会阿附权贵、随波逐流的历史小丑,指出他们虽能取媚炫赫于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碧叶成黄泥”的可悲下场,绝没有好结局。

  诗分三层来写,每四句表达一层含义。“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首四句以青松之傲岸,喻君子之高风亮节。太华,指西岳华山。微飙,微风。这四句表面是说:西岳华山之上,生长着高大的青松。它巍然挺立,不畏风雪严寒。大自然赋予它百尺高的躯干,微风岂能将它吹弯吹折?实际意义则是,真正的正直之士,都是些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人,面对腐朽势力的迫害毫不畏惧。他们耿介正直,与生俱来,永不更改,绝不动摇。诗人用“长”、“亭亭”、“百尺高”来描绘着青松的形象,显示出其生长于高峻雄伟的名山之上挺拔傲岸之姿。以此象喻君子坦荡的胸怀、正直的德行、耿介的性格、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而“岂为微飙折”一句,以反诘作颂语,顿挫有力,表现出诗人对丑恶势力充满蔑视的鲜明态度。

  接下来四句,写与青松形象恰恰相反的桃李。“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桃李之花在阳光明媚、天气晴暖、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来卖弄自己鲜艳的姿容和美色,走路由此经过的行人莫不被其迷惑。然而,本质使然,当春光逝去之后,花儿褪色、凋零,乃至秋风起,便连碧叶也飘落得荡然无存,全都化作尘泥了。这里,以桃李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卖身投靠、钻营投机、取悦权贵而得逞一时的小人,他们虽然暂时占据春光,得意非凡,使人们一度为假象所迷惑,以为他们会永远春风得意。但是一旦“春光扫地尽”,小人们所依附的权贵犯科、倒台,他们所依仗的腐朽势力大势已去,那么,这些人也就会“树倒猢狲散”,随之彻底完蛋。最后只落得个“碧叶成黄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可悲下场。

  桃李和青松,诗人是以对照的方式来描绘的。以松树的挺直,衬托出了桃李的低矮、卑琐、弯曲;以松树的凌霜傲雪,衬托出了桃李的畏风畏雨;以桃李的卖弄阳艳,来反衬松树的刚正不阿;以“花、叶成泥”,来映衬青松的四季不改其容、千载仍挺立、雪压霜摧不失其青翠本色的坚贞个性。这种对比的写法,通过相互映照、反衬,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不仅节省了许多笔墨,也言简意赅地逐层揭示了题旨,给人以非常深刻豹印象。是非曲直异常分明,使人一望而知,马上便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诗人奉劝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希望他能够学习松树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而千万不要象桃李那样,靠着趋附时势而娇艳一时。作为监察御使,更应坚持真理,即使受到打击和挫折,也决不改变志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受屈不改心”,这是李白在唐玄宗统治集团黑暗统治之下,坚持进步政治理想的决心,也是向打击、迫害他的腐朽权奸的勇敢挑战,对黄裳之流的讽刺与规劝。

  这首诗政治针对性较强,立场鲜明坚定,讽喻辛辣而刺意直切,使人读之,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但是,因为较为直白,因而思想内涵不够丰富、浑厚、博大,认识的深度也略有欠缺。艺术上,首四句写青松,次四句写桃李,末四句为劝戒之语,形式整饬,结构完整,形象对比鲜明。吕居正《童蒙训》云:“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近质野处……鲁直诗太尖新太巧处……”可见艺术欣赏不应专看其优点,也应知其不足。李白此诗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此诗与他的那些想象丰富、笔力劲健、情感充沛的回肠荡气之作风格有异,在表达正确思想的同时,艺术感染力略显逊色。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12-3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鹤林寺僧舍

: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参考资料:

1、 任新昌书,胡明军绘. 书画千家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1. 2、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强:勉强。

因过竹院逢僧(sēng)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因:由于。过:游览,拜访。竹院:即寺院。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浮生: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参考资料:

1、 任新昌书,胡明军绘. 书画千家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1. 2、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参考资料:

1、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2、 杨鸿儒编著. 唐代绝句评译 上.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