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唐宗道制干赴阙探韵得书字

:
妙年璧水充丰储,一日变化拖长裾。
五色日彩丹凤好,一襟和气春风如。
东薄扶桑略牛斗,西游陆海环坤舆。
诏书奕奕九天下,云程冥冥一步初。
吾君选士作舟楫,岂特文馆雠诗书。
曩时党论既喧哄,往往儒学遭驱除。
鄙哉小夫自贻戚,因循封植成痈疽。
祖宗在天实启佑,忽然溃决今无馀。
虽然四体已清泰,无奈元气犹空虚。
调和脉络勿草草,整顿罅漏当徐徐。
咨询刍尧下谤木,收召耈老来安车。
堂堂国势傥前定,蠢蠢强敌谁侮予。
明时得意好展尽,书生长虑元非疏。
毋为袖手事缄嘿,愿以正论开宸居。
岂惟民亩望芘赖,亦有草泽思吹嘘。
江头送客重感慨,勉之行矣毋踌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度正

宋合州人,字周卿,号性善。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为国子监丞,极论李全必反,献镇压之策。官至礼部侍郎。尝从朱熹学。有《性善堂稿》。 15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

: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一叶孤舟每天在大江中不停地驶着,苍茫的云气将其笼罩。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我行到靠水的山脚,将船帆调转,在夜空中看北斗星来判断东西。

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云间的大雁渐渐飞下水田,枫叶将霜中的太阳映得火红。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味道正鲜美,远方归来的我更喜欢秋天的凉风。

参考资料:

1、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2、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16-17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yǎo)(ǎi)中。
真州:宋代州名,即今江苏仪征。大江:长江。杳霭:远处的云气。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斗:北斗星。

(biāo)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滮田:充满水的田地。滮,水流的样子。

(chún)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莼菜鲈鱼:这是用晋人张翰因为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美食的典故。犹:还。

参考资料:

1、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2、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16-17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苍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这首诗作于诗人初次前往真州的船上。诗人着意描写长江江面上的秋天景色,目的是为了排遣自己贬谪路途中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在首联和颔联中,作者写了“落日”、“雾霭”、“山峰”、“北斗星”等景象,体现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作者融情入景,看到如此空旷的场景,内心产生了幽寂、苍茫的情感,用写旅途的苍茫来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苍茫和孤独,同时流露出自己对贬官的不满之情。在颈联与尾联中,作者笔锋一变,雄壮激扬起来。他通过写水田上飞的大雁、落日中的红枫这些乐景,写出自己已经摆脱了贬谪的孤独与忧伤,寻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这些美丽的场景都是在暗示着作者的心情已经逐渐开朗。尾联作者将“秋风莼鲈”的典故化用,更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整诗写得平易流畅,纡徐不迫,风格与作者的文章相似。

  诗人被贬夷陵,从汴京赴夷陵,可走水陆两道。诗人走的是水路。漫漫旅途,一路风波,诗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忍受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困顿和茫然,这种经历和感受,使诗人体悟到了人生的某种真谛。这种变化在本诗的前后两部分区分的很明显。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16-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莺梭

: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zhì)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jǐn),多少工夫织得成。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诗的大意说:黄莺在柳林里像穿梭般地飞上飞下,穿来穿去,对春光有无限情意;不时地发出“交交”的鸣叫声,这声音又好像开动织布机时的响声。农历三月季节,洛阳的花儿万紫千红,开得如同锦绣一般美丽,这些彩锦不知得用多少功夫才能织得出来。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作品。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

  黄莺在这里是被赞美的,它的勤劳换来了洛阳的美丽,而这里面如果没有春天的力量,鸟儿固然不会飞来编织锦绣,柳树的枝条也没有翠绿的颜色,织起来也就不会那么艳丽了。所以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功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这满江春水都化作眼泪,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多情:指钟情的人。归舟:返航的船。

(sháo)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xù)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飞絮:飘飞的柳絮。春江:春天的江。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北京 :长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346页 .2、 苏轼 .苏东坡全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12月 :126页 .

(sù)簌无风花自堕(duò)。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簌簌:花落的声音,堕:悠然落下的样子。

路尽河回人转舵(duò)。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系缆:代指停泊某地。凭仗飞魂招楚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北京 :长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346页 .2、 苏轼 .苏东坡全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12月 :126页 .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双调,六十字。

  “簌簌无风花自亸”,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好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白居易《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北京 :长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346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江月·新秋写兴

: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848页

天上低昂(áng)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变化。成狂:指欢度七夕的景象。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bìn)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梦从”句: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阅:经历。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848页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间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结拍写七夕之梦。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