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坞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花萼,红白相间,十分绚丽。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168-1692、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3、 刘丽君.唐诗三百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3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è)
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jiàn)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涧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且:又。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168-1692、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3、 刘丽君.唐诗三百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3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1-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花萼,红白相间,十分绚丽。
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注释
辛夷坞(wù):辋川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今陕西省蓝田县内。坞:周围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瓣,瓣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
萼(è):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涧(jiàn)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
且:又。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168-1692、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3、 刘丽君.唐诗三百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1-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前。自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7-1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咏萤

: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

参考资料:

1、 郭彦全,石惟英编著. 千首少儿古诗选译[M].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11.第78页2、 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3、 周锡卿,施丁,周用宜编著. 唐诗书画新编 动物百态[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06.第400页

(dí)(lì)流光小,飘飖(yáo)弱翅轻。
萤:昆虫,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的历():小粒明珠的光点,灵巧微弱的样子。流光:闪烁流动的光芒。飘摇:飘飘摇摇,很不稳定的样子。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畏:怕。

参考资料:

1、 郭彦全,石惟英编著. 千首少儿古诗选译[M].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11.第78页2、 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3、 周锡卿,施丁,周用宜编著. 唐诗书画新编 动物百态[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06.第400页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

  此诗前两句从流萤的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开始写,“流光小”与“弱翅轻”衬托出了萤火虫的弱小。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此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意思是说,道虽然是无名而质朴的,很小不可见,但是天下谁也不能降服它,令其称臣。人生在世,应该努力进取,刻苦学习,即使先天条件不足或有所限制,但是无碍于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学识。这首小诗也即阐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1、 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2、 韩达编著. 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4.09.第4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冠谷口招郑鄠

: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空斋:空屋。

涧花然暮雨,潭(tán)树暖春云。
涧花:山涧里的花。涧,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潭树:水潭边的树。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门径稀人迹,檐(yán)峰下鹿群。
门径:当门的小路。

衣裳与枕席,山霭(ǎi)碧氛(fēn)(yūn)
山霭:山上的云气。氛氲:云雾朦胧貌。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此诗前两句“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点明事由,作者来到高冠谷口来拜访朋友,却只见空屋不见人影。大概正因为未见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山涧的花在暮雨之中红艳似火,潭边的树为春云笼罩暖意顿生,着实迷人;“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门前的小径人迹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来鹿群,何其幽静。“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雾弥漫侵吞,他的乐于隐居之情溢于言表。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此诗颇见出岑参写景绘物的不俗功力。诗人艺术嗅觉的灵敏及善于捕捉平凡景物中独特的意蕴,于此诗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好新奇巧妙的想象的审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构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潜评其“工于烹炼”(见《唐诗别裁》卷十),甚是。全诗优美清幽的环境刻画,渗透着诗人对田园野趣、隐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这种情感又不露声色地隐含在诗人对自然风光细致独特的描写中,这又是岑参诗歌的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2、 岑参著.岑参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34-535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53-25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sè)瑟半江红。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34-535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53-25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有感

: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69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90 .

(zhàng)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须:应当。主君:指皇上。

(dòu)融表已来关右,陶侃(kǎn)军宜次石头。
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陶侃: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侃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sǔn)与高秋!
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愁:一作“曾”,一作“长”。鹰隼:比喻猛将名臣。与:通“举”。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tì)收?
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雪涕:指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69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90 .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97-119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怨 / 伊州歌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鸣叫。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27-328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06

打起黄莺(yīng)儿,莫教枝上啼。
莫:不。

啼时惊妾(qiè)梦,不得到辽西。
妾:女子的自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27-328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06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