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即事

:
到晓改诗句,四邻嫌苦吟。中宵横北斗,夏木隐栖禽。
天地先秋肃,轩窗映月深。幽庭多此景,惟恐曙光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得仁

刘得仁(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人游吴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zhěn)河。
姑苏:苏州的别称枕河:临河。枕:临近。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líng)(ǒu),春船载绮(qǐ)罗。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遥知未眠(mián)月,乡思在渔歌。
未眠月:月下未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屈原见江边红枫而悲吟,谢灵运想去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月渤。
屈原抱石沉下潇湘,谢灵运挂帆远渡大海。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时运蹇屈的我也想访问前辈的足迹,独自驶向茫茫大海的尽头。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古人没有机会再见,如同浮云一去不回。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我愿意玩弄海中倒景,从此修炼真骨金身。

华顶窥绝月,蓬壶望超忽。
登天台华顶峰望断苍茫大海,窥探远处蓬莱岛的奥妙。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不知道岁月是如何消失,反觉得绿树红花早衰。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也不再有钓鳌的心事,也不想当官的事儿。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
溟渤:海也。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韬光禅师

: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参考资料:

1、 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 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韬(tāo)光:杭州灵隐寺僧人。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东涧(jiàn)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上界:天上。下界:人间。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天香:指拜佛的香烟。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参考资料:

1、 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 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

  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

  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2、 袁湘生著.白居易诗词新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月夜 / 夜月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曲江对雨

: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春天的云彩倦卧在芙蓉苑的墙上,苍茫暮色下江亭矗立,春景寂静。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林中的花朵附着雨珠颜色更浓,水荇挥舞着翠带,牵引着阵阵微风。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龙武禁军簇拥龙辇盛大出行的景象不再如今已是龙辇深藏,殿门深锁,无人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什么时候皇帝才能下诏重现金钱会的盛况?即便短暂,也让我重拾沉醉于锦瑟丽音的好时光。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年芳:美好的春色。

林花著(zhuó)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著:附着,附加。水荇:多年生水草。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màn)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金钱会:唐代宫中撒钱之游戏。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

  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杜少陵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此联抒情极其惨痛。“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抱负,这不能不令人伤感。“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