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参考资料: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语文阅读.第四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2013.10重印):172-17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cī)瑕(xiá),岂复须人为?
粹然:纯粹的样子。瑕疵:本谓玉病,这里指文章的毛病。人为:人力所为,与“天成”相对。
君看古彝(yí)器,巧拙两无施。
彝器: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无施:没有施加人力的影响,意谓是“天成”的。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汉:汉代。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固:本来。淳纯:质朴敦厚。漓:浇薄。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胡部: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当时称“胡部新声”。豪竹:竹制的乐器。哀丝:弦乐器。
后夔(kuí)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后夔:人名,相传为舜的乐官。期:约会。这两句说:后夔已成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再写乐曲了,千年以来,还有谁会创作出他那样“纯粹无瑕疵”的乐曲来?
参考资料: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语文阅读.第四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2013.10重印):172-173参考资料: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语文阅读.第四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2013.10重印):172-173
)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九月十五日,宾客们在西园练习射箭,我却因病不能练习,客人明显可以取胜。岳德将领,弓的力量比二石五斗还要多,仍能三发连中,观看的宾客都很吃惊。因此写下此词展示给宾客,前一天晚上还是大风,第二天就开始寒冷了。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九月霜降,碧天澄静,秋气回旋催促西风括动。半夜初听隐隐轻寒的风声,摇撼着潇潇落叶梧桐。强支病体登上高高的城墙上俯视顾望,唯见萧瑟的关山河水无边无际,拚上一醉与君辈豪饮乐同。阵阵战鼓闹醒了清晓,练兵场上骏马飞奔驰突,矫健的骑士个个拉满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时光易逝,诸位缘何都笑问老翁;平生的豪气如今在哪?纵横驰骋,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怎比席间如龙似虎的猛士,挥手处,弦声响,箭贯双雁坠落在遥远的蓝空。年华老大真感惭愧,但身衰心未老,回头望,心在北方的云中。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67页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上片九句,押四平韵,48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韵,47字,共95字。上下片中的两个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声韵,也可平仄互韵或句句押韵。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kàn)高城回望,寥(liáo)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diāo)弓。
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yán)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kān)愧,回首望云中。
衰翁:作者自称。虎士:勇士,指岳德。云中:指云中郎,为汉代北方边防重镇,以此代指边防。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67页上片,首四句写与客习射西园的时间,深秋霜降,望天清澄,西风暂起,寒意阵阵,夜半时分,直入梧桐。西风凄紧,冬之将至,词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方将士,该是为他们准备过冬的粮饷,赶制棉衣御寒的时候了。他曾兼总四路漕计补给馈响,军用不乏,全力支持抗战,冬季来临,自然使他因关切前方而心绪不宁。“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在宴饮之后,天之将晓,军中鼓声响起,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好一派习武驰射的豪壮场面,令人振奋不已。
下片写西园习射。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岳德那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最后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直抒胸臆。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
本篇笔力雄杰,沉郁苍健,具有豪放风格。
《乐府雅词》此首题作:“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这里转录《全宋词》,以便鉴赏本篇时作参考。
吟读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那又怎么办呢?一味地借酒浇愁吗?不,他还要“与客习射”,走马练武,于是就出现了“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的场面,“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词作者曾为抗击金兵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以振当年雄风,却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报效祖国于疆场,只好回首长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广奋勇抗击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叹病老,而是热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因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而抱愧和感喟。虽有力不从心的悲慨,却仍然豪气逼人,给人以激励和振奋。
上半阕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说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动。“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天将破晓,鼓棰小击,声声细密而急促;闹鼓声中,武士飞马上场,拉弓搭箭,射向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跃跃欲试的场面啊!以上写的都是客观的景物和事象,却又处处表现着作者的内在心情和心理。如:写秋寒以表现作者的老病忧国;写“起瞰”、夜饮等活动,以表现作者的国愁;写骑射活动场面,以表现作者的爱国豪情和民族自强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写得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
下半阕抒发议论,但那议论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设客争笑问难,生活气息极浓。所发感慨,同上半阕写出的时令、气候、活动场景紧密相连,所以毫不感觉突兀。“岁将晚”以下七句,说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马骑射为谁争雄,还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结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关注《题石林词》评说叶词,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这篇《水调歌头》系梦得晚年作品,用关注的话来评判,是符合实际的。毛晋《石林词跋》也说作者叶梦得晚年“不作柔语殢人,真词逸品也。”
)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参考资料: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0-201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83、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断崖修竹,竹里藏(cáng)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修竹:高高的竹子。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系马疏(shū)篱(lí),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行人:过路之人。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参考资料: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0-201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83、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227-228
)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主编.中国历代诗歌经典 唐诗·宋词·元曲 宋词卷 (下卷) (绣像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07 第1版:第382页2、 范晓燕著.宋词三百首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0:第414页3、 苏轼等著;崇贤书院释译.图解豪放词:黄山书社,2016.03:第128页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ní)旌(jīng)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危基:高大的台基。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霓旌: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依约:连绵不断。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què),耿(gěng)耿恨难休。徙(xǐ)倚(yǐ)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云埋陵阙: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耿耿:不安的样子。徙倚:走走停停。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主编.中国历代诗歌经典 唐诗·宋词·元曲 宋词卷 (下卷) (绣像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07 第1版:第382页2、 范晓燕著.宋词三百首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0:第414页3、 苏轼等著;崇贤书院释译.图解豪放词:黄山书社,2016.03:第128页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18页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935页
)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唐宋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256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214-2153、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4-316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是萦(yíng)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数:辈。萦回:盘转回旋。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不道:不奈,不堪。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君:指花,也指双方。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唐宋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256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214-2153、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4-316这首词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妓碧桃侑觞,劝酒惓惓。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意不欲少游强之。碧桃曰:‘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引巨觞长饮。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略)。合座悉恨。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满座大笑。”(《绿窗新话》卷上)
是否真有此“本事”,不得而知。但它对理解此词的蕴意、寄托却颇有启发。生于非地的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那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化用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啊!又况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不是”二字颇耐人玩味。诗歌理论家们常常强调中国诗词在不用系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就,并认为这种成就正是得益于系词的缺失。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系词的出现,从语法角度看,它表示的只是两个词之间的等同,但当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时,它却传达出某些与这种等同相抵触的言外之意,换言之,“是”暗含了“不是”或“也许不是”,“不是”又暗含着“已经是”或“然而却是”,以其内在的歧义达到一种反讽的陈述。“不是凡花数”越是说得斩钉截铁,越是让人感到隐含有不愿接受的现实在。事实正是如此:“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杜甫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与此略似,而此篇吟咏之深沉过之。杜诗、陆词皆正面点出花之“无主”,而秦词只以“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妥婉出之,音情更显得低徊摇荡。
上片以花象征美人,然着笔在花。高贵不凡之身无奈托于荒山野岭,盈盈如画只是孤独自开,洁爱自好也难禁凄凄含愁,款款妙笔传其形神兼备。
下片始转写美人。前二句见其惜春之心。微微春寒,细雨霏霏,这如画一枝桃花更显出脉脉含情。然而也许女主人公的忧虑太深重了,春天宜人的风物也很快从她忧伤的目光底下滑过去,终于发出了“不道春难管”的一声伤叹。是啊,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它已经是“寂寞开无主”了,有何人来怜爱它呢?到了明年此时,它是否还是“依旧笑春风”呢?叹之、怜之、伤之。伤春也是自伤。即如此般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尾末两句写惜别。“为君沉醉又何妨。”难得知音怜爱,却又要匆匆行别,为报所欢,拼却一醉,应是理所为然,何况更是欲借以排遣愁绪。醉意恍惚中也许能减却几分离索的凄凉吧!可是转念一想:“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如今一醉颜红,自然是容易的,然而,酒醒之后呢?心爱的人儿不见了,不是更令人肠断?不,不能沉醉,哪怕只是一起度过这短暂的离别时分也是好的啊!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只怕”二字委婉出之。“何妨”是为了他,“只怕”也是因为他,惜别之情深自见。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词情亦进亦退,亦退亦进地委婉曲折地前进,每一份情感,都紧紧地跟随着它的否定:“不是凡花数”却是凡花命;乱山深处“一枝如画”,依然无人赏识;“轻寒细雨”,风物宜人,又恨留春不住;为君不惜一醉颜红,又怕酒醒时候更添愁,只好任凭愁来折磨她了。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收到了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我们又不难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亦花亦美人亦词人。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宋史·秦观传》)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然而在那埋没人才的社会里,这不平,向谁去诉说?诉说又有何用?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正是在寄寓身世,抒自身怀抱。也正是词人身世之感的打入,使得此词的意义大大超越于这则“本事”。词心所系,寄托遥深,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全词处处紧扣,而又不着痕迹,极尽含蓄委婉之致,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读者可知,骚赋之法,“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