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玩雪应制

:
胜日登临云叶起,芳风摇荡雪花飞。
呈晖幸得承金镜,飏彩还将奉玉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宪

刘宪(655年―711年),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祖刘会,官至隋高阳郡功曹、益州绵竹令;祖刘举,唐左宗卫率府录事参军、潞州乡县令;父刘思立,考功员外郎。刘宪十五岁举进士,授阜城尉,历任武德、白水、伊阙三县尉,累进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景龙初(公元707年),为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唐睿宗景云二年正月十一日卒,年五十七。赠兖州刺史。宪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2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宫娃歌

: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星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鸾的门帘横额,沾满了霜痕层层。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蜡光:烛光。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花房:宫女的居室。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

象口房香毾(tà)(dēng)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毾覴:细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

寒入罘(fú)(sī)殿影昏,彩鸾帘额著(zhuó)霜痕。
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著:沾着。

啼蛄(gū)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zhēn)
啼蛄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屈膝:门帘上的环扣。铜铺:铜制的铺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沙渚:水中的小陆地。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君:指皇帝。妾:宫女自称。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房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开篇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场面。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宫中花房。歌咏的对象——宫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捣红守宫。宫娃在宫中杂役甚多,然诗人只选择其“捣红守宫”,极富象征性将宫娃们不幸的处境披露出来了。守宫,宫娃们一生只能厮守宫中,过着幽禁森严的生活。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蜡烛,在漫漫长夜中渐渐消逝,那滴滴蜡珠,仿佛是她们伤心的眼泪。

  夜色越来越浓了,北斗七星已斜挂城头,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报时的漏板声间或传来。宫娃长夜不寐,顾影自怜,心底时时生出一片悲凉。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寒气透进户网,殿影漫入浓雾中,依稀难辨,连绣着彩鸾的帘头上也沾满了清霜。此联虽为景语,却是情语。这里诗人着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衬情,道出宫娃身心俱寒,伤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说诗的前六句以浓墨渲染出秋夜的浓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宫娃凄苦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那么,诗的后六句则径直揭示出宫娃深宫生活的幽闭、压抑与孤独,昭示出她们向往自由的强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个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蝼蛄嘶鸣,嘘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听。诗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虫做比,进一步隐喻、铺陈宫娃之孤独与悲苦。

  “屈膝铜铺锁阿甄”,又是一个境界:深宫大院,壁垒森严。有形无形的铰链铜锁隔绝了宫娃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锁”,这里是禁锢宫娃自由与生命的象征。后宫成为宫娃们生活的一所牢狱。“阿甄”,这里诗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旷的宫娃。的确,在森森后宫,宫娃们的荣辱富贵,全系于君王一时之恩遇与喜怒。有幸运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暂时得意的杨玉环;有失意者,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被汉武帝遗弃的陈阿娇;有遗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被迫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终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众多宫女。然而宫娃们的命运,大都像白居易笔下“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上阳白发人”。她们年青貌美时选入宫中,从此与亲人再不得相见。耿耿残灯,萧萧暗雨,陪伴她们度过多少岁岁月月,直至满头白发。既便宫娃中幸运者,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元春,荣至贵妃,然而在省亲时也忍不住向自己的亲人倾出腹中的辛酸,称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万恶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临此绝境,她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生的呐喊。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宫娃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这只是她们的痴想。家乡的路途是那样遥远,仿佛是在“天河落处”,而宫中的制度又是那样森严,谁也不敢迈出宫门一步。也许,只有在梦中,她们才能返回家门,享受与骨肉团聚的短暂欢乐。诗句至此,写得最为动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园;人非草木,都有亲情。深墙大院,铜铺金锁,可以锁住她们的身子,可是锁不住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宫娃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骚动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离开宫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宫娃的要求是正当的,口气亦极为谦卑,但她们“请去”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强的。“骑鱼撇波”句,淋漓尽致地描摹出宫娃欲从宫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然而,这显然又是宫娃的一片痴想。封建帝王视宫娃为宫中玩物,不会管她们幸福与否。盼望光明如太阳的君王出现,无异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期望”。诗人写出这样一种情状,尤其震撼人心。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这首诗亦颇有可称道之处。比兴的运用,情与景的交融,且不必论,单是构思之巧妙,便足以称奇了。诗人为表现宫娃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环境、梦境与心境。秋夜漫漫,帘额著霜,啼蛄吊月,铜铺锁宫,描绘的是宫娃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梦入家门”,“天河落处”,描绘的是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而大梦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骑鱼撇波去”的热切渴望,则将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和盘托出了。当然,环境、梦境与心境是互相映衬、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随着画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这意境也就愈转愈深,愈转愈明。特别是诗的结句,豁然开朗,仿佛于重重阴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读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气方稍许得到些释放。赞其章法,这可称之为“跌宕生姿”。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李贺诗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干行·其一

: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yù)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tái)
迟行迹:迟一作“旧”。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早晚:多早晚,犹何时。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第10页 .

此地别燕(yān)丹,壮士发冲冠。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昔时:往日;从前。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第10页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梦微之

: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zhāng)(pǔ)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mèi)得知不(fǒu)
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阴间。茫昧:模糊不清。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梦中乐天与微之重逢,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乐天的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时年,乐天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确实,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乐天说他自己在漳浦这个地方已经生了几次病了,长安城草生草长不知不觉已有八个年头。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乐天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够像草生草长一样该多好,就像乐天 17岁时写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乐天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乐天也身赴黄泉。乐天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乐天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荡。这句话正是白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不久的祖父。很多时候,在我们的亲人活着时,我们是羞赧于将悄悄写下的那些关于他们的赞美文字与人分享的,尤其是不愿让他们本人看到。而今,祖父魂归大地、深埋黄土,他在人间的最后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家人把祖父与已逝世 13年的祖母合埋了。写着这些文字时,我想起祖父总是在清明前后轻轻擦拭着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着擦着就出神地望着。可是如今,他深埋地下,谁又来擦拭他崭新的祭框呢?有关祖父的一切,我再也不会知晓了。他早年因公致残的左腿,还会风湿发作吗?黄泉该是个湿冷的地方吧?想到这些,我已经受不住了。有句话是残忍的:“我们将会死去很久”。乐天写下这首诗时,身边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敌人泛滥。拉法特曾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乐天恰好不是个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隐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为如此,在时隔九年后,乐天的这份思友之情才愈显得弥足珍贵!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阿卫是元稹的小儿子,韩郎是元稹的女婿。他们都先后死去了,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道这些吗?高寿的乐天目睹了后辈们的离去。一方面,活着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活着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地将人世间的新鲜事儿祷告给死者,纵然知道是徒劳,还是怀着这份希望。《古诗十九首》中有言:“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当乐天看着去者已去经年,而来者亦已成去者,这是多么大的内心荒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浅品《梦微之》,我品味到了这世间有一种真情———相濡以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建德江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