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歌谣辞 其二 步虚词

:

羽驾正翩翩,云鸿最自然。霞冠将月晓,珠佩与星连。

镂玉留新诀,雕金得旧编。不知飞鸟学,更有几人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渠牟

韦渠牟(749--801),唐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少慧悟,师李白习古乐府。及长,为道士,自号遗名子,又为僧,法名尘外。贞元二年,为韩滉使府从事。八年,入为四门博士。历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官终太常卿。与皎然、颜真卿友善。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著有《韦渠牟诗集》、《贞元新集开元后礼》,均佚。《全唐诗》存其诗二二一首、联句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五0六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卷四九0权德舆《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旧唐书》卷一三五,《新唐书》卷一六七。 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杜审言

: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卧病在家,人事隔绝,悲叹此时你又遭贬谪去到万里之外。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无法到河桥送你为你饯别,唯有那江边垂柳依依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丢官职只因你才过孙楚,汨罗江把船系凭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可惜你犹如那龙泉宝剑,无人识遗弃在江西丰城。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0-22

卧病人事绝,嗟(jiē)君万里行。
嗟:悲叹。君:指杜审言。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含情:怀着感情;怀着深情。

别路追孙楚,维(wéi)舟吊屈平。
孙楚:字子荆,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盛气傲人,仕途坎坷,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后团傲侮石苞,免官。维舟:停船。屈平:屈原,战国楚人,著名文学家。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0-22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此诗首联叙事写情,平坦直露,写诗人卧病在家,人事隔绝,已使人有寂寞之感,忽闻得朋友远滴江西,惆怅万分。第二联紧扣“嗟”字写惜别深情。朋友远行,诗人因病不能相送,伤别之情倍添一层。第三联围绕“嗟"字,借孙楚、屈原的典故,交待友人行踪,喻写友人品性遭遇,抒发诗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的惋惜之情。最后两句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全诗笔墨饱满,情意厚重。诗人以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叙事写情,平坦直露,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当时,诗人卧病在家,人事隔绝,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使诗人有寂寞之感,更是惆怅倍增,感慨无限,为全诗定下了凄伤哀怨的基调。“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紧扣“嗟”字写惜别深情,突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曲折起伏、波澜叠出,又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朋友远行,诗人因病不能相送,伤别之情倍添一层。这时诗人忽发奇想,以江边依依杨柳比心中缠绵之情,虚景实情,浑然无迹,朴实自然,蕴藉深厚。第四句流露出诗人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诗人围绕“嗟"字,既暗点友人杜审言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杜审言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杜审言的惋惜之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友人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诗人借抚今思昔,感慨友人杜审言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诗人用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这两句典与事融,密不可分,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此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综观全诗,笔墨饱满,情意厚重。诗人后四句接连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诗人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0-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sāng)已在渺(miǎo)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5-12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莲叶

: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jiàn)风摆柄(bǐng)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槛:栏杆。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yuān)(yāng)
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白鹭鸶拳着一条腿,单足立在冰凉的秋水中,月光明如秋水洒满大江。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白鹭鸶受人惊吓以后,高飞而起,直向波涛汹涌的使君滩飞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子吟

: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女子不光彩是由于她夫婿的轻视,客人感到羞愧是由于主人轻贱他。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我的遭遇和这些人一样,只好低头徘徊,和尊高的人见面感到羞愧。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您不是青铜的镜子,为什么只是看表面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不要因为我衣服上有尘土就不以为我的心像白练那样纯洁高尚。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当您的人生处在荣华富贵的高峰时,也不要对地位低的人感到厌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您请看太阳升落,时光飞驰,和弦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羞:不光彩,不体面。薄:轻视,刻薄。耻:感到羞愧。贱:轻贱,不重视。

遭遇同众流,低人愧相见。
众流:指前文的“羞女”和“耻客”。低人:也作“低徊”或“低廻”,徘徊。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练:白色的丝绢,比喻人心清白高洁。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白日驰:本文指时光飞快,暗示人生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并不是永恒的。白日,太阳,阳光。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