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乡人先归

:

鹅毛雪样正霏霏,拨冷当筵酒数卮。久客送君何限意,短长亭外立多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翔

唐宗室,出江王房。官莆田尉。约懿宗咸通前后在世。事迹见《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敦煌遗书伯三八六六收其《涉道诗》28首,皆七言律诗,内容均与道教有关。《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3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华清宫三首·其二

:
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金鸡障后的人(安禄山)蓄意谋反已久,叛乱一起帝王带着贵妃仓皇出逃。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珠帘遮挡的朝元阁已不复以往,只有过往的燕子飞来飞去,再不见旧人回。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金鸡:即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 。祸:指安史之乱。翠华西拂:指安史之乱时玄宗与贵妃们逃亡四川的情形。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朝元阁:指阁名,传说玄宗于天宝七年在朝元阁中拜见玄元皇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

: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拈一点花蕊妆点眉上额黄,轻轻地吹拂着小花,把它插满发髻上。十五的月儿照亮闪光的屏风,映出枕上的绣鸳鸯,陪伴着孤独的少女,洒下一片深情的银光。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4-653、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4、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52
扑蕊(ruǐ)添黄子,呵花满翠鬟(huán)。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扑蕊:谓取花蕊以增额黄之色。蕊,花蕊。黄子:即额黄,古代妇女额间点黄。又,古妇女面也用上的花靥饰之。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写戴花的动作。翠鬟:头发所梳的形状。翠,形容发色光润青黑。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映,汤本《花间集》作“暗”。三五夜:十五月圆之夜。芳颜:青春、美好的容颜。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4-653、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4、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52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这首词写女子月夜的相思之情,以女主人公的严妆丽容以及鸳枕明月为衬,表现其孤栖与寂寞。

  起拍二句,从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征的化妆着笔,写出女子年轻貌美的形象。“扑蕊添黄子”,谓取花蕊以为面饰。古人制作化妆品,多取材于自然,所以将黄色的花粉作为额黄妆的饰品。“呵花满翠鬟”,说吹花后把花满戴于发髻之上。接下三句,转换抒写角度,不再写动态的人物,转而写静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变得深婉。“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三五之夜,则月欲明矣,则思愈炽矣。于是乎,对芳颜,扑蕊、呵花以自消遣。女子被封闭在闺房内,阗然独处,无人相问,只有鸳枕、屏山相伴,尤其是十五月圆之夜,更觉无限孤独寂寞。

  此词通过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词中女主人公月夜独卧,不仅在前以严妆丽容为衬,其后又以“鸳枕”“月明”为衬,鸳枕独托面容,月明偏照芳颜,主人公那孤寂、相思之苦自在不言中。其中,“扑蕊”“呵花”两个细节的描写,用语精细奇妙,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有人将此词解释为写男女双方幽会的情景,说开头两句写女子着意妆饰,表现了她准备欢会时喜悦的心情;后三句是对相会时的具体描写。聊备一说。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4-652、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1-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哭李商隐

: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归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成纪郎官名字叫李义山,身归黄土让人空怀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诗词树林的枝叶已落尽,学术界的浪涛一夜枯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狂风暴雨把那灯烛吹灭,姓名一直在我心中思念。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他应该到世外攀折玉树,身著霓裳登上那仙人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鸟啼花落斯人归于何处,竹死桐枯凤鸟不再飞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良马不遇足因无主而弯,知音痛失心由断弦而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冥府不用感叹阴阳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坟墓中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8-409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63-764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rǎng)抱长叹。
成纪:古县名,战国时设置,县址大约在今甘肃省秦安县。适归:往归;归向。高壤:土丘。一作“黄壤”。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lán)一夜干。
词林:词坛。借指文学界。学海:喻指学术界。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ní)(cháng)上绛(jiàng)坛。
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琪树:仙境中的玉树。霓裳: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一作“霓衣”。绛坛:一作“玉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jīn)抱未曾开。
凌云: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李商隐生存下去的条件。

良马足因无主踠(wǎn),旧交心为绝弦哀。
踠:屈曲、弯曲的意思。绝弦:断绝琴弦,喻失去知音。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8-409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63-764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归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这两首诗是情辞并茂的悼友诗。李商隐是一代才人。李商隐的诗辞采精工富丽,韵调婉转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政治宗派斗争的原因,这样的大诗人于病死荥阳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撰文来纪念他。现存的当时悼念李商隐的诗仅有两首。这珍贵的两首《哭李商隐》诗出自李的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第一首诗表达对亡友李商隐的深切悼念,同时赞叹其文学奇才,感慨其不幸的命运遭遇。

  第二首,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归?”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归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此时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两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08-409页.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7-124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jiù)(líng)金仆姑,燕尾绣蝥(máo)弧。
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弧:旗名。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月黑雁飞高,单(chán)(yú)夜遁逃。
月黑:没有月光。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野幕敞琼(qióng)(yán),羌(qiāng)戎贺劳旋。
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出世:一作“百中”。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奔狐:一作“奔猨”。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yú)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组诗的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诗取材典型,剪裁大胆,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全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写得慷慨而豪迈,爽朗而明快。

  组诗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字面上是说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其实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

  组诗的第六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说七叶莲喻淡泊功名,或说七叶莲象征特立独行,莫衷一是。

  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组诗语言凝练,构思巧妙,细吟全诗,军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闲居寄诸弟

: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我更加的加思念诸弟。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参考资料:

1、 成志伟主编;林东海选注.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上:重庆出版社,1997.10:351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

尽日高斋(zhāi)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高斋:指作者闲居处。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参考资料:

1、 成志伟主编;林东海选注.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上:重庆出版社,1997.10:351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亦写秋景秋意,其中有云“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韦诗与之如出一辙。所不同者,谢诗写思念丈夫,韦诗写思念诸弟而已。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与韦应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年岁也相仿。据说怀素在寺院附近种有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没日没夜地练,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在当时就颇为流传。诗人戴叔伦比韦应物大五岁,晚年上表请为道士,他写过一首《赠鹤林上人》绝句:“日日涧边寻茯苓,岩扉常掩凤山青。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可见在芭蕉叶上写字、抄经卷在当时已形成一种风气。据统计,“芭蕉”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过七十次,多与思人有关。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乃于芭蕉叶上题诗。“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

  这首诗并无太高深的思想,也无特别突出的艺术技巧,只是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细微感触和情怀。其实,中国的古诗,都特别富有这种“琐屑”的韵致。这种“琐屑”,可以是感情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没有大喜大悲的做作,只是平心静气,节制简洁。不仅如此,在遣词布局上,韦诗也都以淡泊质朴见长。总之,用琐屑细致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没有磅礴的气势,却以微小的细节打动人;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却在平淡中见真知,这是韦应物写诗的一大法宝。与之相比,韩愈喜欢剑走偏锋,用一些怪的字句,不免有逞奇之弊。白居易的诗虽然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与韦诗相比,又少了一份古朴温厚之气。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83-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