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员外

:
经月愁闻雨,新年苦忆君。何时共登眺,整屐待晴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53篇诗文

猜你喜欢

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

: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楚女就要回南方去,道别的南浦飘着蒙蒙朝雨。朝雨中粉红的荷花,润透了离愁别意;小船缓缓地摇进花丛,摇荡着我不安的心绪。西风扬起的波澜,隔开了,我和你。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4-25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99-10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1-82
楚女欲归南浦(pǔ),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yàng)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荷叶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楚女:楚地之女,泛指南国女子。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浦,水边,岸边。湿愁红:红指荷花,即雨湿带愁的荷花。红,一作“云”。摇漾:摇荡,形容船在水中划行的样子。漾,一作“样”。隔西风:小船已去远,隔风相望,所以说“隔西风”。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4-25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99-10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1-82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这首词写采莲的楚女欲归南浦与风吹波起、小船渐行渐远的情景,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哀愁是楚女驾舟归去的一霎那所引起的,是岸上送者的哀愁,也是楚女的哀愁,只是送者并未出场,却从行者眼里写出。

  首起二句“楚女欲归南浦,朝雨”点明人物、情事、地点、环境。紧接着“湿愁红”句,用雨湿花红烘托气氛。花红无所谓愁与不愁,但在朝雨归去的离人眼里,却带上了愁的轻纱。“小船摇漾入花里”写船行,“摇漾”二字描摹出小船轻悠地荡漾在花丛中的情态。“波起”写船行荡起层层涟漪。这里描述小船驶入花丛的情景,概括地写出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景,描绘出一种极美的境界。雨湿花红,风吹浪起,如此离别的环境气氛,愁意自在其中。

  结尾“隔西风”三字,语言简洁,却深入地写出了送别女子的心情:西风吹起,碧波荡漾,人儿远去,无影无踪,倩影留在眼前,哀愁充满心田。其中一“隔”字,以硬笔写感情,给人以刚硬之感,表现出一种被强行拆散的感受。“西风”则是一种萧瑟的意象,与“朝雨”交加,更添凄凉,透露出送者与被送者的苦楚哀伤。

  此词篇幅虽然短小,却能以少许断续的线条,绘成一幅饶有情趣的人物小景。一个“愁”字,一个“隔”字,写楚女悠悠离愁颇为宛转含蓄。全词“曲调节拍短促,而韵律转换频数,形式与五、七言诗大异其趣,令人一新耳目”(胡国瑞《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99-10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1-82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35-2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代内赠

: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用宝刀去劈流水,不会有水流中断的时候。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我的情意追逐着你前行,缠绵悱恻,像那不断的流水。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门前的野草,别后秋天枯黄春来变得碧绿。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扫除尽它又生长出来,茂茂盛盛铺满了路途。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我们情投意合,欢乐的生活刚开始,却彼此分离南北各一。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像浮云一样飘落到哪座山上?一去便再也没见他回来。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有个商人从大楼山那儿来,我才知你落脚秋浦。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我在梁苑这儿拥着锦被守空床,常梦到在巫山阳台与你相会。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我家曾三为相门,失势后离开了西秦。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我还存有过去的乐管,乐曲凄怨惊动了四邻。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悠扬的曲调飞入天空紫云中,如泣如诉却见不到心中的爱人。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我像那深深庭院中的桃树,开出娇艳的花朵可向谁欢笑?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你像天上的皓月,却不肯用清光照我一次。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镜中我自己不认识了自己,因为分别后我变得日益憔悴。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如何能得只秦吉了,用它那高亢声音,道我衷心。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 .爱情诗注析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93-295页 .2、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984页 .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zhú)君行,缠绵亦如之。
逐:追随。如之:如此。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萋(qī)萋满行迹。
萋萋:绿草茂盛的样子。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游云:飘浮不定的云彩。这里代指行迹不定的丈夫。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pǔ)
估客:商人。这里指为李白捎书的人。大楼:即大楼山,在今安徽贵池县境内。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梁苑:梁园,兔园,汉代梁孝王所建。锦衾:用锦缎做的被子。衾:被子。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妾:李白妻子宗氏自称。三作相:指宗氏先辈宗楚客在武后朝三次宰相。失势:丧失权势。去:离开。西秦:指唐代都城长安。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凄清:凄凉。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曲度:曲调的节奏。紫云:彩云。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井底:指庭中天井。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秦吉了:又名吉了,即鹩哥。产于邕州溪洞中,大似鸜鹆,绀黑色,夹脑有黄肉冠,如人耳,丹咮黄距,能效人言。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 .爱情诗注析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93-295页 .2、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984页 .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比喻来表情达意。

  这首诗起笔标其目,用一形象的比喻将“妾意”进行了高度概括,一开始就一目了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妻子的心意随着丈夫一道漂泊,情意缠绵就和不断的流水一样。紧接着用门前草作比。诉说丈夫离家时间之长。接着,作者写夫妻二人如同凤凰鸟一样,因为受惊,各自飞奔。丈夫犹如游云一样,不知落于何处,一去就不见回来。这些比喻都生动地道出了妻子的切身感受,打动人心。还有后面的”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宗氏把自己美好的年华,比作“井底桃”,桃花虽艳,但开在“井底”,又能得到谁的赏识和爱抚呢?自己犹如桃花,本为丈夫而开,但夫君就如天上的明月,连一次也不肯照到“井底”,照到自己身上。比喻新颖独特,别具一格。此言此语,凄凄切切,感人肺腑,在艺术上别有洞天,新奇制胜。这首诗还运用了典故“阳台梦行雨”,既表现了夫妻二人相思之甚,也表现了夫妻二人相会之难,而且用得自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突出艺术效果。

  诗歌最后用了“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表示夫妻相见不能,作为妻子的宗氏有多少话要对夫君说啊,所以她就想到“秦吉了”。如果能得到一只“秦吉了”,让它代替自己去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相思爱怜之意,该是多好。这最后四句,遣词用句,也自有特色,把全诗推向高潮。

  全诗文词朴实,情感缠绵凄楚,是一首爱情诗。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 .爱情诗注析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93-295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宣城赴官上京

: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1-52页2、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7页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畔([pàn)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jīn)(yùn)一生休。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cuō)(tuó)访旧游。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1-52页2、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7页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

  诗人自大和二年(828)十月来到江西,后转宣城。以后,辗转漂泊于扬州、洛阳、宣城各地。首尾共历经十一年。此诗首联即以“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概括了这一段生活。”潇洒江湖”,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终日为醉乡之客,则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情。行止风流,内心愁苦,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颔联承首联之意,再次点染。“谢公城畔溪惊梦”,接“酒杯”句。每日无事,携酒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自斟自饮,不觉醉倒溪边。此句中“惊梦”一词很妙,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而梦中之惊,耐人寻味:或许,他在醉梦中与亲故旧友重逢,一觉醒来却独枕溪流。或许,在梦境中他仗剑行侠,英雄豪迈,醒来却发现自身依旧是落魄江湖的一介书生。溪畔惊梦,情境皆佳。“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潇洒江湖”的另一面。妓馆歌楼多涉秾艳轻绮之笔,而诗人仅仅用“门前柳拂头”暗示出流连花柳之意,处理得很含蓄,不伤全诗清朗之调。

  颈联转为感慨生平,反映出诗人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但并不甘心终老于此。“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是寻访山川之胜,其实正是这声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紧接着,诗人又转过来对着茫茫人世发问:“几人襟韵一生休?”世上有几人能有如此襟韵,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罢了不成,把诗人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这两问,问得豪迈,问得沉痛,问得有气魄,如高天惊雷,滚滚而下,一扫方才悠然低回之韵。

  尾联收合全诗,点明“赴官上京”之意。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出“尘冠挂却”的念头。他把辞宫归去说得很平常,“闲事”而已;事实上,这件“闲事”也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不得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回虚前联。此联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把这位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其中既有风流倜傥之韵,又有豪宕雄浑之气。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晚唐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7-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奉试明堂火珠

: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 ,2006:16-18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明堂:为当时朝廷的听政殿,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重屋:重檐之屋。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夜来双月满,曙(shǔ)后一星孤。
夜来:入夜。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双月:指火珠、月亮。满:一作“合”。曙:天刚亮。一星:指火珠。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天净:天空明净。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名都:著名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 ,2006:16-18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唐代试律诗一般为六韵,此诗则是一首四韵诗的典例和佳作。毛奇龄《唐人试帖》根据荆冬倩“奉试”诗亦为四韵认为可能是当时官限如此,而直至后来,“奉试”诗才又变为六韵。

  此诗寥寥数句就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首两句从明堂入笔点出火珠,接下来四句则写了火珠的光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妙绝。“夜来双月满”之“双月”,一实指天上的月亮,一喻指明堂的火珠,两者并举就说明火珠皎洁光白之至与天下月亮无二,仿佛又一轮明月遗落人间,两月同散发出柔和的微光为夜晚增添了不少景趣。夸张、衬托至极致。而“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的是天亮月亮落下后的景象:虽然月亮消失了,但火珠的光辉不减,就像一颗永挂天边的星星。“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二句,继续写火珠之光,写出了其珠光闪闪的特点。最后,诗人以颂扬作结。因火珠乃他国所献之宝物,有此盛事正说明国家之强大及时代之太平。结句遣字用词还算颇有气势,只是意义平平,未免落入俗套。

  此诗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关注。此联描写的是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与月光相衬如同一双明月,而曙后天明月亮西沉时,火珠仍然如一颗孤星在明堂屋顶上闪闪发光。后来有人把“曙后一星孤”一句别解为崔曙死后只留下一个名叫星星的女儿。《分门古今类事》“崔曙一星”:“崔曙作《明堂火珠》诗云:‘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时称佳句。未几。曙卒。无子,惟一女,名星星。星,盖其谶也。”在这样的附会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诗谶。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 ,2006:16-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2-33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34-3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4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蹬(dèng)天盘虚空。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磴:石级。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zhēng)(róng)如鬼工。
突兀:高耸貌。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ài)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下窥(kuī)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huái)夹驰天,宫馆何玲珑。
驰天:可驾车的大天。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sù)所宗。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誓将挂冠去,觉天资无穷。
挂冠:辞官归隐。觉天: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天。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2-33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34-3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4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16-31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5-2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