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2、 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晓峰如画参差碧,藤(téng)影风摇拂槛(jiàn)垂。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yǐ)啼猿树,洗钵(bō)僧临失鹤池。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2、 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2、 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3、 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 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45-46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
孔夫子已经死了许多年,我如今也在乘船浮游大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天黑见北斗星斗柄掉转,才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任轻便的木船随意飘去,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问一问那乘槎归来的人,海上仙洲究竟在什么地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3-34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
仲尼:即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浮于海:语意,表示不得志而避世。
昏见斗柄(bǐng)回,方知岁星改。
昏:黄昏,天色将晚时。斗柄:指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回:指回复到前一年年终时的位置。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用以纪年。岁星改,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
虚(xū)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虚舟:轻舟。
为问乘槎(chá)人,沧洲复何在。
乘槎人:槎,指竹、木筏。沧洲:指海上可供隐居之处。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3-34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高阁逼诸(zhū)天,登临近日边。
诸天:天空。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井树:井边之树。
槛(jiàn)外低秦岭,窗中小渭(wèi)川。
渭川:渭水。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32-233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qián)。
穆陵:指穆陵关。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城池百战后,耆(qí)旧几家残。
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耆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处处蓬蒿(hāo)遍,归人掩泪看。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32-233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8-409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犬吠(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吠:狗叫。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树丛深处。
野竹分青霭(ǎi),飞泉挂碧峰。
青霭:青色的云气。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倚: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