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广信寺

:
亭北敞灵溪,林梢与槛齐。野云来影远,沙鸟去行低。
晚渡明村火,晴山响郡鼙。思乡值摇落,赖不有猿啼。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2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凤吹笙曲

: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十五岁就爱吹笙,笙响如同昆丘的彩凤鸣叫。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也听说你会炼气餐金液,现如今又传说你马上要上长安朝拜皇上。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玉京长安有迢迢几千里路之遥,凤笙一去,何时能回?怕是难以再见。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绛唇一启,便是叹息,叹息你的离去,纤指一举,便奏出凄凉的离别琴调,充满惋惜。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此时惜别,那堪听闻离别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见此分别之颜。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不如来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声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绿云和着紫气一起飞向函谷关,寻仙访道应去河南的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你可别学那个很会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还,我还想见你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仙人十五爱吹笙(shēng),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本谓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炼气: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玉京:道家所谓天庭。此代指唐之京都长安。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凤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jiē)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jù)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讵堪闻:犹岂可闻或不可闻的意思。此地:此指送别之地,喻指治城瑕丘。未忍分:即不忍分别。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谓再行吟唱或歌吟。清吹,此指清越的管乐,如笙、笛、萧之类。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gōu)氏山。
紫气:星名,即紫气星,又名景星。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为祥瑞吉庆之星,故有“紫气东来”之美号。函关,即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莫学吹笙王子晋”二句:嘱元丹丘语,冀其对己长存顾念之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这是李白写给元丹丘的一首送别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作《凤吹笙曲》。《全唐诗》题下注云:“一作《凤笙篇送别》”。王琦注云:“此诗是送一道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谓‘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见,非谓其超升飘举。旧注以游仙诗拟之,失其旨矣。”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并谓:“此送一道流应诏(当为应玉真公主之邀)入京之作,其人当为元丹丘,其时约在本年岁末。”此说大致可从。此诗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天然自成而又缠绵悱恻。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诗歌鉴赏 .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灞岸

: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5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3、 缪钺.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821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lǔ)尘。
灞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虏尘:指征战地。

(bà)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平时:指兴平之时。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5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3、 缪钺.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821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2、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13-7143、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6-67

南涧中题

: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亭午:正午,中午。

回风一萧(xiāo)(sè),林影久参差。
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jī)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羁:系住。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pái)(huái)只自知。
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qī)
期:约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7-928

赠项斯

: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多次读到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等见过你后觉得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平生不知道掩盖别人的优点,所以无论到哪里逢人就赞扬项斯的人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1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度:次。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平生不解藏人善(shàn),到处逢人说项斯。
不解:不会。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1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所知道的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之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人不直接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物应该重视才德,古今皆然。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平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份。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的,缄口不言,唯恐人家优秀了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障碍的;诗人于此明确表示“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即不会这样做,他的胸襟度量是超过常人。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并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压制人才,对人才怀着嫉妒之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个人的得失,是否会被人讥笑为“自我标榜”。他的古道热肠,令人钦佩。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这种难得的、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1

景阳井

: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胭脂井(也就是景阳井)到现在只剩下让人悲叹的故事了,明明之前皇帝和后妃在里面海誓山盟,要求同生共死的(可是后妃张丽华死了,陈后主却苟且偷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作为越国之功臣,吴国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越王勾践沉尸在吴国宫殿外的河里,那河中的污泥埋葬着美丽的西施。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有关景阳井,是南朝的故事,到李商隐时也将过去三百年,估计文人以此典故写成诗歌、散文的已经很多。比如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题望苑驿》诗:“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晓自知。”景阳井的故事到后唐,文人们还是很熟悉的很喜欢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