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事苦离家。
卷起映照着晚霞的重重锦绣帐幔,在曲曲的屏风旁无聊地击打着拍板,失意者因为什么事离开了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
梦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边,一觉醒来太阳开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满院的芳草衬托着残花。
参考资料:
1、 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151页2、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64页锦帐重重卷暮(mù)霞,屏(píng)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事苦离家。
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屏风:室内隔扇,以木为之,多有雕绘。斗红牙:竞拍红牙演唱也。斗,此指竞相演奏。红牙,红木拍板,演奏时用以节乐。恨人:失意抱恨者。此处作者自指。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
芳草:这里比喻远行的丈夫。残花:暗喻因相思过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参考资料:
1、 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151页2、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64页上片写女主人公幽独的处境。起拍“锦帐”句暗示出她的寂寞,“重重”形象地揭示出她此时的心态。照应下片“扰上”二句,从情节上写她昼眠初起。“屏风”再一次生动地刻画出她因相思而失神的状态。“恨人”句点明上文所有这些反常表现的原因。
下片以抒写相思为主,兼写伤别。过拍“枕上”句上应起拍“锦帐”,以倒叙的写法,点出她的梦境,拓宽了本词的表现空间,并使词意错落有致。“觉来”句上应“卷暮霞”三字。抒发了她百无聊赖、虚度光阴的感喟。“满庭”句情景兼美,极有境界,所言虽小,所指甚大,于景语之中将思夫与自伤自怜的情绪一笔收尽,隽永自然,不露痕迹。
全词描绘一位被离别相思所苦的怨妇形象,以词中女主人公的口吻,描写了丈夫出行后她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发了她对丈夫的刻骨相思。
参考资料:
1、 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152页2、 (唐)李白等著;张志英译注.中华经典解读 唐诗宋词: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第188页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细小白须用不着染黑,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17-719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人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biǎn)。
些小:细小。几人:很多人。星星点:言鬓发花白。作郡:任知州事。厌:厌烦。胜我:比我强。
我欲自嗟(jiē)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rǎn)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宁:安宁。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冉冉:慢慢的样子。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千钧:古代30斤为一钧。这里言其极重负担。从头减:从根本上消失。卸掉:实指死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17-719上片,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游戏生活,与曹九章相互安慰。这是一种感觉性的审美心理。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从须鬓慢慢斑白感觉时光的流逝,暗叹自己老了;从“白须”上联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飞过。这是自然规律。曹九章须埋怨,苏轼已过了三年贬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厌”三字隐含着曹光州的满腹牢骚,“胜我三年贬”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从苏轼自身的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自叹回朝无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顺心如意,难免内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与年岁渐衰,得知人生“千钧重担”也无意义地“从头减”了。从“自磋”、“非忝”、“冉冉”、“从头减”,这一认识过程的矛盾、变化,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苏轼还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
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遭际相似,个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却前非。词从“白须”、“浮光”、“婚嫁”等的具体人事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从而隐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不过,现实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苏轼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去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17-719垂杨袅袅蘸清漪。明绿染春丝。市桥紧马,旗亭沽酒,无限相思。
垂杨枝条随风轻轻拂动水面荡起点点涟漪,春天把它根根染得鲜绿。街市的桥旁拴好我的马匹,在酒楼中买酒寻找我的情趣。楼外杨柳相觑,似有相思寄语。
云梳雨洗风前舞,一好百般宜。不知为甚,落花时节,都是颦眉。
看这杨柳正值春风得意,白云为她梳理,春雨为她洗涤,风儿助她舞弄,让她更添俏丽。无论春风或春雨,可能爱她貌美,事事让她顺意。不知为何,柳叶片片弯曲,是因落花时节春将去?她总将眉头皱起。
垂杨袅(niǎo)袅蘸(zhàn)清漪(yī)。明绿染春丝。市桥紧马,旗亭沽(gū)酒,无限相思。
眼儿媚:这是一首咏柳词。此词在《阳春白雪》中有题作“柳”。全词以咏柳为主题,由柳及人暗写离别相思之事。蘸(zhàn):湿水,浸水。清漪:水清澈而有波纹。沽酒:买酒。
云梳雨洗风前舞,一好百般宜。不知为甚,落花时节,都是颦(pín )眉。
颦眉:皱眉。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贡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宣城郡多么负有盛名,第一风流要数进贡的紫毫笔。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秋霜下林中鸭脚形的银杏叶落满,春日里丝网将献出名唤琴高的鲤鱼。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共同治理政事须是贤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鸡,这一次且再试一试你新磨的刀具。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我试着说一说宣城郡,请你暂且停杯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黄昏中一弯明净的宛溪环绕楼阁,春日里部将簇拥着你宴饮在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水稻茁壮,圩田的农家生活富裕,刑具闲卧法庭,你理政简易清明。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你将追踪风流太守谢朓欢歌妙舞,还不时吟诵王羲之用来换鹅的《道德经》。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藉(jí)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藉甚:谓声名甚大。藉,同“籍”。贡毛:指紫毫笔。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霜林:一作“林霜”。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荐:献。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chuò)省曹。
理:指治理政事。辍:中止。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xíng)刀。
发硎刀:硎,磨刀石。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
晚楼明宛水,春骑(jì)簇(cù)昭亭。
骑:一人一马曰骑,此指州太守部属。簇: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昭亭: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当筑于山上。
(bà)稏(yà)丰圩(xū)户,桁(héng)杨卧讼庭。
稏:稻名。丰圩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桁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谢公:指谢朓(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贡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谈到舅舅李公择要去的地方,诗人便来了劲,一古脑儿倒出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住酒杯听他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讲。此联是侧面总写,提起人们对宣城了解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写了宣城的山水。春天来了,“山晚望晴空”的谢朓楼被清亮明静的宛溪河缠绕着,更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拥围拢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的“明”与“簇”,皆活用看动词。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写了宣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说,圩户的种田人家,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后句写犯了罪就要处治,处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乱来。“桁杨卧讼庭”,是一种有序的审判。当时黄庭坚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故黄庭坚用依法律程序来说事。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是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讲求道德与教化。谢公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给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谢宣城”。歌舞处,指谢朓楼,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这些楼台歌舞是一种教化,时时焕起人们的道德良心。此联意下,一个地方的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稻熟年丰。
第二首诗咏赞宣城山明水秀的佳丽风光,并以想象之笔写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众拥戴、歌舞欢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简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谢脁来比喻舅父的文采风流,还特别用王羲之故事点明其淡泊心境。全诗笔法简炼,内涵丰富,虽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陈套,但因诗中多写入当地名胜、人物,平易亲切。
黄庭坚是北宋诗的大家,造诣很高,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作诗时,态度郑重,精心结撰。第一首,开头似叙事,接下来作描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讲究字眼的锤炼,他通过奇特的意象、新颖的比喻和使事用典,达到了停杯细听说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种峭拔生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为诗的独特艺术手法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风貌。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248-251页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行药:服药后,散步以宣导药力。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寮:小屋。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乾:西北方。寅:东北方。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放船:让船在水上漂行。这里是乘船在水面上划行的意思。开:一本作“闲”。奇寒:严寒,特别寒冷。 凝:这里指结冰。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珠玉碎:这里形容竹篙触到水面上的冰凌发出的响声,好像敲击碎珠玉的声音。不知:殊不知。这里含有“这才知道”的意味。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菘:俗称白菜。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榾柮(gǔduò):截断的木块、劈柴。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廛居:住在城市。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俗情:乡里交情。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248-251页“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雪后初晴,在湖面上乘船漂行时看到的景象。诗的大意说:雪后初晴,乘船在湖面上漂行,远远望去,山上盖满了白雪。风停了,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到了晚间,觉得整个世界似乎都已凝结成一个寒冷的冰块儿。船舱外面传来撑船的竹篙碰碎湖面上的冰凌声,宛如敲碎了珠玉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才知道,湖面上都已结冰了。
这首诗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风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把冬季严寒的意境刻画了出来,是描绘冬景诗中的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