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即事

:
耕夫召募爱楼船,万项田为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gēng)夫召募(mù)爱楼船,万项田为万顷田。
阊(chānɡ)门:城门名。在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古时阊门建筑雄伟壮丽。唐代尤为繁华,是宴请和送迎之地。楼船:亦作“楼舩”。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有时也指有楼饰的游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郡郭:近郊新烟:古代风俗,清明前的寒食节禁止烧火,到了清时节重新起火。烟指烟火。

耕夫召募爱楼船,万项田为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阊(chānɡ)门:城门名。在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古时阊门建筑雄伟壮丽。唐代尤为繁华,是宴请和送迎之地。
楼船:亦作“楼舩”。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有时也指有楼饰的游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郡郭:近郊
新烟:古代风俗,清明前的寒食节禁止烧火,到了清时节重新起火。烟指烟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5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百叶桃花

: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百叶桃的一枝连续双朵桃花傍晚开得更红,它们窥视着窗户映照着翠竹显现出更加精巧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尚书被侍史们簇拥着进入宫廷去了,只有百叶双桃伴随着我这郎官住宿在这官署之中。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2、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kuī)窗映竹见玲珑。
百叶桃:碧桃,桃的一种,又称千叶桃。百叶,花重瓣,瓣多或重叠的意思。双桃:双朵桃花在一枝,或双果实在一起,或子母桃。窥:或作归,或作临,此从嘉祐杭本。见:同“现”。玲珑:本指玉声,此指空明貌。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jìn)中。
侍史:古制尚书进内庭值班时由侍史护从。此处代指尚书。天上:指内庭。仙郎:古称尚书省诸曹郎官为仙郎。韩愈当时官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属尚书省,故称仙郎。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12、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此诗抒发作者迁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职务近枢要,得与朝事的愉快心情。桃花象征着春天。双桃暗示韩愈身兼两大重任,感觉到自己春天的来临,只是人生四十以后晚了些。此诗说明,呼吁发扬儒学仁和思想的韩愈终于在四十岁之后,开始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春天,可以穿上绯红官服且身兼双职,只是还没有完全实现理想,还有些寂寞罢了。巧妙的是,此诗用拟人化手法,以碧桃自述,更觉百叶桃花鲜红明媚、体态玲珑,活灵活现,犹如桃仙美女玉立窗前。写景抒情,不弱王右丞小诗。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云:首句“晚”字即呼起下连,第二愈淡愈艳,透出“晚更红”。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7-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郭将军

: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将军少年时即从军边塞,在武威镇守边疆,现在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天明时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太阳将落山时便骑马垂鞭醉酒而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在家中看着玉树临风的儿子吹着玉笛,看着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昔日疆场的雄姿豪气,都宛如梦中。且与君趁这大好春光共醉饮一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6-3472、 黄天禄.李白酒诗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61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武威:唐时的凉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入:一作“昔”。银台:宫门名,宫中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 学士院均在右银台门内。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biān)醉酒归。
平明:天大亮时。拂剑朝天: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拂,意为揩,拭。此为挂、佩意。薄暮:太阳将落山为薄暮。垂鞭:垂吊着马鞭。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临风: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常用玉树临风形容男士帅气。向:一作“腾”,一作“娇”。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chóu)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huī)
畴昔:以前,过去,日前。雄豪:英雄豪俊之士。春晖:春日的阳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6-3472、 黄天禄.李白酒诗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61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此诗前六句忆郭将军入卫宫廷之得意情状,后二句写自己愿与郭将军共饮取醉以消愁。全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先得宠后失意的将军形象,蕴含了怀才不遇之感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意之时的回忆。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两句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想当年,你我在洞庭湖分离,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剡溪水在周围萦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水清如镜,人行走在水边,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自从北渡浙江以后,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沉醉不已。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宋玉,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才华如此卓绝,却不见知音在何处,对此我只能苦笑。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2、 李白著.李白选集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52页3、 (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第179页

昔别黄鹤楼,蹉(cuō)(tuó)淮海秋。
黄鹤楼: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黄鹄矾上。蹉跎:失时。淮海: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汇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各自分散。

中年不相见,蹭(cèng)(dèng)游吴越。
蹭蹬:失意,不得志。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绿萝:即女萝、松葛,地衣类植物。

会稽(jī)风月好,却绕剡(shàn)溪回。
会稽:今浙江绍兴。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楚台:楚地的楼台。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zōu)枚。
荆门:荆州荆门山。倒:压倒。屈宋:屈原与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是荆州人。梁苑:西汉梁孝王的兔园。倾:超越。邹枚:邹阳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夸诞:浮夸放诞。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大盗:指安禄山。鸿沟:今河南贾鲁河。曾是楚汉的分界线。如风扫秋叶:此句形容安史叛军破坏的厉害。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中夜:夜半。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永与海鸥群:此句指归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2、 李白著.李白选集第1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52页3、 (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第179页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二句,飘然而来,写的是公元726(开元十四年),诗人离开蜀中,自湖北顺江而下,在金陵、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屈指算来,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业无成,一个“昔”,一个“蹉跎”,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俱飘”二句,牵入王判官。自己与王判官分手,就像落叶随风飘散,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这一别就是多年。青年惜别,至中年仍未能相见。自己虽曾于公元742(天宝元年),得道士吴筠举荐,应诏赴京,但至公元744(天宝二载),便为谗言所中,而赐金还山。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漫游吴越。这里用了一个“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

  当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绿的藤萝,剡溪水面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的云山,水中清彻的倒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然而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有一件事诗人始终未能忘却,那就是“思君”,时时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极重朋友交谊,尤致慨于知音之难得。诗人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气,足可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在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夸放诞,我的知音究竟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这样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盗’’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2、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9页3、 宋绪连、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341页4、 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3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御箭连中双兔

: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天子游猎经过上林苑,士卒负羽箭走向荒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窟之狡兔奔跑快捷,骏马追赶岂用得上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网开一面更衬出百步神技,一箭射中双兔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清晨兔影映在含霜草上,魂魄消于如月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欢呼声惊动寒天树木,洋洋喜气溢满了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哪像陈王那样子,只能把射猎场面寄于诗篇。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chén)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宸游:帝王之巡游,此指天子游猎。羽猎:帝王出猎,士卒负羽箭随从,故称“羽猎”。

狡兔初迷窟,纤(xiān)(lí)(jù)着鞭。
狡:狡猾。窟:洞窟,这里指窝。纤闲:古骏马名。讵:岂,怎。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含霜草:意指清早草上的霜还未融化。向月弦:拉开后形状如满月的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寒木:泛指寒天的树木。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陈王:指三国魏曹植。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乐府篇:指曹植的《名都篇》。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上似乎有些类似曹植的《名都篇》。首联写天子的狩猎队伍,从皇宫出发经过上林苑到达目的地——闲田。“闲”字至关重要,它说明了天子狩猎不是在良田上举行,不扰民,不害农。二三联写射兔过程,描写了一个热闹紧张的场面,其中“一发遂双连”是直点题目。四联从人、弓两方面描写射猎场景:上句言狡兔,“含霜草”意指霜还未化的清晨时分;“向月弦”,状写弓被拉得极满,如满月,这是借弓称美皇帝的技艺。五联是承上联而来,“欢声”、“喜气”都是对御箭连中双兔的说明,“动寒木”和“满晴天”,极言随从者称颂山呼之声。尾联以议论作结,犹言吾皇实有武技,胜于只在诗篇中空见射猎之事的陈思王曹植。

  此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运用了衬托手法。狡兔三窟,兔子其实是一种灵敏矫健的动物,故很难射中,加上为示好生之德,狩猎时要让开一道,更增加了射猎的难度。但尽管如此,天子还是连中了两兔。射中双兔,除了因为有良弓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有百步穿杨的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反衬之下就显得尤为高超了,是对君王射艺的一种称赞。二、尾联含义深刻巧妙。陈思王曹植曾作乐府诗《名都篇》,写洛阳贵族子弟如何耽于斗鸡走马之乐,而无治国忧民之心,中间两度出现“我”字,看似自责,其实是刺世。诗人说“那似陈王意”,就意味着他写这首诗所抱的心情和曹植是不同的,并未对狩猎本事心存讽刺。文治武功向来是封建社会衡量好的君主的两个重要标准,此诗从一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喜迁莺·人汹汹

: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五更拂晓,晓月朦胧,正是百官上朝时。街头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科举高中的士子衣袂襟袖迎风飘飘,志得意满,骑马直奔朝廷面见君王。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花香满衣,祥云满路,衣上所绣的鸾凤绕身飞舞。彩色旌旗一队队绚烂如天上虹霓,绛红色仪仗一排排壮丽如彩霞,引领着中举的士子去拜见皇后。

人汹汹,鼓冬冬,襟(jīn)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汹汹:人声鼎沸,声势盛大。五更:天刚亮时,古代此刻朝君。大罗天:省作“大罗”,道家认为是最高的一层天。这里是指代朝廷。

香满衣,云满路,鸾(luán)凤绕身飞舞。霓(ní)(jīng)(jiàng)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霓: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彩色光带。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妆饰。绛:暗红色。节:仪仗的一种。玉华君:天帝,这里指皇帝。又解:玉华为仙女名,这里指皇后。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喜迁莺》,一名《鹤冲天》。这首词写科举考试获胜者所受到君王接见的特殊待遇。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开篇就是一番人潮涌动,鼓声雷动的场面,“襟袖五更风”则表达了一种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心境。“大罗天上月朦胧”一句,“大罗天”为道教用语,简称“大罗”。这里指代朝廷。“霓旌绛节一群群”,“霓旌绛节”总体指的是色彩鲜明、堂皇威严的皇家仪仗队。“玉华君”指天帝、玉帝,这里比喻人间的皇帝。又有说解“玉华”为仙女名,唐代李康成《玉华仙子歌》:“紫阳仙子名玉华,珠盘承露饵丹砂。”《云笈七签》卷四六:“玉童侍卫,玉华扶生。”那么,这里就应指皇后。

  全词极写科举高中的士子们朝见皇帝皇后时的盛况和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