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老百姓也饿肚子,是谁让你们天天都得吃的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510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9 .官仓(cāng)老鼠大如斗(dǒu),见人开仓亦不走。
官仓:官府的粮仓。斗: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一作“牛”。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qiǎn)朝(zhāo)朝入君口。
健儿: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谁遣:谁让。朝朝:天天。君:指老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510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9 .这是一首讽刺诗,借“官仓鼠”的形象,讽刺那些贪官污吏,真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官仓鼠,就是官府粮仓里的老鼠。“官仓”二字至关重要。它带来了“鼠”的特殊性,决定了诗的主题。
第一句“官仓老鼠大如斗”开篇点题,并且描绘了官仓鼠惊人的身材一“大如斗”大得像个斗!斗是粮仓中必备的量具,一斗相当于10升,能装几十斤粮食。用“斗”来形容官仓鼠,真是绝妙至极:一、写出官仓鼠出奇的个儿大;二、写出官仓鼠满肚子装的都是粮食,正像斗装粮食一样;三、斗是粮仓里的器具,鼠也生活在粮仓里,以斗喻鼠,是就近取材,有信手拈来之妙。总之,这句从身材上写出官仓鼠的特征。鼠是向来以体小著称的,“官仓鼠”却为什么如此硕大?正是由于它吃的是官粮,吞的是百姓的血汗,它们与那官府里的肥头大耳的贪官污吏是多么相似啊!
第二句“见人开仓亦不走”。亦,也。走,当跑讲。这句意思是说:官仓鼠见人前来开仓门,也不跑掉。这真是胆大包天了。这一笔写出官仓鼠的又一惊人特征。老鼠向来是以胆小著称的,它们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一有响动便溜之大吉。但是官仓鼠为什么不怕人?正是因为没人整治它们,于是才从容不迫、安闲自如地对待来人。这使我们想到,那些贪官污吏之所以敢于横行霸道,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上司在纵容他们,包庇他们,甚至与他们同流合污。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
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谁遣朝朝入君口?”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必定有人作后台。“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魏风·硕鼠》中就有。不过,在《硕鼠》中,诗人反复冀求的是并不存在的“乐土”“乐国”“乐郊”,而《官仓鼠》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就是一种发展。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他有“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参考资料:
1、 冯伟民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64-1265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5-23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yìng)红。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5-23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6-747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虽无彩凤双翅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嗟:叹词。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走马:跑马。兰台: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类:类似。转蓬:指身如蓬草飞转。转,一作“断”。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天上的萼绿华,总觉得遥远好似相隔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哪里知道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得以在一旁窥见美人的容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6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1页3、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49-1514、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59-61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7页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
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把东西放在遮盖物下使人猜。
嗟(jiē)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
闻道阊(chāng)门萼(è)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抵:至,到。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看:一作“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6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1页3、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49-1514、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59-61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7页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这是两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出场的无题诗,抒写对昨夜偶然相见,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念。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首联是说,昨夜的星辰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开头两句由今宵的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这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与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读者自可意会。“昨夜”复叠,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至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颔联是说,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夜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彩凤双翼双飞,常用作美满爱情的象征。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翻新。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犀牛角在古代被称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的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略貌取神、极其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来。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
两句中“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生发,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来是深刻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而心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安慰。尽管这种契合的欣喜带有苦涩的意味,但却因受到阻隔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它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对美好情愫的积极肯定。将矛盾着的感情的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表现得这样深刻细致而主次分明,这样富于典型性,充分显示诗人抒写心灵感受的能力。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颈联是说,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五、六两句乍读似乎是描绘诗人所经历的实境,但也不妨理解为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夜处境的想象。“送钩”、“射覆”,都是酒宴上的游戏(前者是传钩与某人手中藏着让对方猜,后者是藏物于巾盂之下让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是分组的意思。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此刻想必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宴会之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气氛该是何等热烈!越是阻隔,渴望会合的感情越是热切,对于相隔意中人处境的想象越加鲜明。“春酒暖”,“蜡灯红”,不只是传神的表现了宴会上融怡醉人的气氛,而且倾注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诗人此刻处境的凄清自见于言外。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尾联是说,可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已经到了。可叹的是自己正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当时诗人正在秘书省任职),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这个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结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得这首无题诗,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着重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首诗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境联想与对比;次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再转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了。其实这首诗是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可算是新生事物,今天我们用意识流作品的定义去理解它,许多的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决的。
第一首七律确实是很出色的爱情诗,而其内容是通过第二首七绝补充说明的。第二首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大致意思是说:当年常常听到人们谈论阊门中有位叫萼绿华的女子长得美丽绝伦,但总是觉得在天边那么遥远,却没想到昨晚像萧史那样参加一次豪门盛宴后,竟然产生了偷窥的冲动。诗人说的是吴宫苑内花,当然不会是花园里的花卉植物,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女。秦楼客,用萧史典故,显言己之为爱婿身份。诗意中既有寓慨,又有艳情,但主要还是表达男女之间心心相印的恋情。
这组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尤其的第一首七律,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49-151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58-1160页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黄花酒:菊花酒。会:契合,相一致。昔闻:以前听说的。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bàng)中军。
霜威:威严如霜。亚相:此处指封常清。杀气:秋日肃杀之气。傍:依附。中军:此处以中军指代主帅。
横笛惊征雁(yàn),娇歌落塞云。
征雁:南飞的大雁。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荷:承受恩惠。吾君:对封常清的尊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的雪花片片如大手。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辜负了戴的头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五株柳:陶渊明畜素琴一张,宅边有五柳树。空负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诗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绪的诗。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便是。
历阳,唐代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