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平·送陈舍人

: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跨上战马,横持着长矛,赴襄州上任。正值秋天,驰骋战场。荷花没有衰败,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希望你奋发向上,努力树立功名。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包作古,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以当年了,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树立功名,就像在棋局中筹划高着一样。不要凭着一条长舌,去博取官爵厚禄。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77页

跨征鞍,横战槊(shuò),上襄州。便匹马、蹴(cù)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陈舍人: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舍人,官名。横战槊: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在今天的湖北。

凤雏(chú)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凤雏:三国时期庞统的号。“凤雏”即庞统,汉未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鹿门:在今襄樊市东南,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此。龙骨: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此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77页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

  片头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是因为陈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时为襄阳府,在当时临近宋、金边界。陈舍人赴襄阳任,就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蹴踏”,是踩踏的意思。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会得十分鲜明、突出。“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这里用“芙蓉未折”点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塞云”是不会愁的,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总之,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123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跨上战马,横持着长矛,赴襄州上任。正值秋天,驰骋战场。荷花没有衰败,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希望你奋发向上,努力树立功名。
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包作古,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以当年了,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树立功名,就像在棋局中筹划高着一样。不要凭着一条长舌,去博取官爵厚禄。

注释
题目中的陈舍人,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舍人,官名。
横战槊(shuò):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
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在今天的湖北。
凤雏:三国时期庞统的号。“凤雏”即庞统,汉未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晋书。邓遐传》载:襄阳城北沔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邓遐拔剑入水截蛟数段。“鹿门”,在今襄樊市东南,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此。
龙骨: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
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此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

  片头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是因为陈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时为襄阳府,在当时临近宋、金边界。陈舍人赴襄阳任,就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蹴踏”,是踩踏的意思。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会得十分鲜明、突出。“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这里用“芙蓉未折”点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塞云”是不会愁的,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总之,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123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当时宋金之间战事不断,川陕和弗襄一带局势尤为紧张,祸患频仍。此时陈赅继赵方为京湖安抚使,即将赴襄阳任所,于是词人赋此阕相赠,对友人进行慰勉和鼓励。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大全集》编委会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28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吴泳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27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项判官

: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断芦洲渚(zhǔ)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山鸟口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泥滑滑:山鸟鸣声。萧萧:马鸣声。

十年长口青衿(jīn)识,千里来非白璧(bì)招。
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zān)常得从鸡翘。
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梢青·岳阳楼

: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深又深。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参考资料:

1、 刘小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第633页2、 王新霞,杨海健编注.学词入门第一步 白香词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第102页3、 乔正康,高国兴编著.餐饮旅游文学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第124页4、 杨光治著.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01 第2版:第277页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jīn)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云淡秋空》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字句悉同,俱为双调,共四十九字。此词之体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袖剑:袖内所藏短剑。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连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阳县。一快披襟:披开衣襟,十分畅快。披襟:解开衣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zhēn)?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携酒登临:带着酒来登高临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人世虽无穷无化,君山则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参考资料:

1、 刘小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第633页2、 王新霞,杨海健编注.学词入门第一步 白香词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第102页3、 乔正康,高国兴编著.餐饮旅游文学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第124页4、 杨光治著.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01 第2版:第277页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这是一首登临遣怀之作。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词人浪迹南北,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共通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并使词篇笼罩在豪迈飘逸的仙气中。“洞庭青草,秋水深深”,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词人只用“深深”二字,便轻轻描绘出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卉渐衰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词人的苍凉胸怀相表里。“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专述涵纳深邃,此句特表醉人美色,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用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形象衬托词人的登楼豪情。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词人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用不须携酒引出无人与共,感情凝滞曲折,章法也开始摇曳回荡。这首词上片写无边美景、惬然游情,下片叹人间多变、国事衰微,过片处直说此番登临不能尽兴,这有异于上片,可谓“能发起别意”。但词人写楼、写湖只是为了抒发兴废之叹,因而无人共饮几句正好把普通的登山临水引入创作“原意”。“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点明“不须携酒”的原因,揭破主题。词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不但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就是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欺凌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上层人士或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似乎无人共饮词人之酒。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词人属意的所在,而正因为这个“变”字,词人也才由湖光山色联想到国家民族,进而感物伤怀。

  这首词一开始情调昂扬,颇有为眼前景所陶醉的意思,进入下片以后,先用无人共斟道出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后以人间变尽点破忧国主题,有如千斛浓愁凝聚笔端。题旨虽在表现词人的深广忧虑,但篇中不仅毫无局促窘迫的影子。相反,还能把执著的爱国热情同超脱的仙风逸气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词中的情绪虽然一再变化,但意脉始终不断,再加上流畅奔放的语句,天真自然的措词,形成了豪健轻快的特殊风格。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22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东风轻轻地吹拂,云儿缕缕随风飘过。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茫茫水边的小楼阁,新归的燕子忙筑窝。口衔香泥穿烟雨,落花粘身频飞过。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小径上落满了海棠花,缤纷斑斓花香四发。绿肥红瘦人愁煞。更哪堪,黄昏时节,庭院里柳树落啼鸦。还记得吗,朗月如辉的月光下,那人带着素洁的月色,轻轻地摘下如雪的梨花。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383页2、 刘乃昌 朱德才选注.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第631页3、 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3: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7:第914页4、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907页5、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907-908页

东风荡飏(yáng)轻云缕(lǚ),时送萧(xiāo)萧雨。水边台榭(xiè)送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荡飏:飘扬,飘荡。缕:一条一条地。萧萧雨:形容雨声萧萧。水边二句:谓新归双送衔泥筑巢。台榭,建筑在高台上临水的四面敞开的楼阁。

海棠糁(sǎn)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糁:掺和。香绣:这里指海棠花瓣。成春瘦:花落则春光减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柳啼鸦:归鸦啼于柳上。那人:指所思女子。和月句:极言人与境界之实。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383页2、 刘乃昌 朱德才选注.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第631页3、 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3: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7:第914页4、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907页5、 王洪主编.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907-908页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词的上片开篇两句没有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菲春景,而是直说“风”、“雨”。东风轻拂着大地,几缕淡淡的云彩在天空飘荡。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两句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意。燕子才刚刚归来,还未来得及观赏芳菲春色,满树花朵却已经凋零,如此景象,词人不由产生满腔感慨、满腹愁绪。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词人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词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开始描写凋零的海棠。“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在此词人虽然只取了海棠一种花来进行描写,但是读者从中仿佛还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红一地。当所有春花凋零并被泥土掩埋,也就没有什么春色可言。用“春瘦”来形容春色渐失十分形象传神,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春也如人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逐渐疲惫不堪。结尾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开始出现人的形象,画面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全词无一字说愁,却处处都透着愁绪。春天本是百花竞放、喧闹芳菲的季节,可是经历一场风雨后,凋零的花朵,衔泥的春燕,对月啼叫的乌鸦却让人顿感凄凉。花开花落虽是自然之理,却引发了敏感词人心中的无限愁绪,凄凉的其实不只是春色,也是词人因年华渐逝、壮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词中的抑郁哀婉之气令读者读之不禁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动容。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383页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4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闻鹊喜·吴山观涛

: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2、 江天主编 .《中国才子文化集成 第2卷 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8年:891页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快风吹海立。
蛰:潜伏。快:有痛快爽快意。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2、 江天主编 .《中国才子文化集成 第2卷 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8年:891页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千秋岁·水边沙外

: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枝头繁花,晴光下的倩影,纷乱如坠地颠颤微微。流莺在花丛,轻巧的啼啭声,听来太急促,太细碎。啊,只身飘零,消愁的酒盏渐疏,难得有一回酣然沉醉。日复一日的思念,心身已煎熬成枯灰。相知相惜的挚友,迢迢阻隔,眼前,悠悠碧云,沉沉暮色,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想当年,志士俊才共赴西池盛会,一时豪情逸兴,华车宝马驱弛如飞。不料风云突变,如今,看携手同游处,剩几人未折摧?啊,秉舟绕过日月,那梦已断毁,只有镜中古铜色,照出红润的容颜已非。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 .婉约词三百首注析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169 .2、 王克俭主编 .秦观诗词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97-99 .3、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4、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5、 陈维礼编 .宋词三百首 绘图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yīng)声碎。飘退疏酒盏(zhǎn),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碎:形容莺声细碎。飘退:飘泊。疏酒盏:多时不饮酒。宽衣带:谓人变瘦。

忆昔西池会。鹓(yuān)(lù)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西池:故址在丹阳(今南京市),这里借指北宋京都开封西郑门西北之金明池二秦观于元佑间居京时,与诸同僚有金明池之游会。鹓鹭: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状车辆之疾行,这里代指车。日边:喻京都帝王左右。清梦:美梦。朱颜:指青春年华。飞红:落花。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 .婉约词三百首注析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169 .2、 王克俭主编 .秦观诗词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97-99 .3、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4、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5、 陈维礼编 .宋词三百首 绘图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

  上片着重写今日生活情景。首写眼前景致,“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点明地点、时令,轻轻着笔,朴实自然。紧接着“花影乱,莺声碎”二句,细写春景特色,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之情。“飘零”以下四句,忽而由喜转悲,由春景春情转写远谪索居,形体瘦损,不复有以往对酒当歌之情,转折有致,词情哀怨。歇拍“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二句,人情艳情,孤情凄情,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抒发由昔而今的生活之情。换头直点昔日西池宴集,以“鸩鹭同飞盖”描写其盛况。比喻形象,用语简明,隐含着不能忘怀的情味。“携手处”以下四句,又由昔而今,由喜而悲,景物依旧,诸友却已飘泊云散。委婉曲折,缠宛凄侧。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后。“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愁如海”却新奇绝妙。这两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

  此词在内容上由春景春情引发,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融为一体,集中抒发了贬徙之痛,飘零之苦。在艺术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以景结情,境界深远,余味无穷。

  新旧党争,损害的不只秦观一人,所以此词抒发的感情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苏轼、黄庭坚、孔平仲、李之仪等人都有和词存今,可见对“元祜党人”震动之大,感触之深。

  词中所体现的情感极为悲伤,充分体现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的性格特征。即:当他身处逆境之时.往往不能自拔,无法像苏轼那样,善于自我解脱,而是自叹、自伤,一往而深,直至于死。所以,当他的朋友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即担心其“不久于世”(后作者逝于五年后)。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独具善感“词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撰 .宋词一百首 :岳麓书社 ,2011 :88-9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