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你的牛犄角弯曲成环,我的牛尾巴纤细毛又疏。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都拿着短笛和长鞭,在南垄东冈赶着牛儿找草吃。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太阳西下草远牛行迟,牛疲劳还是饥饿只有我知道。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整年放牛什么也不忧虑,只害怕卖掉这牛去交纳租子。
参考资料:
1、 陈道贵选注.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33页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tū)速。
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弯环:弯曲成环状。秃速:凋疏,此处是说牛尾细而毛稀。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lǒng)东冈去相逐。
拈:用手指拿着。陇:田埂。冈:山脊、山岭。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迟:慢。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但恐:只怕。输租:交纳租子。
参考资料:
1、 陈道贵选注.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33页这首仿乐府诗,写了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共同放牧、追逐嬉戏中的喜悦和与牛相依相傍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牛的感情,同时在结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苛税的不满之情。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参考资料:
1、 洪珏.明人诗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01月第1版:31-33
)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九月时,江南的花都开结束了但这个芙蓉还在河中开着。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就像美人隔着水笑盈盈的太阳落山时,有了一种愁绪下了露水。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月亮中有很冷的感觉起了风,衣带飘飘,是秋天的味道了。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看着它也不用忧伤老大不小了另有池塘中一种幽雅的情怀。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fú)蓉(róng)宛转在中洲。
芙蓉:此处为水芙蓉,即莲花。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miǎo)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玉盘:指荷叶。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7:1262、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历代诗歌选 第4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03:10913、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4:723青枫飒(sà)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郡城:指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市)。明卿:吴国伦的字,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后七子”之一。飒飒:风雨声。青枫飒飒:指吴将往之地。楚:指江西,古为南楚。
谁向孤舟怜逐(zhú)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怜,怜惜,这里有同情的意思。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吴国伦。白云:这里是说自己心随白云送吴远赴江西贬所,表示对吴的同情。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7:1262、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历代诗歌选 第4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03:10913、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4:723“青枫飒飒雨凄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首句实融进了古人不少意境,有丰富含蕴,委婉地映衬出一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二句“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明代严嵩专政,采取高压政策,残酷地打击异已。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许多话自然只能隐约示意了。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只白云相送,何其寂寥;有白云相送,何其绝俗。堪称神来之笔。它是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
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其感情由低沉转入激越,意境凄冷转入高远。首句描写秋风秋雨的凄凉惆怅,感情十分低沉,意境十分凄冷。第二句写遥望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牵挂,氛围虽仍低沉。但境界已较前句开阔。三、四句基调急转直上,虚拟一问一答,冲破了低沉的情调,意境高远,感情激越。全在感情的最强音上嘎然而止,但句断而意未尽,余言袅袅,余韵悠长,颇堪回味。感情蕴含相当复杂,结构安排错落有致,伤时、惜别、惆怅、牵挂、劝勉、期望交织重迭,如果安排不当就会落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而本诗通过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剪贴,将这些复杂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而且意象不显芜杂,语言也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4:7232、 田军 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08:4983、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570
)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弟的喜讯。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侯,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傍晚时来到铺满大雪的山城关界,回乡的心情和离别的愁绪使人茫然若失。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学生们在困难时跟随我真令我惭愧,这使人会想起孔子微服过宋的故事来。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岁暮时不为什么也要在一起喝酒论道,春天里要记着寄书信来。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莫要推辞通宵秉烛而坐,过了明天呵陇上的烟雾就隔断了相互的思念。
蹊(xī)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蹊:小路。间关:这里指诸贤相送走了很远的路。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bìn)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jī)攀(pān)。
桂枝句:秋殿,朝庭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弟喻为折桂。等着听登科及弟的喜讯。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订顽:订正愚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及门句:及门,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从陈,跟随,引用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的故事。
樽(zūn)酒无因同岁晚,缄(jiān)书有雁寄春前。
缄书:书信。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金陵乃位居险要之地,盘龙卧虎,历经六朝风雨。曾经行人流连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金陵城外断木残桩遍地,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歌女唱着《后庭花》,不知亡国之痛的人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街市人声鼎沸,红楼热闹,烟月千里。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野棠无主花散落,流莺对对,飞入那临春阁阁。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lù)起,秦淮(huái)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jué)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lěi)。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白门:金陵。枯杙:指枯断之木橛。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yīng)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临春:陈后主为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西河》属三叠慢词,这是作者次韵北宋周美成(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的一首和作。它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
上片总写号称六代豪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
首句起笔擒题,令一个三字句“龙虎地”,即以诸葛亮的赞语“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突出古城金陵乃位居险要、气象万千之地。“六代繁华犹记”,这是对古城过去的繁华作空自回顾。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在金陵建都,曾出现那些帝王统治下的繁华景象,故称六化豪华,可是今日词人眼下的金陵城已经“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了。唐赵嘏《长安晚秋》中有“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故此处写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喻指当时六朝弦歌妙舞的盛况今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是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
末了,“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承上句写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将当时金陵萧条冷落所引起的伤感进一步泼露笔端,犹如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怀哀怨之声,给人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沉痛感觉。
全词中段,进一步写今日古城荒芜败落的景象,可谓词人情绪的铺展和延伸,伏而后起。
“白门外,枯杙倚”,首先一笔,绘出金陵城多为东倒西歪的断木残桩。“白门”即金陵;“枯杙”即指枯断之木橛。仅此一物,就突出了古城的败落萧条。用笔之精,可见一斑。继而“楼船朽橛难系”,说明由于到处是朽木残桩,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比之于宋周美成词作中的同韵同句--“断悬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无论写景抒情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一句,整个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破败不堪了。昔之六朝胜地,雄称盘龙卧虎的名城,今已沦为楼航战船难系、城堡垒窝的亡都,其亡国之痛全然溢于词中。而末句“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这是作者感情的崛起,“后庭花”乃南朝陈后主所创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清商子夜”则是南朝的《清商曲》《子夜曲》。这里词人将晚唐杜牧的政治讽刺诗《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揉进自己的词中,对不知亡国之痛、陷于靡靡之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表示了无比的激愤!
全词末段,首句“卖花声过春潮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写古城沦亡以后一种虚假的繁荣。紧随一句“春色岂关人世”,道出了虚假繁荣的端倪;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春色掩饰不了古城沦丧以后的惨状。
最后“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故宫里”,这是作者用典作结束。“临春”乃陈后主为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词人写野棠无主花散落,为流莺衔入“临春”里,运用想象借南朝陈叔宝这个亡国之君的败迹,隐含哀而鉴之的嗟叹。
纵观全词,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即写古城破败景象抒发亡国之恨。因为作者毕竟不是李后主和陈后主,荒淫误国哀伤得直不起腰来;他痛父殉于国难,能终身不仕新朝,所以,一咱幽怨交加之情、哀而鉴之之心表现在词中,可谓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和作。
参考资料:
1、 江西教师网.黄富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