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野老作

:

浮世浮名能几何,青山满眼少年多。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笑复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龏

宋平江府吴江人,字和父,一字仲甫,号雪林。不乐仕进,居于吴兴三汇之交,年登耄期。效元白歌诗,有《剪绡集》等。 38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参考资料:

1、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第311页2、 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0页3、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21页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jīng)旗。少年鞍(ān)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侯骑(jì)才通蓟(jì)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guī)月,红袖(xiù)不须啼。
侯骑:侦察的骑兵。蓟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春闺:春日的闺阁。红袖:代指佳人。

参考资料:

1、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第311页2、 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0页3、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21页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谁伴闲人闲处闲

: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
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五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寒。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
在这荒野僻静之地陪伴我这无所事事的闲人的是谁呢?是那疏影横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头团团的明月呀!我也似陶渊明般喜爱我的茅庐,李白啊,不必再为蜀道艰难、人世险恶而叹息。

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五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寒。
山林寂静,沟壑幽深,水淡云远。隐居多年,再也没有回京城做官的梦想。五更时分门外风疾霜寒,但那高高的青松从不畏惧这严寒,始终挺拔的立于这天地间。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
陶潜:陶渊明。

林壑(hè)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五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寒。
林壑:指树林和山谷。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
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五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寒。

  本篇作者段成己 初仕于金,入元后遁迹龙门山中,不事新朝,其节为士林推重。此词歌咏遗民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词人傲世独立的精神气质。

  “谁伴闲人闲处闲”,发端先设一问,三“闲”字叠用,既写出词人身闲、地闲、心闲的隐居生活,又造成悬念,引出下文,一箭双雕,起得工稳而有深意。身在江湖,故称闲人。居于荒隅,故曰闲处。守节自持,不问新朝政治,故云心闲。三“闲”字包括以上诸多内容,可见匠心。“梅花枝上月团团”,回答首句所问:是那疏影横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头团团的明月伴着词人。这月和梅是词人生活的伴侣,无论是仕于国破之前,还是隐于亡国之后,它们始终跟随着词人。当词人于晚年回首往事,感叹故都繁华消歇时,作词亦称“唯有当时好月,照人依旧梅梢”(《木兰花慢·元宵感旧》),认为只有月和梅才是自己患难与共的知音。“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奉昔代之“闲人”陶潜为楷模,引为同调。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这都为词人所仰慕。他要走陶潜的路,同时深情地呼唤:李白啊,不必为蜀道艰难,人世险恶而太息,归来吧,山中可以久居。自己在故国倾覆后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巧借两位古人,明确表现出来。

  “林壑静,水云宽”,承上片歌咏“闲处”之山林。山林寂静,沟壑幽深,水淡云远,在此可以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寄傲山水、委心白云,忘却一切政治烦恼,故继曰“十年无梦到长安”。词人别首《临江仙亦有》亦有“十载龙门山下路,梦魂不到京华”之句,意思相同。世乱国亡,报效无路,不隐何以面对故国父老?古代文人最重气节,欲不依附新朝,除去啸傲江湖,别无良方。“无梦到长安”看似超脱,骨子是城却极为沉痛。尽管词人隐居龙门已经十载,但他仍然感受到元蒙新朝政治风雨的威胁,“五更门外霜风恶”正是这种心情的曲折反映。他自勉要在这艰难时世中生活下去,“千尺青松傲岁寒”是他生活的宣言。在别首《满江红》词中,他也宣称“岁寒还与松同洁”。可见最后两句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物中有人,“青松”盖以自譬,推出的是岁寒然后知松柏后调的主题。

  为了突出主题,本词在构造意境时,选取了两类意象。一类是自然意象,其中有迎风斗雪的寒梅、傲霜独立的青松、清冷幽洁的明月、宁静幽深的山林丘壑、清新淡远的流水闲云。另一类是人事意象,有吾爱吾庐的隐士陶潜,有愤世嫉俗的诗人李白。这两类意象的和谐结合,造成了本词的独特意境,即在宁静冲淡而又暗藏险恶的景象中,蕴含着词人遗世独立,挺拔傲世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鹧鸪天·谁伴闲人闲处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晋阳故城书事

: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025-10262、 张春根.太原诗钞:三晋出版社,2014.01:98-99

惠远祠(cí)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yù)郁苍苍三十里。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què)云烟中。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fù)没。
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zú)
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fén)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gū)(léng)上云雨。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běn)(chā)开连岗。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qú)亦亡。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却到:等到。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025-10262、 张春根.太原诗钞:三晋出版社,2014.01:98-99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18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42-12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古往今来北邙山下的道路,黄尘滚滚不知老尽了多少英雄。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永无尽头。心中的苦痛能和谁说,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那举世显赫的功名有什么用?过去实在是错怪了天公。放声高唱一曲饮尽千杯酒。身为男子汉,关键在于言行的正确性,而不是以困厄与显达来论定成败。

参考资料:

1、 潘天宁.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第245-246页2、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页

今古北邙(máng)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孟津: 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洛阳东北。北邙山:即邙山,在洛阳北,黄河南。王公贵胄多葬于此。黄尘: 指岁月时光。幽怀: 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yuàn)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底:何,什么。浩歌: 放声高歌,大声歌唱。钟: 同盅。行处: 做官或退隐。穷通: 穷困与显达。

参考资料:

1、 潘天宁.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第245-246页2、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页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该词上片触景兴感,重在抒情,在志士悲慨之中,流露出孤寂之感。下片重在说理,既表现他以英雄自许,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又表明他面对现实,在无可奈何中,聊以旷达自遣苦闷。全词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地”兴怀,由北邙山这一特定地点,引出吊古伤今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今古英雄”怀才不遇的感慨。

  该词上片以回顾历史起句,拢“今古英雄”于笔端,词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历史长河,写出了滔滔不尽、起伏跌宕的痛惜与感伤。“远目送归鸿”的意象,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动的是归鸿的悠悠远去,静的是词人凝重的望眼;飞去的是天空的鸿雁,搅起的是满腔的幽怨。该词描绘出了一幅凄凉而又充满美感,谐调而又扣人心弦的画面。鸿雁飞,鸿雁归,人将何处回?词人的感情随着这激荡人心的画面盘旋弥漫,感人至深。

  下片强压“长恨”浩歌放饮的意象,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式的自我宽解,词人的郁愤欲盖而弥彰,显得蕴藉而深远,更加挥之不去,难以摆脱。词人身处江河日下的时代,又遭“莫须有”的诘难,心中的郁愤自不待言。词作通过描写阔大的意象,以辽阔显苍凉,以浩歌掩感伤,词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可想而知。

  全词开篇写景,景即眼中所见:北邙山上的坟墓;黄尘路上奔波到老的英雄;春北飞秋南归的大雁以及日日奔腾的东流水,景物选取由近及远,然后由写景转入抒情,此景引起的是作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因此词人低吟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词句。再由抒情转入下片的议论:对人生短暂的无可奈何和对未来的玩世安排,水到渠成汩汩而出。“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是词人纵观自然及人事沧桑,感情经过激烈碰撞后得出的人生结论,不无哲理意义,它涵了封建社会大多数读书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体味,起到了一种生活教科书作用。

参考资料:

1、 (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2、 张苓蕴 汪翔宇选注.历代词精品百首 (南宋-近代):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年:第1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参考资料: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1242、 钟声.初中文言文全译王(苏教课标):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1323、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241-243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lěi)深藏数点红。
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且教:还是让。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参考资料: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1242、 钟声.初中文言文全译王(苏教课标):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1323、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241-243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作者这里用一个“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并且日益成熟,越长越娇美,惹人喜爱。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参考资料: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1242、 陈长喜.中国历代名诗赏读(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736-7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