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虏障在燕支之北,长安在太白之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离别时不要难过,看取宝刀称雄。
参考资料:
1、 (唐)蘅塘退士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唐诗三百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07:第16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1页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cōng)。
骢:指黑色的骏马。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lǔ)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离魂莫惆(chóu)怅(chàng),看取宝刀雄!
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惆怅:失意、难过。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
1、 (唐)蘅塘退士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唐诗三百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07:第16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1页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指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汉代李陵与匈奴交战的遮虏障远在燕支山之北,而李侍御所赴的安西则更在此之外。此句上承“金鞭”句、 “功名”句;对句指李侍御家室亲友所在之地——太白峰东的长安。这句上承“行子”句、“心事”句,虽不明言心事,而心事自含其中。 “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 自不免有所系恋,但“功名万里外”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征人挥鞭直指前路。这一联只列地名,不直接书事言情,而情、事俱含其中。
尾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5页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06-208页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楚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天晴时山间的鸟不停地鸣叫,两岸林中的猿猴却在晚风中哀号。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我的一生从未流过泪,现在却在这里泣涕不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62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1-93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江夏:唐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将:与。碧海:指朱鸢(今属越南),宋之悌贬所。朱鸢在唐代属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当时有朱鸢江经此入海。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兴:兴会,兴致。
谷鸟吟晴日,江猿(yuán)啸(xiào)晚风。
谷鸟:山间或水间的鸟。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泣:眼泪。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62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1-93这首诗首联点明地点,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点题,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前三联写得豪逸洒脱,最后却已悲怆沉郁作结。全诗大开大合,跳跃跌宕,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壶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将往之处。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友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余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颈联中“鸟吟”与“猿啸”,似已含有宋氏仕途显达而老境悲凉的隐喻。诗人虽然年纪尚轻,毕竟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许引起他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慨。
此诗艺术构思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跳跃性很大,从前三联的上下句之间的转折都能明显看出。而从诗歌的感情色调上看,前三联飘洒有势,基调豪迈;尾联顿折,其情悲怆,其调沉结。正是这种跳跃式的跌宕,使此诗具有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之妙。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24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我是吴会之地的一片浮云,飘然无可依据如同远行之客。
功业莫从就,岁行屡奔迫。
功业无处可以成就,岁月时行奔促急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雄心壮志即刻放弃消失,衰老疾病日甚一日加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古琴放入空匣无人弹奏,长剑挂在空壁无所可用。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楚囚钟仪奏乐歌吟皆用楚音心在怀楚,越人庄舄贵富不忘家乡病中仍是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都之门尚在遥远的天外,还乡之路远隔崇山峻岭。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清晨我回忆起司马相如的琴台,夜晚我梦中见扬子云的故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旅途之情此时刚刚了结,秋气肃杀厦是凋落万物之时。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风吹入林松下清冷寒冷,露水下降草间白茫茫一片。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如今已不可见,幽幽长梦与谁人相合?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托西飞长鸿捎去一封书信,赠给你安慰那离别分隔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2-4832、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吴会:即吴、会二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地方。浮云。用浮游之云以喻自己到处漫游。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lǚ)奔迫。
岁光:岁月光阴。奔迫:急迫,形容光阴的匆匆而逝。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良图:良好的打算,即远大的政治抱负。俄:俄而,很快。绵剧:形容疾病缠绵、严重。
古琴藏虚匣(xiá),长剑挂空壁。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xì)。
庄舄:春秋时越国人,在楚国做大官,后来生了病,楚王问:舄,本来是越国的一个穷人,到了楚国才显贵起来,他思念家乡吗?手下人回答道:派人去了解过了,他在床上口中还作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门:国都之门。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相如台:汉代蜀人司马相如琴台,在成都。子云宅:汉代蜀人扬雄故宅,在成都。二者都是蜀人,诗人“朝忆”“夜梦"这些地方,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寂历:凋落疏离。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二句:一本作“故人不在此,而我谁与适”。适,适意,愉悦。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飞鸿:即鸿雁。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此处以飞鸿比喻所寄赠的这首诗。离析:不得会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2-4832、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诗中一、二两句以浮云自喻,道明自己远游飘泊在吴会一带。因为此诗是寄给故乡友人的,所以先讲一下自己的行止是很必要的。飘,即漂泊,行无定处的意思,所以自称浮云。一开头便饱含一种思乡的感情。接下六句是写自己的处境:光阴飞逝,功业未就,远大的政治抱负很快成了泡影,而自己又重病缠身。最后以“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两句小结这一层,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这六句写得很沉痛,诉述之中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但是,应该指出:这一时期,李白年仅二十七岁,涉世未深,幼稚地认为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以为功名事业,唾手可得。然而事实却非他所想象的那样。于是,稍碰上几个钉子很快就堕入了失望。不过,文字虽然沉痛,感慨的程度比起晚年那种凄凉落魄的诗句来,还是浮浅得多。
“楚冠怀锺仪”句以下直至全诗结尾,所抒发的都是思乡怀友之情。这一大段直抒其情的诗句,细加分析层次还是很清楚的。“楚怀”两句,引用钟仪、庄舄的典故,概写自己对于故乡的怀念,接下两句是感叹故乡辽远。再下两句是写对故乡的朝思暮想,而后用“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做一小结。以上八句主要是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展开抒情。虽然直抒胸臆,但诗人能够借助古人的事迹、故乡的古迹,把这种感情写得很具体而且缠绵悱侧,如环不已,倒是非常难得的。“旅情”两句小结上述八句,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同时拈出“秋”字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这两句并非是诗人眼前景物的实写,而是意念中的想象,经过这样一写,加强了诗的艺术气氛。“清”“白”二字写出了秋风、秋露肃杀、萧疏的特点,选词炼句极为准确。也正是受了这种凄清气氛的影响,才有寂寞、孤独之感,于是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也就更加殷切。全诗至“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已经点到题目上来,最后交代一笔,进一步点出“寄书”的目的在于“慰离析”,意尽而抒情也就从此结住。
这首诗从功业未就写起,而后抒写思乡、怀友之情,一路写来如诉如泣,恰如一封寄给友人的书信。结构上顺着感情的自然发展,跳跃性并不大。直抒胸臆而语言没有夸张渲染,想象也未见飞动超人的特色,但感情真挚自然,层次井然,炼词造句处处贴切。如就诗的风格来说,由于是诗人早朝创作,还没有形成后来那种豪放浪漫的特点,但从驾御文字的能力上看,却完全是一副大家手笔,功力是极坚实的。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1-84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1-3143、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8-814、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5、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6、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无人谪(zhé)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少陵:指杜甫。谪仙:指李白。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gāng)凌迟四海沸(fèi),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凌迟:衰落、衰败。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pèi)鸣相磨。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sōu)于岐(qí)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蒐: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蒐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镌(juān)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huī)嵯(cuó)峨(é)。
镌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隳:毁坏。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zhuàn)刻留山阿。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山阿:泛指山陵。
雨淋日灸(jiǔ)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huī)呵。
日灸:日晒。烦:劳。撝:同“挥”。呵:喝叱。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公:张生,指张籍。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kē)。
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不类:不像。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zhuó)断生蛟鼍(tuó)。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鼍: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翔:飞的意思。
鸾(luán)翔凤翥(zhù)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翥:飞。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dǐng)跃水龙腾梭(suō)。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biǎn)迫无委(wēi)蛇(yí)。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诗:指《诗经》。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褊迫:局促。委蛇:宽大从容的样子。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jǐ)摭(zhí)星宿遗羲(xī)娥。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掎摭:采取。遗:丢了。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pāng)沱(tuó)。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此;指石鼓文。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蒙:蒙受。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年)。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duó)量掘臼(jiù)科。
故人:不详。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度量:计划。掘:挖。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zhuó)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濯冠:洗帽子,沐:洗头。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如此:像这样的。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zhān)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诸太庙比郜(gào)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荐:进献。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太庙:皇家的祠堂。郜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光价:光荣的声价。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cuō)。
圣恩:皇恩。太学:指国子监。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尚填咽(yè),坐见举国来奔波。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填咽:阻塞,形容人多拥挤。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wān)苔剔藓(xiǎn)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pō)。
剜:刀挖。剔:剔除。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安置妥帖:安放妥当。不颇:不偏斜。
大厦深檐(yán)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tuó)。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覆:遮盖。期无佗: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ān)婀(ē)。
中朝:即朝中,朝廷里。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肯:岂肯。感激;感动激发。徒:只。媕婀:无主见的意思。
牧童敲火牛砺(lì)角,谁复著手为摩挲(suō)。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砺;磨擦。著手:同“着手”,即用手。摩挲: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日销月铄(shuò)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销:熔化金属。铄:指金属熔化。就:趋向,归于。六年:即元和六年(年)。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羲(xī)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俗书:沈德潜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博白鹅:换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nuò)。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则那:又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bǐng)任儒术崇丘轲。
柄:权柄。任:用。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论列:议论,建议。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cuō)跎(tuó)。
止于此:到此为止。其:将。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1-84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1-3143、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8-814、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5、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6、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我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我算的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云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我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我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我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里,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我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66-469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484-4852、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341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将:携带,带领。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484-4852、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341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484-485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