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早春二首

:
碧水何逶迤,东风吹沙草。烟波千万曲,不辨嵩阳道。
病肺不饮酒,伤心不看花。惟惊望乡处,犹自隔长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田家元日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今年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着百姓。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自然气候,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傅如一、姜剑云.唐宋诗词三十家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902、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42-433、 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建造的居舍临近古渡口,卧躺也能看见奔流的淮水。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寒山上一只孤雁飞过,幕雨中远方飘来一叶小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傍晚时遇到我这个归客,怎能够忘记旧日同游。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著.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02.2、 吕树坤,徐潜选注译. 唐诗一千首 新编·注释·今译[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 ,217.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huái)流。
淮上:淮上,淮水边,今江苏淮阴一带。李主簿:即李瀚,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拜洛阳县主簿。主簿:官名,掌文案。结茅:筑庐,建居舍。古渡:古渡口,西涧有渡口。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人:作者自指。

寒山独过雁,暮(mù)雨远来舟。
远来舟:指李主簿来访。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旧游:旧日的交游,指作者昔日在洛阳时与李主簿的交游。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著.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02.2、 吕树坤,徐潜选注译. 唐诗一千首 新编·注释·今译[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 ,217.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这首诗以淮上众多秋天意象为比,抒写人生易老之慨叹和孤独寂寞之境况,末以日夕遇旧友作结,情深意长。全诗构意新奇,对仗工稳;情与景会,意境深婉。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通观全篇,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38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柳

: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全身无力,向人倾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把这纤细如玉的柳枝折下赠给在远方的人,它就像观音手里玉净瓶中的柳枝一样珍贵。

(niǎo)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褭:系着。有用丝带系马的意思。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扬州韩绰判官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草未凋: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槛遣心二首

: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草堂远离喧闹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去郭轩楹(yíng)敞,无村眺(tiào)望赊(shē)
去郭轩楹敞: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蜀天常夜雨,江槛(jiàn)已朝晴。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槛:栏杆。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zhī)老病,何得尚浮名。
祗:恭敬。尚:崇尚,注重。浮名:虚名。

浅把涓(juān)涓酒,深凭送此生。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言志。开篇描绘的是四川一带夜里常常多雨的天气:晚上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才看到天色已经开始放晴。夜里的降雨和天明后的放晴构成了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由此也引出下文。由于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叶变得很湿润,树林里也布满了水洼;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紧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与前诗相比基调就沉重了些,描绘了一番蜀地的景象。在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迈无力去改变现世,无奈饮酒来得以消遣。

参考资料:

1、 宋廓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6-5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