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晓来中酒和春睡,四支无力云鬟坠。斜卧脸波春,
玉郎休恼人¤
日高犹未起,为恋鸳鸯被。鹦鹉语金笼,道儿还是慵。
红炉暖阁佳人睡,隔帘飞雪添寒气。小院奏笙歌,
香风簇绮罗¤
酒倾金盏满,兰烛重开宴。公子醉如泥,天街闻马嘶。
翠眉双脸新妆薄,幽闺斜卷青罗幕。寒食百花时,
红繁香满枝¤
双双梁燕语,蝶舞相随去。肠断正思君,闲眠冷绣茵。
画屏绣阁三秋雨,香唇腻脸偎人语。语罢欲天明,
娇多梦不成¤
晓街钟鼓绝,嗔道如今别。特地气长吁,倚屏弹泪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欧阳炯

欧阳炯

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47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听说你将去游览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会稽山有千岩竞秀与飞瀑悬泉之奇景,峰峦、山谷在绿荫之中曲折环绕。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高峻的秦望山遥对着茫茫东海,古老的西陵城环绕着巍巍越王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百里镜湖的水面明澈如镜,汹涌澎湃的潮水打来好似雪山倾倒。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您可以拿起枚乘之笔及张翰之杯,以抒发越中山水间的兴致感慨。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几时再往天台山一游,那里的仙境诗趣更适合您的豪情逸怀。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337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9-580

闻道稽(jī)山去,偏宜谢客才。
越中:指越州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时期越国曾建都于此。闻道:听说。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偏宜:最宜,特别合适。谢客:即谢灵运,乳名客儿,故称。此处借指友人。

千岩泉洒落,万壑(hè)树萦(yíng)回。
万壑: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萦回,曲折环绕,盘旋往复。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秦望:山名,在绍兴市区东南,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南海,故名。西陵:春秋越国范蠡所筑固陵城遗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越台:即越王台,越王勾践所建,在会稽山上。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湖:指绍兴镜湖。

八月枚乘(chéng)笔,三吴张翰(hàn)杯。
枚乘:西汉辞赋家。其赋作《七发》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张翰杯:西晋名士张翰,字季鹰,纵酒任诞,时人号为“江东步兵”,自言“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早晚:何日,几时。天台(tāi):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台州。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337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9-580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是一首送别诗,但此诗并非重在表现送者与行者的离别之情,而是赞美了越中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的诗才逸兴。

  开篇“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作者把友人的才干比作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毫不掩饰地对友人才干加以赞赏。

  接着“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两句化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语句,以描述会稽山水之美。李白另一首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也有类似的句子:“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东海横秦望”至“涛白雪山来”四句高度概括了越中美景。作者在选景上既选择有代表性的胜地,如“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又注重捕捉真切的山水画面,如“湖清霜境晓,涛白雪山来”。尤其是“湖清”两句,一方面写小舟前行,另一方面写大浪从对面排沓而来,相向而动,强化了大浪的动感,让人惊为雪山倾倒,体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两句,运用枚乘笔、张翰杯两个典故赞美友人的文才与逸兴。这两个典故主人公都是江南籍文学家,很贴合诗意。这里的用典不仅为江南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韵。最后“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点出作者对越中美景的独特感受。

  整首诗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122、 张明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1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哀溺文序

: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永之氓(méng)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rǔ)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dài)。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yú)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nì)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永:即永州。氓:古代指百姓。咸:都。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善:通“擅”,擅长。暴:涨。绝:渡过。济:渡河。组词:救济。中济:渡到河中央。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再加倍为常,意为几尺远。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有顷:一会。益:更。后:落后。怠:疲乏。有顷益怠:一会儿就疲乏了蔽:昏聩,不明是非。蒙昧侣:同伴。去:丢弃,放弃。且:将,将要。腰:腰缠。吾哀之:为动用法,我为他感到悲哀。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货:这里指钱。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短文用白描手法,用词简省浅近,人物特点却入木三分,体现了柳氏寓言一贯的特点。

  《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自蔽。

  作者通过三个正面描写和三次侧面烘托,在简省的白描中通过强烈而深刻的对比,戏剧化地突出了人物性格物征,深刻而令人警醒地彰明了“哀溺”的主题。

  从细节运用与结构分析方面来看,此文也可圈可点。

  在永州民众“咸善游”,而水“暴甚”,几人渡河,船破于中流的背景下,众人皆游。“咸”点明人人都水性好,即使水“暴甚”,本来众人也可以游至岸边。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一笔转折,使读者注意力自然聚于此“一氓”,而后又特借“其侣”来点明,这个“尽力却不能寻常”的人正是“善游最也“之人,那所有人都不禁要问“今何后为”了。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腰缠千钱,财难舍,可谓“氓”之常情。到底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

  读者都要问“何不去之?”了,生死危机下,应该“去之”了吧?结果“氓”“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对这样要钱不顾命的人,人们都忍不住喊出“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的劝诫。

  出人意料的是,“氓”“又摇其首。遂溺死。”这一转笔,直让人慨叹竟然真有这样要钱不要命的人,何其可悲。再回想前文,这人是“咸善游”的民众中“善游最也”之人啊——这样的人,竟是溺死河中。为何?已不言自明。

  小小篇幅,重重铺垫,层层对比。设悬念、作伏笔,起承转合,多在细节处见匠心。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最后“合”笔之处,点明主旨,“善游最也”的“氓”为千钱便溺死河中而不顾,那“大货”又会溺死多少“大氓”呢?

  “得不有”一句是理解整篇辞赋的关键,也是作者由“序文”过渡到赋文的桥梁。林纾在《柳文研究法》中说:“《哀溺文》与《蝂传》同一命意。然柳州每于一篇言之中,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序’之结尾即曰:‘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语极沉重,有关系。”

  从故事到人物,从记述到描写,都鲜明具体,活灵活现,如一篇“小小说”。这个被淹死的“氓”,钱迷心窍,爱钱超过爱命,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最后终因金钱的拖累而被淹死,实在可悲而又可怜。可是从另一方面说,他在紧急的关头,分不清主要、次要,依然恋钱不舍,又有些死得活该。柳宗元在“哀之”的同时,马上想到“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从被淹死的“氓”想到正在被淹没的“大氓”,从永州一件具体的生活事件想到整个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7-28 2、 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712-7153、 柳宗元、马茂元等.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2-3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罢相作

: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辞去相位,让给有才能的贤士,爱酒如命正好开怀畅饮。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试问过去常来我家做客的人,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2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xián)杯。
罢相:罢免宰相官职。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李适之天宝元年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乐圣:指爱好喝酒。且:尚且,还。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wèi)问门前客,今朝(zhāo)几个来。
为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今朝:今天,现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2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首诗通过反语、俚语和双关语,描写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两句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则是作者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

  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记得那年夜晚,我与谢娘在花下初次相遇时的情景。临近水池的堂屋西面画帘低垂,我们携手暗自约定相会的日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不知不觉残月将尽,清晨的莺语已经响起。分别后,从此音信断绝。如今都是各在他乡,想见面恐怕更没有机会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第2465页2、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70页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水堂:临近水池的堂屋。相期:相约会。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chóu)(chàng)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残月,谓将落的月亮。音尘:消息。隔音尘,即音信断绝。因:缘由,这里指机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第2465页2、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70页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这首词写男子对女子的忆念。上片追叙男子与情人初次相见倾心的情景;下片写男子与女子分别的痛苦画面及离恨。

  此词上片以极通俗的语言,写极欢乐的爱情。

  “记得”二字,直贯而下。“深夜”是相会的时刻;“水堂西面”的“花下”是相会的地方;“画帘垂”照映深夜人静,“携手”句写两情相投。一个“花下”“深夜”的镜头,把词人的思绪,推回到遥远的过去。“水堂”“帘垂”“携手”“相期”,低低切切,耳鬓厮磨,情深爱笃,是十分美好的回忆。过去的欢情写得愈热烈,此时的心情就显得愈凄凉,不言悲而悲转浓,不言愁而愁益深,这就是所谓“以乐景而写悲”的艺术手法。

  下片以无限的惆怅,写无限的离恨。

  “晓莺”承“花下”;“残月”承“深夜”;“相见更无因”承“携手暗相期”,句句有着落,层层有照应。歇拍三句,有景有情,以情为主。“晓莺残月”状离别的凄清环境。“从此”以下,为别后情状:人各一方,音信断绝,无由相见。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7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南即事

: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眼前正是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深秋季节,出得门来遥望远方,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呢?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住:停,止,歇下。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作者通过卢橘开花、枫叶衰败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正是深秋,秋天往往是诗人伤情悲怀的季节,诗中用一个“衰”字,将诗人面对肃杀秋景时的一怀愁绪袒露无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