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春事阑(lán)珊(shān)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jué)。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客里:离乡在外期间。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落红:落花。啼鴂: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咫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神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神山溜滴。
各种声音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有位行客独自神游此处,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抚掌抚弄谷水,仙界关门何须疏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游移心性叩开玄扃,感悟妙趣其理不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臻于妙境所趋自均,顿然妙悟胜于三益。
参考资料:
1、 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神版社,2015.01:第5-6页2、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神版社,2014.02:第133页崇岩吐清气,幽岫(xiù)栖神迹。
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幽岫:幽深的洞壑。栖:居住。
希声奏群籁(lài),响出山溜滴。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径然:直走之状。所适:所去之地。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辟:开辟。
流心叩玄扃(jiōng),感至理弗隔。
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hé)。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奋:拍动。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均:平正而无欲之意。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参考资料:
1、 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5-6页2、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133页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慧远是个极好云游的人,本持着纤尘不染的一颗佛心到处游历,时而普度旁人,时而观望微笑。
此诗所写即是慧远在庐山禅修参悟时所见,诗中首句所讲的“岩吐紫气”的情景,后世的李白等人都见过。山雾与阳光形成的霓虹造成雾气产生薄紫的现象,如同仙人的衣带,引人遐思。慧远深入山中,独行于小径,密林探幽,神思意远。脱离尘嚣,寻找自然同宇宙的玄机。
于是诗人发出“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的感慨,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呢?偶触云门闸开。高山流水,看遗落凡尘的仙山,灵关顿开,神智翻腾而上,冲天幽游,翱翔宇内,心灵自足,最后两句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提点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也就是悟道。诗人终于明白道存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凡心遗落不要紧。最要紧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高。
此诗脱落尘埃,自有幽韵脱俗之高风,写景状物足见方外之人的本色。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匡庐清幽美丽的自然风貌,记述了作者游览时陶然忘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作者摆脱世俗牵缠、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其实佛法道存何处,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一样。不管是慧远的在山间神往,还是惠琳的在世俗里探讨,所得都不尽相同。修行者的凡心如果遗落到山林间,或可偶得宇宙的玄机,但若是落在人世,往往招来是非。
参考资料:
1、 方鸣主编,.一生最爱古诗词 上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313页
)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收拾瑶池的时候,把她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母庚才, 顾之京,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689页2、 (宋)辛弃疾.稼秆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251页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bì)。透户龙香,隔帘莺(yīng)语,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瑶池:神话中称西王母所住的地方。龙香:指龙涎香。人杰:当指狄仁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赋(fù)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绕梁声在,为伊(yī)忘味三月。
高唐:宋玉有《高唐赋》。难期:难以实现。星星发:斑白之发。绕梁声:即馀音绕梁。极言《韶》乐之美。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母庚才, 顾之京,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689页2、 (宋)辛弃疾.稼秆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251页这首词是咏梅的,主要是用拟人手法描述所咏之物,也是在抒发对佳人的思慕之情。
词开头三句写其美,写其给人的总体印象。刘后村咏梅诗说:“世间尤物难调护,寒怕开迟暖怕飞”(《全芳备祖前集》卷一)作者说他所咏之物“旧传恐是,人间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说明它是“物之绝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咏之物为梅。“收拾”二句写其来历。辛弃疾在《瑞鹤仙·赋梅》词中称梅有“瑶池旧约”,而在《念奴娇·题梅》词中又说:“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惜”,均说梅同瑶池有密切关系。此处与之同意,言其所咏之物是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进一步暗示他吟咏的是梅。
“透户”三句写其特点。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黄莺隔帘而语,令人神移。结尾二句言其为花妖。一方面照应“瑶池倾国艳”五字,另一方面写其有迷人的魅力,进一步揭示其无与伦比的美色。
“酒罢”三句追忆昨夜所见。如果说“月妖”二句是写花避人,而过片三句则写人怜花,词的意脉似断而实续。言昨夜晚间,痛饮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态”,但他避而不见,及归对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应是梅花发”,点明所咏之物为梅,使人豁然开朗,醒明了题旨。
“赋了”二句写昨夜赏梅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而“不管孤灯明灭。”可见其感情何等专注,而他对梅花之美又是多么神往。
“半面”三句宕开一笔,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难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结尾二句写其印象之深刻,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这首词看似以人拟花,其实也很可能又以物拟人,借梅花写其意中人,故词中所咏之物与人若即若离而又不即不离,达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上达到了极高境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母庚才, 顾之京,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689页
)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荷花都已凋落,天连着水,苍茫一片,黄昏时秋风阵阵,涌起波澜。我独自在小楼东边倚栏观看,分飞的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短暂浮生真应该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又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时时登台把我怀想,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245页芙蓉落尽天涵(hán)水,日暮沧(cāng)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lán)看。
芙蓉:指荷花。涵:包含,包容。沧:暗绿色(指水)。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阑:栏杆。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合:应该。尊:同“樽”,酒杯。故人二句:用陆凯赠梅与范晔事。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245页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词作,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下片直抒念远怀远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用典如此,可谓表里俱化了。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善于借景传情。
参考资料:
1、 穆杰 .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 :第170页 2、 林力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95页3、 兰东辉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1 :第68页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 :第142页5、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9-7606、 兰东辉.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68-69
)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眼前都是新诗的材料,可我一时无法表达;鸟儿从眼前飞掠,云儿在天上飘浮,都倒映进我的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做着小官,文书堆案没完没了,使人厌倦;猛抬头,楼前又是一番风雨,秋天已经到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是是非非,接踵不绝,书生渐渐老去;岁月匆匆,翩翩燕子,已仓促回归。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酒,美美地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1日 :第195-196页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新诗:新的诗作。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官里:衙门里,官府里。簿书:官府的文书。
是非衮(gǔn)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衮衮:相继不绝。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zūn)呼起鼻中雷。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1日 :第195-196页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江西诗派的诗喜欢拗折,这样起句,将因果倒置,诗便显得突兀而有波折。同时人葛胜仲在评论陈与义诗时,曾指出他的诗“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这联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诗写的情况,是每个诗人都遇到过的。这样的感触,就是陶渊明《饮酒》诗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即李商隐《锦瑟》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明明是极好的景情,诗似乎就在口边,却一下子说不出来。陈与义对这种境界体会很深,多次拈出,如《春日》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如《题酒务壁》云:“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这两联是名句,方回对此极为赞赏,在《瀛奎律髓》中评说:“此诗中两联俱用变体,各以一句说情,一句说景,奇矣。”宋吴开《优古堂诗话》说:“近时称陈去非诗‘案上度书何时了,楼头风月又秋来’之句。或者曰:此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耳。予以为本唐人罗邺《仆射陂晚望》诗‘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唯觉到秋忙’。”方回则以为本苏轼词“官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第三联则与陈与义自己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的“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同意,“是为变体”。吴开及方回都遵循江西诗派宗旨,在“无一字无来历”上下工夫,实际上,不论陈与义是否袭用前人,诗都写得意深情深,格调高迥;其中以“书生”对“燕子”、“度书”对“风雨”、“是非”对“岁月”,都很灵动,非俗手所能做到。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这联虽然是故作达语,力求轩豁,但气势与上不称。陈与义曾经提出作诗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用事”,这联却写得很俗气,违背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清纪昀、许印芳都曾予以指摘。
这首诗属于拗体,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显得兀傲奇崛,是陈与义学黄山谷诗的结果,因此被极力鼓吹江西诗派诗的方回赞为“学许浑诗者能之乎?此非深透老杜、山谷、后山三关不能也”。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1日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