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虽然寓居东鲁,我的心仍然留在京城,连梦中都是当日在君主身边的情景。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自从放还回来我的头发已白如霜染,这是因为日日都在思念宫廷。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试场上你们将如奔驰在平坦大道上的骏马,又将像展翅迎风的鲲鹏。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酒后禁不住展袖在秋月下起舞,歌舞尽兴处又从天边传来阵阵的雁鸣。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今日欢送你们到千里之外去赴试,不知何日能在这样的盛会中相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222、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鲁(lǔ)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鲁客:客于鲁者,李白自指。向西笑:即西向笑,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霜凋(diāo)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逐臣:被贬谪的夫意的臣子。这里李白指自已。忆:忆念,怀念。明光官:汉宫名,在长安,汉武帝所建,一在北宫,与长乐宫相连;一在甘泉官。诗中借指唐代官殿。
复羡(xiàn)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羡:羡慕。二龙:比喻赴举之二从弟。
平衢(qú)骋高足,逸翰(hàn)凌长风。
平衢:平坦的道路。高足:指高等快马,古代驿站设三等马,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逸翰:展翅。
舞袖拂秋月,歌筵(yán)闻早鸿。
早鸿;初来的大雁。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良会:美好的聚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222、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借对西向笑的铺叙,描绘一幅客居东鲁心系长安、若梦中见君门的景致图,暗寓李白轻笑奉诏入京的短暂生旅似做梦一般,表达出李白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写被贬谪之臣的头发像凋残的秋霜一样,白如霜染,皆因思念明光宫所致,隐隐流露了对京都的深切怀念和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表达出李白仕途不通、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侧面赞美二从弟之才华壮志,如人中龙。语本《世说新语·赏誉》:“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日:‘平舆之渊,有二龙焉。’”李白以欣羡的心情赞颂了二从弟的盖世才华和少年得意。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紧扣上文,借抒恋阙之情,并颂二从弟之前程。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通过对月起舞、宴饮唱歌的饯别场面的描写,抒写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意。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最后诗送二从弟入京赴举,并对从弟的珍重祝愿、良会相期。
此诗通过为送从弟至西京长安应举的铺叙描写,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玩世不恭的不平心理。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羽书速惊电,烽精昼连光。
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精日夜燃烧。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军旗连绵登上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军营于紫塞之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将军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虏(lǔ)阵横北荒,胡星曜(yào)精芒。
出自蓟(jì)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虏阵:指敌阵。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精芒:星的光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羽书:同羽檄。这里指告急的文书。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明主:英明的皇帝。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推毂(gǔ)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毂:车轮。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幕:通“漠”。绝幕:极远的沙漠。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sài)傍。
列卒:布阵。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开营:设营,扎营。紫塞:指长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孟冬:初冬。飒:飒飒风声。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画角:古乐器。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楼兰:古国名。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单于:匈奴的首领。平荡:荡平。种落:种族,部落。这里指匈奴所属的部落。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作者以当时胡虏之事为题,以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勾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胡人桀骜,横侵塞北,北征之将帅平荡单于,擒其君长,使其种落奔散,凯旋归于咸阳,使朝廷永无北顾之虞。这首诗在歌颂反击匈奴贵族侵扰战争的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全诗分为四段。前六句写胡人兴兵,战事骤起。首二句胡人兴兵北荒,胡星闪耀,渲染出大战来临之前紧张压抑的氛围。“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羽书、烽火报警,前线告急的羽书疾驰如电,报警的狼烟烽火昼夜不息,充分表达出前线战事吃紧的紧张状态,表现出匈奴敌军来势汹汹的场面,为下文写汉军将士英勇奋战做伏笔。三四两句写汉军驰救,救边的将领率军出征,兵车森严列队前进。表现出军队的临危不惧,反映出将士们的坚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剑警觉,不安席坐,飞扬的内心也愿驰骋疆场,率军杀敌。天子选将出征,勇猛的将士率军前进,连山的旌旗布满战场,写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坚定信念。
后“兵威”八句,从侧面描写战争。首先是汉兵气势雄伟,其声势震慑绝域沙漠,杀气直冲云霄,表现出将士们浩荡的御敌气势。其次是列阵开营,在大漠搭起营帐,克服艰难条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后的决战。随后四句描写是沙场苦况,风沙紧,旗凋伤,画角哀,衣卷霜。立冬时节天气寒冷,狂风卷集着风沙向战士们袭来,旌旗飒飒,飘荡在万物凋伤的边塞。“画角”二句极妙,愁语亦壮。在边地的月光之下,号角吹响,更显示出战争的凄凉之意。战士们的铁衣之上凝聚起层层寒霜,反映出军旅生活的条件之艰苦,而战士们不惧艰辛,舍命保国,反衬出战士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末六句写战胜强敌,凯旋归来。斩楼兰,射贤王,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将领,是指擒贼先擒王,表现出军队高昂的斗志。“斩楼兰”深深表明此次战争已经取得战争的胜利。平荡单于,种落奔亡,说的是清除边患,平荡匈奴所属部落。最终凯歌回京,百姓相迎,报功天子,表现出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全诗描绘了一幅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奋力抗击匈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虽描写胜利,但给人更多的并非喜悦之情,而是充满了悲怆凄凉之感。
参考资料:
1、 许菊芳.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04页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汉庭看重巧言令色徒,轻视边疆立功者。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可叹你枉称骢马使,空有雄才直到白头。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bó)边功。
汉庭:指汉朝。薄:轻视。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参考资料:
1、 李希南,郭炳兴(编著).白居易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9-291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pàn),星河一道水中央。
四畔:四边。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平沙:平地。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shǔ)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就:近,到。消暑:消除暑气。较:又作“校”。
参考资料:
1、 李希南,郭炳兴(编著).白居易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9-291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一次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腹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
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河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白居易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150-1512、 白居易.白居易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60-1613、 张少康主编;邓芳选编.古诗名家诵读本 白居易.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444、 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795、 姜洪伟注评.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119-120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际晓投巴峡,馀(yú)春忆帝京。
际晓:犹黎明。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
晴江一女浣(huàn),朝(zhāo)日众鸡鸣。
女浣:即浣女。浣,洗。朝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一作“禽”。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miǎo)行。
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树杪:树梢。杪:一作“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jiǒng)二流明。
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眺迥:远望。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人作殊方语,莺(yīng)为故国声。
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故:一作“旧”。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赖:多亏。多:一作“谙”。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