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水
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严霜敛曙色,大明辞朝暾。
尘销营卒垒,沙静都尉垣。雾卷白山出,风吹黄叶翻。
将军献凯入,万里绝河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三年谪(zhé)宦(huàn)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独:一作“渐”。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指汉文帝。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3-414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2232、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还山:致仕;退隐。
人生老大须恣(zì)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恣意:放纵,肆意。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cóng)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偃仰:安居;游乐。淙淙:流水声。松子:松树的种实。可食。
卖药囊(náng)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二句:东汉人韩康常在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卖,三十多年口不二价。汉桓帝派人请他做官,他逃入山中隐居起来。这里以韩康比沈千运。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用南朝齐梁人陶弘景故事。杯中物:指酒。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梦魂”句: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2232、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
在封建时代,仕途通达者往往也到老大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则别是一番意趣了。诗人赞赏他是懂得了人生一世的情事,能够把俗士视为畏途的深山隐居生活,怡适自如,习以为常。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曾把深山隐居描写得相当可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以为那是不可久留的。而沈千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东晋名士殷浩的典故。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综上可见,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大概由于这样的艺术特点,因而这诗尤为神韵派所推崇。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高山代郡(jùn)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代郡:雁门郡。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雁门:雁门郡。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胡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解放胡鹰逐塞(sài)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将:驾御。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雨:一本作“雾”。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辽:一本作“关”。斗战:战斗、战争。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两句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前冠以一个又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其地域特点,很有边地特色。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这两句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其新颖别致。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此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我年轻时在楚汉一带落魄失意,到处受到冷遇,流落风尘而郁郁寡欢。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自言有管葛之才而有谁推许?只好长吁短叹,闭门谢客,在家赋闲。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一旦天子垂顾,加以佛拭之恩,我则尽心竭力以尽忠心。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忽蒙天子白日之光垂照,我如同胁王两翅,直飞青云之上。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有幸陪天子銮驾东入鸿都之门,身骑官中之龙马,好不威风。
。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这时王公大人无不借我以颜色,金章紫绶之高官也来奔走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当时与我结交的人是何等之多,但只有您才与我真正地志同道合。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待我尽节报效明主之后,我要与君一起隐居南山,同卧白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7-348 .2、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落魄:不得志。楚汉间:今湖北汉水流域一带,古属楚地。风尘萧瑟:指流落时奔走在风尘之中。萧瑟:风吹的声音。
自言管葛(gé)竟谁许,长吁(xū)莫错还闭关。
管: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葛:三国时辅佐刘备成就蜀汉事业的诸葛亮。许:认可。莫错:冷落寂寞。闭关:关门。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yì)。
垂:受到垂青。拂拭:擦拭。输:送。丹:赤心。雪:洗,使呈露,指全部露出来。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忽蒙白日回景光:骤然间受到皇帝的恩遇。蒙:受。白日:指皇帝。回:返照。景光:日光。比喻皇帝的恩遇。直上青云生羽翼:长上翅膀,直上青云,飞黄腾达。
幸陪鸾(luán)辇(niǎn)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jū)。
幸陪鸾辇出鸿都:走出了翰林院荣幸地去陪从皇帝。鸾辇:皇帝坐的车子。鸿都:东汉时宫廷有鸿都门,文学之士都集中于此,这里指翰林院。身骑飞龙天马驹:我骑着宫廷里飞龙厩养的骏马。飞龙:唐禁中马厩名。唐代宫廷马厩有六个,以飞龙厩养的马为最好。天马:相传是西域大宛国产的好马。驹:骏马。唐制,翰林学士初入院,赐中厩马一匹,谓之长借马。其时李白供奉翰林,故得骑飞龙厩马。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zhāng)紫绶(shòu)来相趋。
王公大人借颜色:封王封公的大贵族都以笑脸相迎。借颜色:犹言给面子。借:给。颜色:故作笑脸。金璋紫绶来相趋:带着铜印和紫色印带子的大官僚都跑来同我交往。金章:铜印。汉制,垂相、太尉、列侯、将军,皆金印紫纷。紫绶:紫色系印的带子。当时戴紫色印带子的是最高级的官。这里以金章紫绶代指大官僚。趋:跑,趋奉。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君:指杨山人。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待吾尽节报明主:等我尽到了一个臣子的义务,报答了贤明的君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然后同您并肩携手去隐居。卧白云:指到山林隐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7-348 .2、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此诗前一二句通过叙铺手法,写诗人年青时在楚汉一带流落“落魄”不得志、奔走在风尘之中的愁苦回忆。“落魄”、“风尘”、“萧瑟”、“多苦颜”,勾画出一副诗人流落不得志、凄凉冷清的感伤景致。
三四句写诗人经常以管仲、诸葛亮等人物自比,对他们自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干一番进步事业衷心向往。“长吁莫错”,流露出社会现实的残酷,诗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痛楚与无奈,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失落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幻想得到唐玄宗赏识提拔,通过辅佐唐玄宗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借“垂拂拭”喻受到统治者赏识和提拔,用擦拭物件上的灰尘来比喻对人才的提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加透彻。
七八句写写诗人被唐玄宗召入朝廷,供奉翰林后的欣喜心情。“白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慨,表现出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时机即将来临。
九十句写李白以不胜荣耀的感情,述说皇帝对他的恩宠,表现出诗人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后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骑飞龙”、“天马驹”、“借颜色”,侧面衬托出诗人政场得意的声势浩大。
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夸耀自己受到皇帝恩宠的地位,也揭露了统治集团中趋炎附势、黑暗腐朽的情形。“借颜色”、“来相趋”,突显官僚贵族追求功名利禄的真实写照。
十三十四句通过杨山人与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腐朽权贵的鄙视和厌恶。“惟有君”,侧面赞美杨山人清绝超拔、不与官僚贵族同流合污的品格,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末两句写诗人辅佐君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后归隐山林的愿望,流露出诗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卧白云”的浪漫洒脱情怀。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前四句写诗人进入长安之前,自己虽然有理想和才干,但不为当权者所用,只好四处流浪。侧面衬托出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统治之下,具有进步政治理想的人才受到了排斥与打击。接而中间八句是写诗人终于受到唐玄宗的提拔,因而感到“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诗人觉得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流露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那种一旦得志,受宠若惊的庸俗的一面也随之溢于言表。最后四句是写诗人自己决不跟那些腐朽的官僚贵族一样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实现政治理想之后就归隐山林。
“待吾尽节报明主”,是他把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唐玄宗的真心话。诗人希望通过辅佐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报答君主的“恩遇”。这时的李白还没有认识到唐玄宗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顽固的大地主特权阶层利益的代表者,而是认为,只要有好的宰相,唐玄宗是会继续“贤明”起来。这只不过是李白的幻想罢了。李白在许多诗中提到退隐,这首诗里也要“卧白云”。李白所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进步的政治理想之后,不追求功名利禄,退出仕途,这与一般封建士大夫在不得志时那种逃避现实的“归去来兮”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