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门

:
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
今来不是无朱亥,谁降轩车问抱关。

晋鄙(bǐ)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pèi)亦西还。
晋鄙:指当时魏国派遣救赵的主帅。兵回为重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西还:指秦国在邯郸被魏国援军击退。旆:旌旗。兵回为重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今来不是无朱亥,谁降轩车问抱关。
朱亥:信陵君的门客,他击死晋鄙扭转了战争的局面。谁降轩车问抱关:指信陵君曾经纡尊降贵礼待小吏侯嬴、屠户朱亥的典故。

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
今来不是无朱亥,谁降轩车问抱关。
  夷门是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门,此处指代夷门的门吏侯嬴。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为题材,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讽刺当今的统治者不能像信陵君一样礼贤下士,使之为国效力。慨叹人才报国无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晋鄙:指当时魏国派遣救赵的主帅。兵回为重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西还:指秦国在邯郸被魏国援军击退。旆:旌旗。
朱亥:信陵君的门客,他击死晋鄙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谁降轩车问抱关:指信陵君曾经纡尊降贵礼待小吏侯嬴、屠户朱亥的典故。
兵回为重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旆:旌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夷门是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门,此处指代夷门的门吏侯嬴。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为题材,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讽刺当今的统治者不能像信陵君一样礼贤下士,使之为国效力。慨叹人才报国无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汪遵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63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田园言怀

: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贾谊急于仕进被贬到长沙三年,班超离家万里才封了个定远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这怎能比得上牵着白牛犊的巢父,饮水于清清的河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他在《乞归疏》中写道,“但愿生入玉门关”。“何如”、“饮水”两句用的是尧让君位于巢父和许由的典故。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拒绝接受;尧把君位再让给许由,许由听后跑到颖水边洗耳,认为耳朵听到这个消息受到了玷污。此时,巢父正好牵牛饮水,巢父听说许由洗耳的原因后,认为洗耳的水受到污染,牛也不能喝,于是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多清高脱俗的两个人!贾谊、班超一文一武,文有惊世鸿文,武有治国之功,但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有家难回,这都是当官害了他们。许由、巢父不是没有君临天下的机会,更不是没有为官作长的素质,但他们都识透玄机,不入官场,不求功名,不沾利禄,无牵无挂,乐做田园之隐士,远避祸灾,逍遥自得,牵白犊饮清流,与贾谊、班超截然不同。李白终生都想从政,在此时似乎终于感悟到了。

  无论写自己归隐,或者劝人退后致仕,大多缠结在深山烟霞、野水瞑迷之间,生活则亦渔亦樵,且吟且醉。本诗却是借历史作比照:或则才调绝伦而沉论不遇如贾谊;或则象少时便有“挟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志,虽博得封侯万里而终抱未能生归玉门的隐痛的班超;前者悒郁而早夭;后者虽勉尽天年而仍不免遗恨。这样看来,倒不如学古高士许由、巢父那样躬亲耕种,凿井自饮,高居清流,乐其生死。既不以形骸为役;也不让心神徒劳来得自在呢!——以太白自由解放的灵魂看,这恐怕也正是他一向笑傲王侯、卑视卿相的素怀吧!

参考资料:

1、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5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雨霖铃

:

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
在夜深灯火阑珊、霖雨缠绵时分,唐明皇由蜀中返回长安,安史之乱都过去了,但唐明皇情况就像乐工张徽弹奏的《雨霖铃曲》一样,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沉湎声色。

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张徽述说唐明皇弹曲垂泪思念杨贵妃,但是明月下南宫深处还是一片寂静,唐明皇黯然落寞。

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全诗共四句,以追述始,写唐明皇自蜀返京,由蜀入秦,恰逢霖雨之夜。地点、情景依旧,然人事全非。使人睹此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安史之乱,唐明皇仓惶出逃,联想起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联想起栈道雨中唐明皇悼念贵妃闻雨而作《雨霖铃曲》的凄凉惨景。诗人让读者产生这么多的联想,是为了让人对唐明皇的悲凉处境作一深刻反省。唐明皇开元年间,天下大治,四海晏然,史家盛称为“开元之治”。然而,到了天宝末年,唐明皇宠幸佞臣,沉湎声色,终日与杨贵妃晏游嬉戏,朝政荒废,怨声四起。可是不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撕毁了唐明皇的美梦,迫其弃都西逃。荒淫无道,宠幸佞臣,把唐明皇送上了悲凉的人生之路。西京收复后,唐明皇由蜀归秦,景况是否会改变一下呢?诗人这样写道:“犹是张徽一曲新”。与上句联系起来,恰恰与诗人的未言之意构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唐明皇是落难帝王,进不能保社稷,退不能保宠妃,身不由己,悲苦自知;如今,唐明皇是返京的皇帝,青山依旧,江山未改,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他又可以称孤道寡,君临天下了。然而,物是人非,爱姬已命丧马嵬,在唐明皇的耳中眼中,只有那雨中栈道和霖雨铃声还有一点新鲜感,只有张徽奏的《雨霖铃曲》还能打动他那木然的灵魂和死去的心。

  张徽弹奏的是什么呢?是唐明皇的爱恋、怨恨、悼念和追悔吗?唐明皇听来也许是,不然,他何以感到亲切,何以凄怆流涕!然而,诗人听来却别有韵致:“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从《雨霖铃曲》中,诗人听出乐工张徽在久久地叙说唐明皇垂泪授曲的情形。叛贼横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唐明皇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河山,却一直沉湎旧情,念念不忘被逼自缢于马嵬坡的杨贵妃。他常常垂泪向张徽传授自制的《雨霖铃曲》,用以表达对杨贵妃的思恋和怀念。作为一个人,唐明皇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一个国家陷于战乱时期的帝王,即使他已经逊位,这样沉湎个人私情也不免让人感到太过儿女情肠。

  总之,这首诗熔批判和同情为一炉,而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又隐含其中,构成了阴郁、悲凉的基调,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望青云而长吁,相坐看镊白发。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86页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天凌云端。
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将入朝。

弱龄接光景,矫(jiǎo)翼攀鸿鸾(luán)
弱龄:即少年。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投分:即缔交。荣枯,偏义复词,此处偏用荣义。

长吁(xū)望青云,镊(niè)白坐相看。
镊白:即镊白发。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鲍生:即鲍叔牙。漂母,用韩信事,信尝从漂母乞食。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时:指风云感会之时。极天人,此谓显贵之入。道,此指己之素志。岂吟叹,不用感伤。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乐毅:战国时燕将;苏秦,战国时策士。方适赵、初说韩,皆言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卷舒:犹言或进或退,或仕或隐,固在我本人意愿如何,何必空自摧残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辞。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86页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见之明。“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意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可报效祖国,施展才华。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借描绘“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来表达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荡无畏惧的气魄,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意指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吁叹岁月不饶人,人已渐渐年老,蕴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李白用此诗形容自己与元丹丘之间的交情犹如管鲍之交,由于此时李白的境遇有类管仲微贱之时,故在这首诗中有“穷与鲍生贾”之语。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有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壮情感。虽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对未来仕途充满着希望。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借用典故,诉说功业虽然还没有成功,但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犹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面对现实的残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诗意寓出诗人既有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有壮志未酬的苦闷。虽然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加上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诗人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永王东巡歌·其六

: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fēng)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桥感事

: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高耸在万里晴空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早春二月的潞州郊野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气滚动。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李克用早有饮马黄河自立为王的野心,因此他一定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打过太行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唐王朝灭亡的日子即将到来,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心中悲痛到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4601-4602页2、 郭有勤主编.长治在腾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9:第289页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shuò)风。
金桥:地名。唐属潞州,在今山西长冶市西南。事: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李军势如破竹,昭宗被迫于大顺二年(891)二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罢张浚官。太行:山名。即太行山。朔风:北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饮马:让马喝水。后也有军队进驻之意。射雕:指善于射雕的人。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jiàng)功?
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左传》中典故。诗中用此典故来喻指唐朝的不祥国运。五利宁无魏绛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诗中用魏绛事隐曲地批评了对李克用的讨伐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jiā)一曲戍(shù)烟中。
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乐器。戍烟:边防戍楼用以报警的烽烟。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4601-4602页2、 郭有勤主编.长治在腾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9:第289页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 :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占据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用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夺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下此诗。

  首联“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的意思是: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全诗情感激越,悲愤凄怆,诗人的忧思愁绪,在诗中层层推进,千回百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9:第1337-1338页2、 邓诗萍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4: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5:第19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