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寄杨达 其二

:

与君形影分吴越,玉枕经年对离别。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姚月华

姚月华

姚月华,唐朝时期的才女,生卒年不详。曾随父寓扬子江时,与邻舟一书生杨达诗词唱和。今所存诗六首,亦因此而作。相传她因梦月落妆台,觉而大悟,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不久即能作文赋诗,是不可多得的才女。笔札之暇,时及丹青。花卉翎毛,世所鲜及。然聊复自娱,人不可得而见。尝为杨达画芙蓉匹鸟,约略浓淡,生态逼真。按佩文斋书画谱列入宋,无声诗史列入明,历代画史汇传从之,今依玉台画史引文列入唐。事见《琅缳记》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老李(李膺)啊,你真逗啊,还说鹊山湖很近,来了才知道,原来如此遥远。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不过,此行又不是王徽之雪后访问戴胜,我们尽可以慢慢划船回家。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面宽阔达几千里,湖光水波摇荡着青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湖西面正好有月亮,可以单独送你李膺回府。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水向北边流去,我们从南浦回府。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远处的鹊山仿佛围绕着船转,就像要跟着送我们回家。

参考资料:

1、 慕名至此搜狐空间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参考资料:

1、 慕名至此搜狐空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横江词·其六

: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月出星天起大风,江雾不开,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鲸东游一样,压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惊涛骇浪冲击得三山摇动,先生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jīng)东蹙(cù)百川回。
月:一作“日”。蹙:驱迫。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这两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说明更不能渡江了。“海鲸”是形容浪涛的。《木华海赋》云:“鱼则横海之鲸,突兀孤游,嗡波则洪涟踧踖,吹涝则百川倒流。”“惊波一起三山动”,用夸张手法表现江中波涛之险。《太平寰宇记》载:“三山,在昇卅江宁县西南五十七里,周回四里。其山孤绝,面东西,绝大江。”按《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二峰南北接,故曰三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公无渡河归去来”一句,前半是古乐府《公无渡河》曲名,后半是陶渊明《归去来辞》题名,李白用来组成新句,表达了江中浪险不能渡河之意,了无痕迹。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3-8142、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8-220

(zhā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辞:告别。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还:归;返回。

两岸猿(yuán)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3-8142、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8-22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6-337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72-2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wèi)水东流去,何时到雍(yōng)州?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凭:请求。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霜月

: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87

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楼南:一作“楼台”。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斗:比赛的意思。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87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0-113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