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池侍宴应制

:
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夹岸胜旗疏辇道,
中流箫鼓振楼船。云峰四起迎宸幄,水树千重入御筵。
宴乐已深鱼藻咏,承恩更欲奏甘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元旦

韦元旦,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补东阿尉,迁左台监察御史。与张易之为姻属。易之败,贬感义尉。后复进用,终中书舍人。 1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湘中

: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0-801

(yuán)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mì)罗。
猿愁:猿哀鸣。踊:往上跳。汨罗:汨,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pín)藻满盘无处奠(diàn),空闻渔父扣舷歌。
蘋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0-801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此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子已逝,渔父犹在,此时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此时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00-8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陵愁望寄子安 / 江陵愁望有寄

: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成千上万的枫树枝上缀满了红叶,在苍苍的暮色中,江桥掩映着姗姗来迟的晚归的风帆。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思念你的心情就像那那西江流水,日日夜夜向东流去,不曾停歇。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mù)帆迟。
掩映:时隐时现,半明半暗。暮帆:晚归的船。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忆君”二句:同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表现手法相似。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女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此诗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接写相思情。全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面,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因此鱼玄机此诗每句多二字,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它们充分发挥了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46-134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再上湘江

: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27页2、 王松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1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好在:依旧,如故。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qiǎn)几年回。
遣:使。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27页2、 王松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1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金涛 .《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29-2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画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当年游三峡时见过巫山,如今看见这幅屏风画上的巫山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我心疑是天边的巫山十二峰,飞进您家的屏风里边。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寒松摇曳若有声,依稀可见的阳台如有深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棉衣瑶席多么寂寞,楚王和神女当年的热恋也是徒然。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小小屏风咫尺千里,青山红崖如同锦绣灿烂。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琶苍远视掩映着荆门,巴水上的行舟历历可见。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万壑间水漫石滩,烟光里草色新鲜。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日光下溪畔的山花是何年盛开,江客听猿始自哪年?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令人在画前心胸高远,我真疑心自己是在梦中遇到了神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2、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三峡:今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三峡。具体所指,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巫山:巫山县有巫山。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píng)里。
十二峰:巫山山峰之尤著者,其初本无确指,后世也说法不一。君:指元丹丘。

寒松萧瑟(sè)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萧瑟:风声,多形容秋风。阳台:今巫山县北有阳台山,盖因此而名。

锦衾(qīn)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锦衾:锦制之被。瑶席:用瑶草编织的卧席。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名。寂寂:冷落寂静。徒:空,徒然。盈盈:美好的样子。

高咫(zhǐ)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càn)如绮(qǐ)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此形容距离短。高咫尺,如千里,谓画有咫尺千里之势也。翠屏丹崖:屏,喻指山峰。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均指画中景物。丹崖:绮丽的崖壁。绮:华美的丝织物。

苍苍远树围荆(jīng)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荆门:山名,位于巫山下流,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历历:分明貌。泛:飘流。巴水:当泛指巴地所经之水,非专指巴江。

水石潺(chán)(yuán)万壑(hè)分,烟光草色俱氛(fēn)(yūn)
潺湲:水流貌。壑:山谷。万壑分,万壑分流。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笑日:向日而笑。发:开放。江客:江行之客。缅邈:思绪遥远的样子。

使人对此心缅(miǎn)(miǎo),疑入嵩丘梦彩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2、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如有声”、“如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如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如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寻张逸人山居

: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鸟才能飞过的山道旁山石陡峭林立,这样空寂的山林中却仍有人家居住。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看到随山涧流水漂浮的落花,让人猜想到隐士的所居一定还在林中的更深处。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jiàn)水浮来落花。
涧水:夹在两山间的水沟的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