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洛阳官舍寄上水部家兄
九衢横逝水,二室散浮云。屈指豪家尽,伤心要地分。
禁中周几鼎,源上汉诸坟。貔虎今无半,狐狸宿有群。
威声惭北部,仁化乐南薰。野檗饥来食,天香静处焚。
壮年唯喜酒,幼学便诃文。及尔空衰暮,离忧讵可闻。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漂泊未能归家。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两鬓斑白,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二句脱胎于梁武帝萧衍《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
寥(liáo)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bìn),明日又逢春。
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此诗开篇把自己滞迹他乡的寂寞苦涩写得十分深刻,结尾处又给人一种以沉重的压抑感。全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蕴含着无穷的悲怆感慨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写情切挚,寄慨深远。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寒食:寒食节。
可怜江浦(pǔ)望,不见洛阳人。
可怜:可惜。
北极怀明主,南溟(míng)作逐臣。
怀:惦念。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园:家园。日夜:日日夜夜。柳条新:新的柳条。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夕阳从层层叠叠的山岭处落下,山中的景色逗引着我寻幽探美。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长满兰花的小路,处处飘香,香薰幽珮;长着槐树的小院洒满落日斑驳的疏影。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山谷幽静,犹觉得风声格外之响,月色深深,洒满空旷山峦。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一扫官场束缚的劳累苦痛,只剩下一颗向往大自然的高洁之心。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pèi),槐庭落暗金。
幽珮:幽兰连缀而成的佩饰。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qiǎn)樊(fán)笼累,唯馀松桂心。
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也表达了诗人想摆脱官场束缚意欲退隐的心情。
这首诗首联点明题旨,总写月夜下游山。夕阳西沉,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到山间寻幽探幽。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二、三联写景,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致。落日的余晖仿佛是点点滴滴的黄金,玉佩散落在幽暗的兰径、槐庭之中,空山静谷,寂寞无声,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随着阵阵山风;前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兰径”、“槐庭、“静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风声”“月色”,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纯静、空明、幽雅、清丽的图画。
面对这样悦人的山色,诗人于尾联卒章显志,情不自禁地抒发了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显得贴切自然。“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揭示了“诗心”,主旨凸显。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枯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枯折为菱荷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啊空叹岁目已老!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将同伴寻找。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3-54曲江萧条秋气高,菱(líng)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jiē)垂二毛。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萧条:寂寥冷落。游子:杜甫自谓。嗟:感叹。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哀鸿:孤雁哀鸣。曹:同类。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shāo)林莽(mǎng),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眼前事物。后因称以书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为即事诗。今:今体。古:古体。长歌:连章叠歌之意。激越:歌声浑厚高亢。捎:摧折。林莽,丛生的草木。比屋豪华:形容富贵豪宅之多。比:相接连。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sāng)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自断:自己判断。休问天:不必问人。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残年:犹余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3-54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
这三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2、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8-19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隔户杨柳弱袅(niǎo)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隔户:隔着门墙。恰似:恰如。
谓谁朝(zhāo)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朝: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