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会友

:
倦客易相失,欢游无良辰。忽然一夕间,稍慰阖辰贫。
白露下庭梧,孤琴始悲辛。回风入幽草,虫响满四邻。
会遇更何时,持杯重殷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姚系

唐代河中人。诗人。姚系为大唐贤相梁国文贞公姚崇的曾孙。其家族陕郡姚氏已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郡族,地位极高,名重于时。姚系于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姚系一生与同时期的诗人韦应物交情颇深。他们一直相互交往,又经常结伴同游天下。姚系生性豪爽风流,尤喜饮酒题诗,常常聚集文雅好友一起讨论文学诗赋。姚系留传诗仅十首。 10篇诗文

猜你喜欢

贵公子夜阑曲

:
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满屋里烟雾缭绕,点燃着沉香,饮宴歌舞,直至乌啼夜残天亮。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看看曲池里的荷花,在清波上摇荡,摸摸腰带上的嵌玉,像冰一样寒凉。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等著;钟刚编注.唐三家五绝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62、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

(niǎo)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贵公子:泛指贵族公子。夜阑:夜尽。袅袅:烟缭绕摇动。沉水:即沉香。植物,常绿乔木,产于印度、泰国和越南。

曲沼(zhǎo)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曲沼:即曲房。内室,密室。芙蓉波:指美人春心荡漾。白玉:腰带上装饰的玉。冷:夜尽哓寒的情状。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等著;钟刚编注.唐三家五绝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62、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
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这是写贵公子彻夜饮宴作乐的诗。虽未直接描述“沉湎长夜狎饮”,但通过“袅袅沉水烟”、“腰围玉带玲”,是能让人想象出作乐场面之盛,时间之长来的。全诗仅仅二十个字,似乎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但李贺写诗的思路是变化莫测的,诗无定格,句亦无定式,这首诗仅仅是侧面烘托,轻轻一点,便戛然而止。

  李贺此诗有意捕捉这“夜阑乐罢的最后一镜头”,通篇仅作含蓄的静态描写,而此前的纵酒豪饮等种种行乐情事,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中的那位贵公子醉眼朦胧,稍带倦态,然而神志尚且清晰,正满意地感触着周边事物的声音、色彩、香氲和质料,仿佛他所有的感官一时都充分地扩张开来。“袅袅沉水烟”一句写视觉和嗅觉,“乌啼夜阑景”写听觉和视觉,“曲沼芙蓉波”写视觉和听觉,“腰围白玉冷”乃写视觉和触觉。综观全诗,作品呈现出由多种微妙感觉纠葛构成的奇特意象。这四句诗涉及到了四种感觉。李贺诗歌内频繁出现的感觉语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芳、香、馨等表现嗅觉和湿、冷、寒等属于触觉的字眼。嗅觉、触觉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原始的感觉。通过对这些最为原始因而也是最为根本的感觉的尖锐化,李贺实现了对日常生活感觉的超越。

  通过诗歌来实现对平凡生活的超越,触及了李贺创作的一处要害。以“唐诸王孙”的名分而论,李贺自视为“贵公子”原无可挑剔,问题是身为没落的贵族,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和丰厚的物质待遇。李贺的潜愿既不为现实所容,只能通过诗笔想象在幻境中得到宣泄。《夜饮朝眠曲》、《梁台古意》一类歌诗,肆力绘写五光十色的贵胄游宴生活,这里面弥漫着恣纵行乐的气息,既无道义的约束又无理性的调节,唯能感受到醉生梦死和欲望的尽情流淌。这首《贵公子夜阑曲》,更是无一处理语,任由人类本初就有的“原始感觉”在诗中游走,李贺的心思多少应了那句“ 我感故我在”。然而,虚幻的总归虚幻,理想与现实云泥之别只能倍增李贺的痛苦,让他在生活的无奈中越陷越深。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32、 陈允吉,吴海勇撰.李贺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6-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cháo)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掉头,犹摇头。“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cài)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除,台阶。

罢琴惆(chóu)(chàng)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罢琴:弹完了琴。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南寻禹(yǔ)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入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此诗写孔巢父执意离开长安,蔡侯为之设宴饯行,杜甫在宴上赋此诗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并在诗中赞扬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

  此诗前四句叙述孔巢父辞别长安去往江东。五至八句写的是诗人对孔巢父此去途中的想象之情境。九至十二句言孔巢父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且归隐之心已决。十三至十六句写蔡侯置酒为孔巢父饯行的情景。最后两句请孔巢父转达对李白的问候,点明题中的“兼呈李白”,从侧面点出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深厚情谊。

  孔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访道,故诗中多缥缈恍惚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元夫人

:
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
嵯峨三角髻,馀发散垂腰。
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
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

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
上元是谁的夫人?偏偏最得王母娘娘的宠爱。

嵯峨三角髻,馀发散垂腰。
头发梳成山样高,余发下垂到臀腰。

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身着大红袍,上面还罩着锦绣小青袄。

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
手携美女弄玉,弄玉与凤(箫史)悠闲地吹着玉箫。

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
眉目频频传情,忽然不见了他们的踪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惊风:急风;狂风。乱飐:吹动。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五六句写远景。也是“赋”而兼有“比”、“兴”的。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自己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极;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一种豪迈意气。本诗则更有发展。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尽管河道曲折,江水毕竟奔腾前进,这是从一个“流”字中可见分晓的。因此,两句反映作者遭遇许多阻碍与挫折,仍然怀着冲破牢笼的不屈不挠意志,精工的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是深远的。

  最后两句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0-9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友游吴越

: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2、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4页

去越从吴过,吴疆(jiāng)与越连。
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2、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4页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