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歌者

:
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听时坐部音中有,
唱后樱花叶里无。汉浦蔑闻虚解佩,临邛焉用枉当垆。
谁人得向青楼宿,便是仙郎不是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能

薛能(817-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薛能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 21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太平世道当然看不起学子才人,我们自然被抛弃流放到潇湘边上。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仿若太阳的光芒已普照四海,像敲石闪出的火花就毫无用处一样。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我们像被摧残了羽毛的鸟儿停在枯枝,高吟低唱相互应和,声声悲伤。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北方的黑云吹来了阵阵风寒,在这深秋季节,一片空寂荒凉。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处境凶险,君子们更注重从容闲逸,小人们只是畏缩自保,战兢恐慌。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悲凄时,我们天天相互探视,忧愤之情又因此而不断滋长。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斟饮几杯酒,自己可以聊且忘忧,而纵情歌唱,那肯定别人决不会听赏。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只可惜,眼下你这位调音知己不在,不能把我们的诗歌美妙地弹唱。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理世:治世,太平世界。理,避高宗李治讳而代替“治”字。固:本来,当然。弃捐:弃舍,遗弃。指不加任用。湄:水边。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竟:终, 完全。这儿是遍布的意思。溟:海。敲石:这儿指敲击石块以取火光。安:何,什么。施:为,用。

(shā)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铩羽:羽毛被摧残脱落。铩,伤残。集:群鸟停聚在树上。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朔:北方。寂历:犹寂寥,冷寂空旷的样子。穷秋:深秋。穷,终尽,末了。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jīng)危。
尚:崇尚。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兢危:小心畏惧。兢,小心谨慎。危,畏惧忧恐。守:保全。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离忧:忧愁怨愤。坐:因。自:自然地。

(zūn)酒聊可酌(zhuó),放歌谅徒为。
樽:盛酒器。聊:姑且。谅:确实,委实。徒:白白地。为:做事。这里指唱歌。

惜无协律者,窈(yăo)(miăo)弦吾诗。
协律:调正音律,使之协和。窈眇:美妙。 弦:琴弦。这儿用做动词,用琴弹奏。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此诗对朝廷权贵扼杀人才深表痛疾不平,对他们遭贬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并表达了柳宗元与他们之间相互慰藉、坚贞不屈的知己友情。

  首四句,为吴武陵这样横遭贬谪的人才而愤激不平。诗意是说,太平世道当然会轻视人才,把他们弃置在边荒的潇湘之边,正如敲石所击出的小小火花,在阳光普照之下毫无用处一样。这是柳宗元满腔愤怒而发出的控诉和辛辣讥讽。在权贵们看来,当时世道太平,阳光普照,根本用不着革新多事,有所作为,这是权贵打击摧残才士的无耻借口。他们竭力掩盖国事的矛盾、弊端和危机,仇视改革,排斥新秀,只知一味地谄谀奉承,沉湎享乐而不以为耻,其腐朽黑暗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太平盛世可言,当然也没有阳光普照。其实是权贵们害怕杰出人才参与朝政,有所作为,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对那些显露出才华而又不肯屈从的人才,横加指责和挑剔,一开始就进行无情的扼杀和摧残。这四句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反语讥讽,“理”实为乱,“阳光”实为黑暗。其次是隐喻,前二句与后二句构成比喻关系,但没有使用比喻词。

  中间八句是对那些坚贞不屈而遭贬的人才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诗人将他们比作一群“铩羽”的乌鸦,在寒冷的秋天中饱受风寒的迫害。它们无法逃避是因为乌鸦停集在枯干上,没有遮蔽和凭靠。这里,“穷秋”象征恶劣的时局,“风寒”比喻无情的迫害,而“枯干”比喻才士们没有坚固的政治基础。因为这种情况牵涉到柳宗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所以这儿只好隐晦一些,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可以参看柳宗元的《感遇二首》。同时,由于这些才士能坚持君子的品德,不为所屈,遭受的打击就更为无情,处境悲惨,忧愁日深。

  最后四句,表达了柳宗元与这些遭贬才士饮酒赋诗,聊以自慰以及所结下的深厚知己之情。为了发泄悲愤,排遣苦闷,遭贬的才士只能以酒消愁,以诗抒怀。放声高歌,权贵们是不会听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欣赏理解。吴武陵北归之后,柳宗元感到少了一个知音,深表惋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如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华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壮伟高峻呀!远望,黄河像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飞转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阳光照耀,水雾蒸腾,瑞气祥和,五彩缤纷。你千年一清呀,必有圣人出世。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你巨灵一般,咆哮而进,擘山开路,一往而前。巨大的波澜,喷流激射,一路猛进入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而耸立,险危之势,如欲摧折。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犹如河神开山辟路留下的掌迹。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通往云台的栈道,一直伸向高深难测的幽冥之处,那里就住着长生不老的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明星玉女倾玉液,日日曦微勤洒扫;麻姑仙子手似鸟爪,最可给人搔背挠痒。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西王母亲手把持着天地的门户,丹丘面对苍天,高声谈论着宇宙桑田。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他出入于九重天宇,华山为此增光辉;东到蓬莱求仙药,飘然西归到华山。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甘美的玉液琼浆,如果惠予我这样的好友畅饮,我们就可骑着两只茅狗,腾化为龙,飞上华山而成仙。

西岳峥(zhēng)(róng)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即华山。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于颜阳、嵩山、石门山等处都有别业。李白从游甚久,赠诗亦特多。峥嵘:高峻貌。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wō)(gǔ)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车轮的中心处称毂,这里形容水波急流,盘旋如轮转。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荣光休气:形容河水在阳光下所呈现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气象。都是歌颂现实。千年一清:黄河多挟泥沙,古代以河清为吉祥之事,也以河清称颂清明的治世。圣人:指当时的皇帝唐玄宗。

巨灵咆哮擘(bò)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巨灵”两句:据《水经注·河水》引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三峰:指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高掌:即仙人掌,华山的东峰。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白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华山是西岳,故属白帝。道家以西方属金,故称白帝为西方之金精。

云台阁道连窈冥(míng),中有不死丹丘生。
阁道:即栈道。窈冥:高深不可测之处。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sāo)背指爪轻。
麻姑: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为建昌人,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经家,年约十八九岁,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她的手像鸟爪,蔡经曾想象用它来搔背一定很好(见《神仙传》)。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我皇:指天帝。谈天:战同时齐人邹衍喜欢谈论宇宙之事,人称他是“谈天衍”。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九重:天的极高处。

玉浆(jiāng)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玉浆:仙人所饮之浆。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此篇写黄河的奔腾冲泻之势及华山的峥嵘秀伟,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使山河更带有神奇的色彩。

  “西岳”两句。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写华山的雄伟,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登山远眺所见到的黄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写黄河。先写河的触山动地的汹涌澎湃之势,继写河的急流盘旋成涡,声如巨雷,最后写河水在阳光下,反映出灿烂辉煌的色彩,并把它和人的命运连系起来。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黄河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的确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辟、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说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挡住了滚滚黄河。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临黄河的自信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观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喷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可爱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并且交织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格外壮丽和妩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神奇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八句以神话故事和现实的人物并写,似幻似真,并以此娱悦元丹丘。言云台的阁道连接着高不可测的云霄之处,有明星、玉女二仙女来侍洒扫,麻姑为人搔背,手爪很轻。我皇把守着九天的门户,元丹丘与天谈论着宇宙形成的问题,出入于高高的九重天上,往来于蓬莱与华山之间。“云台阁道(栈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这两句从云烟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闲步云台的姿态,使友人带有了飘飘欲仙的风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经》神话中的不死之国。故诗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语呼出,显得既诙谐、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华山,即将度过的,无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岁月而已。但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了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传说中的华山仙子(明星),慌不迭地为他“洒扫”庭坛;手如鸟爪的“麻姑”,为他“搔背”时,下爪竟还那样轻灵。至于接待过汉武帝的瑶池王母,年事已高,就只好请她看守门户了。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许还有机会与天帝攀谈上几句哩——“明星玉女备洒扫”四句,将元丹丘隐迹华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来互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一经诗人信手拈来,便绚烂相映、顿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像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友人脱口而呼:“倘得“玉浆”,可别忘了让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时候,我就与你像传说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一样,骑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间化作飞“龙”,直上云天。”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

  全诗运笔收放自如,“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收之则“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艺苑巵言》)。明人陆时雍称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正可当此美誉而无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情尽桥

: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参考资料:

1、 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2、 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向来。尽:完。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任他离恨一条条。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离恨:离愁别恨。

参考资料:

1、 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2、 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芦叶萧萧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今日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191页

芦叶梢(shāo)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jīn)
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zhēn)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191页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首联“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平平写起,写芦叶,写邮亭,紧贴题面。既点明时令和驿馆,时逢深夏,地处荒僻,一路征尘,景物与行状的描写即透出内心的烦燥郁闷。

  颔联“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顾自己漂泊流离一生。这联以昔年的“江南客”与今日的“关外心”作为鲜明对比:昔年江南之客,年少气盛,充满自信,自然也洋溢着许多美妙的希望;想不到二十年后仍要出关,去从事微不足道的弘农尉之职,这才令人深深体会到汉代楼船将军杨仆何以耻为关外之民的心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仆仆风尘,来到这荒野孤驿,让老母思子,娇妻念夫,人生至此,百感交集。

  颈联“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思子台边”等近景,“风自急”与首句“梢梢”和下句“清声”呼应,渲染夕暮景色的凄凉。“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见不是写近景。这句应是承三句“江南客”,因此“湖”应指“浙水"而言,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由近景联想到远地,“风急”与嚣月沉”都是凄清昏冥之景,仍是喻半生生涯坎坷不顺和暗淡无光。

  尾联“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归结到“丛芦”,以行人断绝只有丛芦喧响应和着荒城的砧声,抒写途中的寂寞和郁闷。诗题是对丛芦有感,因而全诗写“丛芦”贯穿始终,通过映衬渲染,萧瑟的芦叶喧声的描写蕴含深远的情致,抒发了诗人不尽的怅惘。

  诗的前四句由丛芦而忆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关外心”,在曲折的思绪活动中,回溯了漫长悠远的时间、空间和有关生活内容。这种回忆,以及暂时因环境清幽而尘烦乍释的心境,对于逐渐萌生的“关外心”,起着引发和映衬的作用。后四句则由“关外心”扩展开去,思绪连绵,融合了对亲人的思念和长夜难眠之中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使“关外心”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形象。纯粹写因丛芦触发而引起的种种感慨,这就为诗营造出一种哀感优柔的意境,体现出李商隐诗情绪色彩的特征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3页2、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13页3、 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6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微雨夜行

: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秋天阴云密布,夜里稍稍感觉到了丝丝凉气。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稍稍:稍微,略微。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但:只。亦: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