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篇赠陆上人

: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6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巴江柳

: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2、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luán)殿,移阴入绮(qǐ)窗。
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2、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我家祖宗认为天地就像牛皮风箱,仙人一定有很多,森森罗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罗和。
清净即宇宙最原始状态,是为归根,静生动,则动植物从罗和化生出来。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名声卓著的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四个真人,执笔为文,铺陈翰藻若波涛汹涌。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天地交流无时休寂,杨朱与墨翟的学说也成为法律承认的科目。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反复吟颂孔夫子的学说,口才若悬河海口。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能铸莫邪剑的金属性质活跃,长期为客不被赏识,心情必然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道,是不可以捆绑出售的,那是满溢山河的金银铜铁玉五宝。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我劝你还是回归嵩山,手把酒杯看着自家的枝条早开花,管他官家的草长不长!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如果嵩山的贝多树开的三季花儿未落,我哪天乘兴去看。

吾祖吹橐(tuó)(yuè),天人信森罗。
橐籥: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chī)辩若涛波。
摛辩:铺陈辩论。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杨墨: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cuō)(tuó)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梦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不知不觉地沉沉入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经走完数千里的路程到达江南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8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洞房:深邃之房。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洞房,一作“洞庭”。故人尚隔湘江水:此句“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 ”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zhěn)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8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集中,凡怀念朋友的诗篇,每每在题目中明言其人,如《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等皆是。其实这也是古人写诗的通例,不独岑参如此。而此诗却题作《春梦》 ,很是暧昧。根据诗题,根据诗中“洞房”“春风”“枕上”“春梦”等措辞以及全篇的风格来玩味,它的抒情主人公又似应为女性,是一首传统的闺思诗。

  此诗写法独特。洞房忽起春风,极反常。然梦中春风,则合理。梦中千里寻人,可见思念之深切。所谓夜有所梦常因日有所思。因为是梦,所以能片时行尽千里。此所谓“反常合道”之巧思。

  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诗的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很多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诗人在这里对这种经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人日寄杜二拾遗

: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怜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7页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fān)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远蕃:蜀。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书剑:喻文武。

龙钟还忝(tiǎn)二千石,愧(kuì)尔东西南北人。
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7页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5页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老朋友。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景,同“影”。苍精龙:东方苍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阴崖:背阳的山崖。结:一作“白”。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太古:远古,上古。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子规:鸟名。即杜鹃。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láng)(gān)日应长。
此计:指隐居。诚:确实,的确。一作“成”。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琅玕:美玉。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萧爽:高敞超逸。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 ,但离仙境近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2、 胡淼著.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01:第3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