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

:
凭阑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
细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里乱鸣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涛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9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成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追求长生之道,自从神农就开始了。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听别人说:紫阳真人是在仙人名录中挂了号的。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呼吸真妙之气,吟颂〈步虚〉仙词。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所行之道符合仙人规程,心灵与自然融合,人天合一。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居住的高楼仿佛来自蓬莱仙岛,饲养的白鹤即将载你飞到天庭。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清晨,窗外松雪明媚,玉阶下池塘水波潋滟。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喜欢听歌赏琴,管他什么皇帝公卿。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希望赐予我金丹妙药,一起飞往天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涧中题

: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亭午:正午,中午。

回风一萧(xiāo)(sè),林影久参差。
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jī)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羁:系住。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pái)(huái)只自知。
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qī)
期:约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7-9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江怨·东风急

: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正是春风劲吹的时候,我们却依依惜别频频执手,人去楼空春仍在,我真怕独入闺楼。残雨淋湿了路边的青草,飘来骏马远去的嘶吼。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我久久地倚门伫立,多少话儿涌上心头。薄情的郎君你可知道,我的泪水在和着妆粉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7-248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4、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1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wéi)愁独入。马嘶(sī)残雨春芜湿。
花时:花开时节。手频执:多次执手,表示惜别依依之情。罗帷:丝制帷幔。马嘶:马嘶鸣。春芜:春天的草野。春芜,一作“香草”。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7-248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4、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1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这首词是女子对薄情郎分别时的寄语。开头三句写分别时的凄苦。“马嘶”二句写行者远去,送者伫立。最后是女主人公对薄情郎的寄语,意在以痴情感动男子。这写出了封建时代被侮辱的女子的共同心理与命运。

  这是一首闺中词,咏女子盼望情郎不归的怨恨。从体式看,这是一首小令,单调不分开。从情节结构看,它包含三层意思:一忆惜别,二叙等待,三寄情思。每层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留下大块想象余地。词的发端运用追忆手法,以突兀而来的“东风急”领起,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东风劲吹,百花争艳,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在此良辰美景,一对情人双手紧握,离别在即。那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万语千言之情,全从这个富有动作性的“频”字中传达出来。两情是何等的深挚、热切。“东风”、“花时”,点明了“惜别”的物候和时令。作品以美好的景致和环境,反衬离愁凄恻之情,收到相反相成之效。第三句补上一笔,正面点出“愁”来。这个“愁”字,把女主人公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情态和心境写出来了。而“独人”,更点出她从此孤居寂寞的处境。正当她沉浸在痛苦的回忆时,突然远处传来了马嘶声。“倚门立”应“马嘶”,为有所盼的动作。不言而谕,以为“郎骑青骢马”归来了。但竟不所愿,门外只见“残雨春芜湿”。此句当从杜诗“雨露洗春芜”化出。牛词用此,语意双关,既点明此时此际的实景: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雨水,春草都沾湿了;又隐喻这位女子暗暗抽泣,泪痕斑斑,如同残雨。“马嘶”声没有给她带来希望,反而倍增其凄楚之情。难怪她要责骂那个无情无义的“薄情郎”了。

  牛峤此词在布景造情、章法安排、选调用韵等方面,颇具特色。它以女主人公“倚门立”为轴心,思路朝两个方向延伸:一是对往事的追忆、惜别的难舍,勾画出一幅情深似海的“惜别图”,切望情人归来的思想基础。一是对未来的思考,遥寄相思的深沉,倾诉别后的情怀。哀怨、惆怅、失望、期待各种思绪错综交织,弹出一曲“诉衷情”。今朝与昔日沟通,景物是个触媒。此时眼前所见的“春芜”,触发往日彼时的“花时”;由“残雨湿”引出“和泪泣”,又从昔时的“手频执”,反照今日的“薄情郎”。而“薄情”却从“马嘶残雨春芜湿”的写景中透露出消息。俞陛云说此词“情调凄恻”。其实不甚然。“马嘶”声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喜讯,但她不灰心,不气馁,不从此罢休,相反,她仍然充满信心,寄予希望,托人捎信,一吐衷情为快。“粉香和泪泣”,与李煜《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有类似之处,但李词写得切直显露,牛词则柔中藏刚,绝望中隐含着希望,纤弱中带着一股劲气。有怨愤,有离恨,但更表现了她的痴顽、执着和追求。

  用入声韵是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此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六韵:急、执、入、湿、立、泣。入声韵气急而短促,它与离妇等待情郎归来急切之情、失望之怨和厚笃痴顽之性甚相吻合。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7-1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军行·其二

: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有绵绵不绝的仇恨,姑苏台上歌舞后红颜的血泪尚未流尽,仍旧在风中深情凝望如雪的肌肤呻吟。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吴王的江山早已随着时光的轮回落幕,杂草丛生是那胜利者越王宫殿的旧痕,都比不上菱藕蔓草年复一年茂盛常新。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dì)雪肌肤。
姑苏:山名,今苏州市西南,古姑苏台于其上。亦作苏州之别称。据《吴越春秋》载: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王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凝睇:凝聚目光而视。这里是微微斜视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肤:肌肤白嫩、细腻而润滑。所以说“雪”在这里是与“凝脂”同义。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wàn)满重湖。
落日:喻亡国。又解:“空落日”,在落日照耀下显得更空旷,意思是吴王的江山已不复见,只有夕阳西照。芜:音无,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②乱草。 菱蔓:菱角的藤子。重湖:湖泊相连,一个挨着一个。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这首词是咏史词,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充满悲凉、凄婉的凭吊气氛。

  词的上片写西施。“倾国倾城”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姿色艳美绝伦的词语,始 见于《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尝在汉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此词首句“倾国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的一段动人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字系指代越国浣纱美女西施,她在吴越之争中,被越王勾践当作祸国工具献于吴王夫差,以惑乱吴国之政;“恨有余”,是说西施之恨无尽无穷。“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两句似乎是对西施之恨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在姑苏台上春霄宫中,西施内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妆成侍宴之前还忍不住泪水暗流,她倚立风前深情远望,凝视着自己那南方白云深处的故乡。“姑苏”,地名,即今之苏州,昔春秋时吴国的故都,此处概指当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所建的、专供欢饮行乐用的春霄宫;“雪肌肤”在此形容西施肤色之美,晶莹洁白如雪。词的上片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越王勾践巧使美人计,利用西施达到了灭吴复仇的愿望,但就西施个人的幸福来说,她远离故土,向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暴君献媚邀宠,却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剧。

  下片转写吴、越。“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发感慨。当年吴王所占领的辽阔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变易主人。越王的雄伟宫殿也已经大都变得壁断垣颓,遍地荒草,一片陈迹。兴衰成败都化作过去,只有那红荷绿菱仍然密密地覆盖着湖面,年复一年地宣告着春去夏来。寥寥三句,写尽了胸中的苍凉和惆怅。

  此词正如李冰若说:“伯主雄图,美人韵事,世异时移,都成陈迹。三句写尽无限苍凉感喟。此种深厚之笔,非飞卿辈所企及者。”(《栩庄漫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