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

: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mò)筑长城。
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古人常以北部沙漠泛称北部边塞。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岂台”两句: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也可表示“我”的谦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zhào)生。
“树兹” 两句:兹,此。生,人民。

(jù)敢惮(dàn)焦思,高枕于上京。
“讵敢” 两句:讵,岂。焦思,忧愁焦虑。上京,即首都。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jīng)
“北河”句:北河,河名。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至阴山南麓,分为南北二河,北边一河称北河。武节,犹武德,武道。秉武节,有些版本作“见武节”。戎旌:军旗。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出没:时隐时现。超忽:旷远之貌。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撞金:打击金钲;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鸣鼓:击鼓。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缘岩驿(yì)马上,乘空烽火发。
“缘岩”两句:乘空,犹凌空,耸立空中。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yè)
侯: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què)
天山:山名,即祁连山。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这里泛指边塞。高阙: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释兵:放下武器,比喻平息战争。振旅:即整顿部队。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饮至”两句:饮至,古代国君外出,临行必告于宗庙,返回也必告于宗庙。对从者有所慰劳,集群官共饮,谓之“饮至”。清庙:即宗庙、太庙,取其清静肃穆之意,故称。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早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注释

肃肃:阴沉;萧瑟;清冷。
悠悠:悠长貌。
何所行:所行什么。
横漠:横穿沙漠。
台小子:小子我。我小子。《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台:三台。三公。官员自称,后为官员的称呼,如,臬台,府台等。也可表示“我”的谦称。
智:智慧。聪明。
先圣:先世圣人。
所营:所营造。
兹:此。
万世策:适用万世的谋策。
亿兆生:亿兆生命。
讵jù敢:岂敢。怎敢。讵,岂。怎。
惮dàn:惮,畏难,怕麻烦。殚思竭虑。
焦思:焦苦思虑。焦虑。
上京:对国都的通称。起于汉朝。
北河: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约当今乌加河,时为黄河正流,对南支而言,称北河。
秉:秉持。
武节: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
戎旌:战旗。
出没:时隐时现
穷:穷尽。
超忽:旷远遥远貌。迅速貌。
摐金:摐,通“撞”,打击金钲;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停止前进。
行阵:行进的战阵。
鸣鼓:击鼓。
千乘:千辆车。
万骑:万个骑马。万马。
长城窟:长城下的水窟。
昏:暗。
塞外:长城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关山月:关隘山岭的明月。汉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
缘岩:沿着山岩。
驿马:驿站供应的马。供传递公文者及来往官员使用。
乘空:凌空;腾空。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长安侯:长安城的侯爷。长安城的地方长官。
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入朝谒:入朝觐见。
浊气:混浊之气。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
晨光:早晨的阳光。曙光。
高关:高大的关隘。
释兵:解除军事行动。
振旅:整顿部队,操练士兵。整队班师。
要荒:要,要服;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
事方举:战事刚刚举行。
饮至: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言旋:说凯旋。有说,回还。言,语首助词。
功归:功劳归于。
清庙: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
展开剩余( 63%

创作背景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之时。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率军百万,亲征辽东时所作。此次用兵,于当年八月无功而还。

杨广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4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失题

: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寒鸦点点,上下翻飞,流水潺潺,环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傍晚西斜的太阳将落,这场景让人一看就不免黯然惆怅。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àn)消魂。

挽舟者歌

: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我的哥哥去东征高句丽,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2、 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征辽东: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suí)(dī)道。
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方:正当。路粮:途中所需粮米。些:少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安:如何、怎么。

寒骨枕(zhěn)荒沙,幽(yōu)魂泣烟草。
枕:横躺。一作“惋”。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悲损:因悲伤而瘦损。老:长辈,老父、老母。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义男儿:仗义的男子汉。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负:背,担负。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2、 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儿子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竞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52-1553页

送别诗

: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著地:碰到地。漫漫:遍布貌。搅:《说文》:乱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借问:敬词,请问。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淮阳感秋

: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金风吹荡初秋时节,玉露凋伤岁暮之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今天晚上穷途之士,忧思郁结伤透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原野平芜葭苇围合,村落破败藿藜纵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眺听乱象良多感慨,徘徊感伤泪下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泪满衣襟意欲何为,惆帐都因怀古之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秦俗乱世尚未荡平;汉道清朝尚难希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樊哙是个市井之徒,萧何不过是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一旦与时运相遇合,定会万古留名传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劝诫各路豪杰英雄.虚度此生实在有愧。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216-217页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金风:秋风。

此夕穷涂士,郁(yù)陶伤寸心。
穷涂:绝路,比喻处于极为困苦的境地。郁陶:忧思积聚貌。

野平葭(jiā)苇合,村荒藜(lí)(huò)深。
葭苇:蒹葭芦苇。藿藜:藿香和蒺藜。泛指野草。

眺听良多感,徙倚(yǐ)独沾襟。
徙倚:犹徘徊、逡巡。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kuài)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樊哙:本以屠狗为业,从刘邦起事,屡建战功,封武阳侯。淮阳为昔日樊哙围项籍、取韩信之地。作者从杨玄感反隋失利,隐于淮阳。这里借追怀樊哙寄托自己起事建功的心志。萧何:从刘邦起事,以功封酂侯,官至相国。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虚生:徒然活着。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216-217页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首诗分前后两段,每段各八句。九、十两句是前后段的过渡。前段主要写淮阳秋景。起二句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林的景象,明点题内“秋”字。一“荡”字不仅传出秋风摇扬之状,而且兼含荡涤之意,连同下句“凋”字,将金风玉露的肃杀之气形象地表现出来。金风摇荡,初秋时节尚存的绿叶等随之被荡涤,林木显得萧疏,故云“荡初节”、“凋晚林”。后一句为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所本,杜句固然青出于蓝,李句也写得充满秋意。三、四句从自然景物之肃杀凋伤转入人事,贴到自身。当时作者参与杨玄感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涂士”;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的穷困处境,故忧思郁结。两句已透出“感”秋之意,“伤”字更明点“感”字。五、六句又勒回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平旷,但见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村落之中,唯见藜藿纵横,杂草丛生。两句写出田野荒芜、村落残破的荒凉景象,“合”、“深”二字,更透出杳无人迹的情景,杜句“城春草木深”的“深”字似亦从“藿藜深”脱化。这正是隋朝末年中原地区在酷重赋役压榨下千里萧条景象的真实写照,足以印证“岁饥,削木皮以为食”的记载。七、八两句又收回到“感”字,说明眺听之间,无不使自己徘徊伤感,独自泣下。以上八句,情、景相间,“秋”、“感”相浃,前四句犹因自然景象而兴感,后四旬则因现实社会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

  九、十两句用顶针格紧承上文,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所谓“怀古”,实即“感”的进一步发展。“秦俗”暗喻隋末乱世,“汉道”隐指重建之清朝。作者有感于乱世末俗尚未荡涤,盛时明代尚不可望,这正是他之所以“郁陶伤寸心”、“徙倚独沾襟”的原因。但又转念,当“秦俗”未平,“汉道”何冀之时,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朝换代、重建明时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其不朽之名声,因此感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做出一番事业。“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是他感秋伤时最后引出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明确表述。这“世上雄”自然泛指隋末群雄,也显然包括自己。这八句纯粹抒感,以“怀古”抒伤时之慨,表乘时奋起之怀。

  这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人物在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感慨。古代有不少不得志于世的士人,想在乱世中一显身手,一展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思想在一部分士人中相当有代表性。诗写得沉郁苍凉,透出特有的时代气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古典文学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年:43-44

春江花月夜二首

: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傍晚江面风平浪静,远远望去似乎稳稳不动,岸边到处是正在盛开的春花。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流波滚滚,月影沉沉;潮水汹涌,星光闪烁。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春夜的露水含着淡淡花香,点点月色荡漾在小潭的水波里。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不知道面前的水潭是通往哪里,如果是汉水就有缘碰到汉水女神,如果是湘水,就有缘碰到娥皇女英。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yàng)月晖。
漾:水面微微动荡。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游女:汉水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