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平西

:

想百年,如一梦,几多时。妙希夷、只是些儿。时公肯信,日常万物意无私。

住行坐卧真平等,应变真慈。

崇仙道,明仙理,通仙妙,谢仙师。在灵峰、闲采灵芝。

洞天清隐,周天十二坎迎离。三田功满朝元去,却蜕行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处玄

刘处玄

刘处玄,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随山派创派者,字通妙,号长生子,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因母在不敢违,清静固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其母去世后,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71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生查子·远山眉黛横

: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青春寒浅。
远山好似女子的眉,黛色深深,柳枝好似女子睡眼初睁,饶有媚态。时间推移,阁楼中昏昏暗暗,初春的浅浅寒意穿透青帘。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酒杯嫌漏壶滴漏的太慢,蜡烛害怕再被剪刀剪去烛芯。突然明月升上夜空,将那映照在帘青上的花影连着帘青一同卷起。

远山眉黛(dài)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远山眉黛横:化用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远山眉黛长”句。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延:嫌弃。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这首词是写一位女了从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风格清婉淡雅,读时须细细体味,久而方知其味。

  上片写傍晚。

  开头二句写环境同时暗中引出人物。《生查子》是个小令,形式宛如两首仄韵的五言绝句,篇幅短小,不能尽情铺叙,用笔务须精神。因此它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即照顾到人物,抓住主要特征,勾勒几笔。远山以眉言,杨柳以眼说,便是抓住未出场的女主人公最传神的地方加以暗点。远山,是古代一种画眉的式样。《西京杂记》卷二云:“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宇文氏《妆台记》还说因受卓文君影响,时人效画远山眉。“媚柳开青眼”,本谓柳叶初生,细长如人之睡眼初睁,饶有媚态。元稹《生春》诗第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即指此。通常诗词中皆以柳叶比眉,这里词人为了避免落套,而以柳叶形容美人之俏眼,用语可谓新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韦庄《荷叶杯》词云:“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见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一双远山眉、新柳眼,已隐隐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淡淡哀愁。

  三、四两句逐渐写到人物所处的环境。“楼阁”乃女子的居处,“帘幕”乃室内陈设的帷幕,有时也指帐子。贺铸《减字浣溪沙》有“楼角红绡(一作初销)一缕霞”句,色彩明丽,此词“楼阁断霞明”,与贺词词境近似。“帘幕春寒浅”,表明此刻女子正无聊独处,渐觉阵阵微寒飘入妆楼,传向罗幕。他没有围,似可窥见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过片二句写夜间女主人公的活动。比之上片写傍晚景色,又更加细致一层。然细品词意,此乃写女子长夜难耐的心情。所谓“杯延玉漏迟”(作秦观词者“延”字为“嫌”),是说主人公以酒销愁,但觉时间过得太慢,正是俗语所说的“欢娱嫌夜短,愁苦怨更长”了。“烛怕金刀剪”,是说把烧焦了的烛芯剪了一次又一次,以至不堪再剪。这是描写女子独对孤灯,坐待天明。这两句中,杯和烛本为无知之物,但词人却把它们拟人化,竟说酒杯也嫌漏刻过于迟缓,蜡烛也怕剪刀剪得频繁。语似无理,然而词中的无理之语,往往是至情之语。其心情之痛苦,自是不言而喻了。

  最后二句,以振荡之笔写静谧之景,遂使词情扬起,色调突然趋向明朗。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次是写夜深时的烛暗,至此则让钻出云缝的明月,穿帘入户。词中人物的感情也仿佛随着光线的变化,时而阴沉,时而开朗。其中“忽飞来”三字,表现月色之突然明朗,心情之突然畅快,非常准确。写月亮如此生动,在整个宋词史上也极其突出。月月色未现时原无花影,“花影和帘卷”显然在“月色飞来”之后。不说看月而说卷帘,说卷帘又用“花影和帘卷”这样优美精致的词句来表述,不纯是以景结情,还通过行动以表达内心。此刻闺中佳人是怎么想的呢,作者没有明言,只是把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景象呈现出来,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

: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将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将言”。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但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暖日迟迟花袅(niǎo)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迟迟:舒缓的样子。暖日迟迟:指春天天气渐暖,白天渐长。袅袅:纤长柔弱。将:带领。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代指美女。争:争胜。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qú)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九门:指都城的城门,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扰扰:纷乱的样子。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墙,故称丹禁。衢鼓:即街上的更鼓,唐宋时悬于街头,每天有人按时击鼓报时,以戒出入,防盗贼。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欧阳修现存的词作中,《渔家傲》多达47首,可见他对北宋民间流行的这一新腔有着特殊爱好,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此词上片以轻快的笔调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快乐与浪漫。“暖日”写春天来了,白天更长了,花儿绽放了。在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季节,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只好任凭人们品评,只能绽开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此时游春的人们正值青春少年,面对春花绽放的大好时光,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句,既是词人对当时春游畅饮场面的描写,也是词人的人生感怀。人生当珍惜美好时光,不要辜负了花开年少,不要辜负了似锦年华。

  下片则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繁华纷扰及人生易老之叹。“车马”二句笔锋一转,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欧阳修久居京城,繁华上面涌动着的名利之争让词人不禁生出如此感慨。而此时,词人听着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的声音,让词人深刻体会到时间在无情流逝,伤时伤逝之感油然而生。“长安城里人先老”,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这一深沉的慨叹,包含着对那些为名为利在京城奔波的“行人”的劝诫,也饱含着这位几经宦海沉浮,如今身居高位却中年白发体衰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

  全词语言晓畅,上下两片对比鲜明,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刻板而不自由的、上朝听命的官僚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城外自由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05-106页2、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4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江月·四壁空围恨玉

:
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啼绡。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
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腰。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啼绡。殷云度雨浅桐凋。雁雁无书又到。
我独自待在空空的闺房里面,十指轻捏着被泪水打湿的手绢。屋外阴云密布,落雨不时敲打着庭院浅旁的梧桐树。树叶在风雨中凋零飘落,这个时刻那南去的大雁是不会捎信来的。

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腰。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我们分别后,我从未将碧钗并合,就让它们像燕尾般在头发上岔着,相思让我终日闷闷不乐。揽镜自照,发现我腰肢锐减已经消瘦不少。走出屋外凭栏夜眺,我仿佛看到南方江边豆蔻相连根深叶茂,此时夜空参星已经斜照,天色微明拂晓即将来到。

参考资料:

1、 (宋)周密选;秦寰明,萧鹏注析.绝妙好词注析:三秦出版社,1993.09:第69页2、 (南宋)周密编选.绝妙好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第61页

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niǎn)啼绡(xiāo)。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恨玉:指失意抱恨的女子。十香:十指。啼绡:泪水打湿手绢。殷云:阴云,乌云。度雨:过雨,下雨。

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luán)腰。蛮江豆蔻(kòu)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钗分燕尾:钗是双股的,分开如燕尾形状。镜减鸾腰:照镜人消瘦。古时女子多以鸾自比。蛮江:荒江。古时将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荒僻之处称为蛮荒之地。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种子形状像石榴子,有香味,能入药。参横:参星已落,表示夜久将晓。

参考资料:

1、 (宋)周密选;秦寰明,萧鹏注析.绝妙好词注析:三秦出版社,1993.09:第69页2、 (南宋)周密编选.绝妙好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0:第61页
四壁空围恨玉,十香浅捻啼绡。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
别后钗分燕尾,病馀镜减鸾腰。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

  开篇两句写思妇独处空闺,泪落湿巾的情景,对仗工整,情景凄凉。句中的“空”、“恨”、“啼”诸字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由意态直接触及到心灵,将思妇相思的情,落寞无依的苦态描摹得维妙维肖,鲜活感人。

  “殷云度雨井桐凋,雁雁无书又到。”这二句前句写景,点明时节,又是“秋雨梧桐落叶时”。后句言事,写意中人自离乡背井、远去他乡后,音信全无。句中“雁雁”二字的重复,突出了思妇的企盼之切和寄望之厚。“又”字则更深刻地传达出了思妇的极端失望之情,这种重复的失望要比直接否定的“不”字更让人难以忍受。这些企盼、寄望与极端失望的对比,让读者在为思妇不堪的处境感到悲伤的同时,更由衷佩服词人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别后钗分燕尾,病余镜减鸾腰。”换头二句,前句用比喻的手法,用发钗的分岔开来喻示二人的分离,后句写思妇因相思而日渐憔悴,衣带渐宽的情状,突出了其用意的深挚。

  “蛮江豆蔻影连梢,不道参横易晓。”句中“豆蔻”二字暗引唐杜牧《赠别》诗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点明思妇正值豆蔻年华,却寂寞无侣,孤单一人。于是,对意中人的思念、哀怨、嗔怒之情都由此生发出来,溢于言外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全词上片首二句写其独居幽恨。人去屋空,形单影只,每日只以泪洗面。而殷云带雨,浓添离愁,雁过尽而不至,倍觉沉痛哀婉。下片写别后相思,钗分燕股,鸾镜腰损,本已不堪。豆蔻映水尚能梢影相连,人却如参商永分,况长夜难眠,参横西天,思念未已乎。哀婉沉郁,令人心碎。

  全词语言凝炼,词情激切,意境哀伤,为读者描摹出了一位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饱受相思折磨的苦况,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白雪梅选注.分调绝妙好词 西江月: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32页2、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二十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185-18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7-20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强:勉强地,硬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huán)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7-20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72-1573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淡,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用香墨勾画弯弯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匀在脸上。身着蓝衫和杏黄裙,独倚栏杆上默默地涂着口红。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却半掩着房门盼人归。情郎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如何寻得到他的踪迹呢?一直等到黄昏,又是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月不圆人也难团圆。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课外读物》编写组编 .唐诗·宋词·元曲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896-897 .2、 刘拥军选注 .李清照秦观词选 :巴蜀书社 ,2000年 :131 .3、 林清编译 .唐宋词三百首:注音精选本 :宁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 :114 .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róu)蓝衫子杏黄淡,独倚玉阑(lán)无语点檀(tán)唇。
香墨:画眉用的螺黛。燕脂:即胭脂。揉蓝:蓝色。蓝,可提取蓝色颜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檀:檀色,近赭的红色,屡见《花间集》,如张泌《生查子》“檀画荔枝红”,表示这个颜色最为明白。这口红只圆圆地涂在唇中间,故曰“点”。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mì)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流水:隐喻时光悄悄地逝去。这里的“行云”比喻薄情郎,“乱山”比喻心烦意乱的女子。

参考资料:

1、 《青少年课外读物》编写组编 .唐诗·宋词·元曲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896-897 .2、 刘拥军选注 .李清照秦观词选 :巴蜀书社 ,2000年 :131 .3、 林清编译 .唐宋词三百首:注音精选本 :宁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 :114 .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闺怨是中国古代永恒的文学题材,因为那时候妇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为名缰利锁所牵绊,导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经常承受独守空房的痛苦。秦观这首词在内容上虽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艺术成就很高。词的上阕色彩鲜明,和下阕的冷落荒凉恰成鲜明的对比,很好地衬托了离人的孤寂,可谓一篇描写闺怨的佳作。

  词的上片刻划这个美女,多用颜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笔画,可以说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梳妆图。“香墨”两句,写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态。这两句虽未直说她在画眉、搽脂,但从“画”且“弯弯”,“匀”且“淡淡”中,可以体会得出她是在怎样精心地打扮自己。两句中前一句写衣着,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黄色的。后一句写她眉画好了,粉搽好了,最后的工序是把口红圆圆地涂在唇间。但“点绛唇”前的“独倚玉阑无语”,却埋下情事的伏笔。既然是“独”,却又精心打扮,这应该是在刻意为某人而为。分明画外还有一个人在,女子对恋人的回归还抱有一线希望。

  词的过片,虽也不多写情事,但也不是单纯写景,对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显的发展,写景之外,别寄幽情,抒发人去楼空、青春虚度的情思,是全词抒情的中心。“风扬“花飞”是残春景象,给人以美人迟暮的暗示。“花飞”二字尤其触目痛心,融凄惨的感受于寻常之景中,大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意,简洁而含蓄。“门”是半掩着的,像在为谁开着,这正是女子心还不死的写照。结拍“乱山”两句:“行云”喻恋人的踪影,古诗词里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楼》:“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正是“乱山何处觅行云”的注脚。由于女子心烦意乱,故视群山便成“乱山”,这是移情于物的结果。女子最怕夜间孤苦,可偏偏又是一个黄昏来了,“又是”二字蕴涵着这种等待和失望远不是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纵观全词,上片绮丽香艳,下片凄清淡远,而又以情上下贯之。全词语言清丽,语意婉约,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编著 .秦观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97-100 .2、 夏于全主编 .唐诗宋词 第十五卷 宋词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2006 :79-81 .3、 张旭泉编著 .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01-10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