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建自楚归过访

:
湘君庙下鹧鸪啼,芳草王孙去路迷。
春水看消巴蜀雪,桃花游遍武陵溪。
朝云梦里江南路,风雨灯前夜半鸡。
归到故园秋未老,一尊还唱白铜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居节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士贞,号商谷。师文徵明,善书画。工诗。家本业织,籍隶织局。织监孙隆召之见,不往。隆怒,诬以欠官帑,拘系,破其家。乃僦居于半塘,吟咏自如。或绝粮,则晨起画疏松远岫一幅,令僮子易米以炊。后终穷死。有《牧逐集》。 6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千秋岁·淡烟平楚

: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平野上淡淡的烟雾,又送贵族公子而去。花儿仍在哭泣,黄莺寂然无语。芭蕉心缩卷不展,依依杨柳愁思千缕。今夜的雨,一定会化为那相思树,双目所过间,都成前尘故事。

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不知何时能再相会?饮下百倍桑落酒,高唱三叠阳关句,情还未了,渡口边的月已迷蒙了江水。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7月 :294 .2、 黄天骥,李恒义选注 .元明词三百首 :岳麓书社 ,1994.4 :第166页 .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jiāo)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平楚:即平林。王孙:贵族公子。相思树:千宝《搜神记·韩凭妻》载,战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罚韩凭筑长城,不久,夫妻相继自杀。康王怒,使二人坟墓相望。隔夜间,两坟头皆长出梓木,旬日间粗可合抱,根交错,枝接杂宋人哀怜,称其木为相思树。

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sāng)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前古:古代;往古。 良会:美好的聚会。三叠阳关:即《阳关曲》,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辞,送别时唱。津诸:即津渡,渡口。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7月 :294 .2、 黄天骥,李恒义选注 .元明词三百首 :岳麓书社 ,1994.4 :第166页 .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此词写离别之苦。

  上阕连用花、莺、芭蕉、杨柳、雨、相思树六种物事作渲染、衬托,以柳“丝”谐情“思”,并引进凄婉的爱情传说,表达双方情谊之深,抒发不忍离别的感情。“芭蕉心一寸,杨柳思千缕”与“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两联警绝,把饯别时的景色场面与情感交融在一起。一、千、百、三等数量词反复出现,既表现出情绪的激烈,而又变化错落,灵动自如。

  下阕则将时间前拉后伸,见前欢不可再,后会亦无期,从而将这次离别的苦楚,放大到整个人生,整个今古。“百杯”句,即“劝君更进”之意,劝酒以表关切,“三叠”句,即吟诗或作诗以赠别。末尾二句言反复叙别,尚未尽达其情,月已出,潮亦生,船就要开走了。“月明潮上迷津渚”七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寄情于景,以景结篇,而又遥应开头,颇为巧妙。

参考资料:

1、 黄天骥,李恒义选注 .元明词三百首 :岳麓书社 ,1994.4 :第166页 .2、 孙文光 彭国忠 刘荣平注评 .明清词三百首 :黄山书社 ,1999年05月第1版 :第6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平凉

: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太阳斜照,春天的景色一片寂寥冷清,在平凉城的西北遥望远方。

惟余凉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凉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平凉府的大牧马场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多如云,明朝军队二月向西胡开去。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想要投笔从戎到万里外建功立业,封侯显赫,但惭愧的是做学问的我已经两鬓斑白了。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秦兵:指明朝军队。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bìn)有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太白楼

: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潺湲的济水流淌,尽阅古今,却是再找不到那曾来过的人了。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9-370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昔闻李供奉,长啸(xiào)独登楼。
李供奉:即李白。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里指吟咏。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垂顾,光顾,屈尊光临。

白云海色曙(shǔ),明月天门秋。
曙:黎明色。天门,星名。属室女座。此指天空。

欲觅重来者,潺(chán)(yuán)济水流。
潺湲:水缓缓流动貌。济水:古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经曹卫齐鲁之地入海,下游后为黄河所占,今不存。济宁为古济水流经地域,金代为济州治所,故由此得名。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9-370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王也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自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杯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自,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2、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15-6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江

: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渺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江风阵阵让人酒意咋醒,行舟扬帆行驶只觉路途遥远,一片茫茫。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溅起的浪花化作细雨眼前一片氤氲朦胧,水鸟向人俯冲,水的腥气扑面而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三国、六朝俱成陈迹,唯有春草、晚山依然青碧。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不想倚着船棹吹奏长笛,唯恐会有蛟龙潜出水面来听。

江渚(zhǔ)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líng)
江渚:江边。扬舲:扬帆。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zhào)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如桨。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雄旷浩渺的长江,激发了多少文人的灵感诗情。这首过江诗,就是一篇得江山之助的佳作。

  首联以直叙入题,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画面;江风阵阵,吹送着渡船从渚边出发,向着遥远的对岸驶去。然而字里行间,又隐现出了船上诗人的心态。一方面,“酒乍醒”,精神一振,于乘风破浪中自然生出浩然和快意;另一方面,“风高”必然水急,当是舟行甚速,而诗人却有“川途渺渺”之感,是一种苍凉迷惘的心情。这种既壮又悲的旅感,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颌联写目击的江景。陆地渐远,茫茫蒙蒙如笼烟雾,所谓“汀烟”,说明渡船已到江心。此时江浪扑面而来,撞击船身而碎成沫雨,更加濡湿了视界;劈波而行搅动了水中的腥气,引来了俯冲而至的水鸟。这一联于视觉之外,尚有“湿”的触觉和“腥”的味觉,使人如身临其境;写的虽是浪花、沙鸟之类的船外之物,却现出了船行的动感;风高浪急而唯有“沙鸟迎人”,又进一步印证了“川途渺渺”的孤茫的旅况。从而将过江的题面,更加生动、淋灕地表现了出来。

  由近瞻转入远眺;更由广袤的空间而及于纵深的时间;这主产生了颈联的神来之笔。长江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而且以其天堑的地位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历史。江山年年如旧,人事几许盛衰,浩荡不息的大江最善于向人们提醒这种时空的错位。在诗歌的语言中,春草与“愁”、青山与“恨”本有着频繁的联系,而“三国旧愁”、“六朝遗恨”与“春草碧”、“晚山青”恰又无一不是本地风光,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三国、六朝历史的旧愁遗恨集中反映在长江南岸地区,由此也可推断出诗人的“过江”是由北向南,此时江南已遥遥在望。

  尾联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诗人的余情。《博异志》:“笛吹三声,水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龙跳喷。”苏轼《前赤壁赋》记江夜泛舟,“客有吹洞箫者,……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的“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从大江的一面说,益见出江上的波谲云诡,与“浪花作雨”呼应;从诗人的一面说,则是雄豪与悲凉两兼的心情的自然发露,与首联的“扬舲”之初的情调遥映。

  这首七律依过江的行程步步展开,而又一气呵成,气局严整而遒劲。尤其是颈联将怀古与即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感慨深沉,意味无尽,足称警策。这首诗曾误入同时人张弼集中,使他意外受惠,以“六朝遗恨晚山青”扬名于世。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为之辨误,断为钱晔所作。钱晔为牧斋的族祖,《列朝诗集》的说法当属可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春游

: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2页2、 木河.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272页

小桃枝下试罗裳(cháng),蝶粉斗遗香。玉轮碾(niǎn)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罗裳:织锦的裤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装。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斗:比试。遗香:指罗裳和少女身体散发出的清香。玉轮:华贵的游车。半面恼红妆:即“恼半面红妆”之倒装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半面:指凋残。红妆:指花瓣。

风乍暖,日初长,袅(niǎo)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乍:开始。袅:细柔摇曳的形态。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2页2、 木河.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272页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上片“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映衬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平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惟此,前面的“玉轮碾平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三句非常紧凑。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乍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平添了一份凄清。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

  这首词描写春游所见,情景相生,处处透着词人盎然的游兴。词的开始两句用烘托法。桃下试裳能让人产生“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联想。而蝶粉斗香,又可想见女子春服艳丽如花的美好形象。接下来轮碾芳草,红妆半露,也是情态毕现,鲜明如画。整个上片着笔于人,浓墨重彩。下片则转而写景。风暖日长,垂杨袅袅,双燕翩翩,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景润人心,词人想必也是逸兴满怀。结尾“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微微露出美景不能永驻的淡淡春愁。正如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及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所歌咏,在这样的时刻,文人总不免会透出一丝纤柔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33-334页2、 薛玉坤,鞠婷,何抗.古小词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第2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