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冲澹偶然作二首

:
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红印寄泉惭郡守,
青筐与笋愧僧家。茗炉尽日烧松子,书案经时剥瓦花。
园吏暂栖君莫笑,不妨犹更著南华。
一室无喧事事幽,还如贞白在高楼。天台画得千回看,
湖目芳来百度游。无限世机吟处息,几多身计钓前休。
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皮日休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33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五更时分,漏壶滴水声声,催促着拂晓的来临。皇宫院内春色烂漫,桃花红艳醉人。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烈日下旌旗如龙蛇舞动,微风中燕雀高飞于宫殿之上。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大臣们退朝后衣襟都带着熏香味,挥笔便写出华美的诗章。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贾氏父子世代执掌帝王诏书,实为殊荣;如此有才的也就他们一家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72、 刘克庄 谢枋得箸 邓启铜注.千家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9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9-140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五夜:指夜晚的五更天。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箭:漏箭。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杆状物体,用于计量。九重:帝王住的宫禁之地。

(jīng)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旌旗:旗帜的总称。龙蛇:指旗帜上绣有龙蛇图案。动:舞动。风微:微风轻拂。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香烟:焚香所生的烟雾。珠玉:珠和玉,常比喻优美珍贵之物。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世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池:指凤凰池。有凤毛:形容得到了父亲优良的遗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72、 刘克庄 谢枋得箸 邓启铜注.千家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9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9-140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首联先写漏声催促着天色破晓,像箭一般的飞快,后用“仙桃”代表宫内春景,点出景色醉人。这一联主要突出“早朝”。

  颔联则分别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自然景观及气氛。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龙蛇似乎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获得了生气,旌旗猎猎,龙蛇也好像在腾跃。大明宫里,和风轻吹,燕雀轻快而高兴地在天上飞着。“日暖”,也含有赞美“圣恩”惠及万民,连龙蛇、燕雀亦且广沽皇泽之意。这一联主要突出“大明宫”。

  前二联主要写的是“早朝大明宫”的原题。因为是和诗,接着就不免要转到原诗的作者身上来了。颈联写退朝后,重点突出写贾至的儒雅风流和备受君主恩宠。

  尾联用了两个典故。先看丝纶美。因为贾家父子历任两朝的中书舍人,后有一日贾至供职的肃宗对贾至说,“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主要意思是赞扬贾至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能做出像父亲一样的政绩,实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话。“池上于今有凤毛”里的凤毛并非简单的凤毛麟角的凤毛,也不时简单说贾至的才华出众,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见。而是用了一个典故:南朝时有谢凤和谢超宗父子,他们文章风格和成就都很出众,于是梁武帝就称赞他们说,“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想说谢超宗终归继承了父亲谢凤特有的风格和才华。这两句进一步称颂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两代执掌朝廷起草诏命职务的荣耀。

  这首诗按其体例是一首台阁应酬式的诗,在杜诗中是很少见的。乾元二年(759)在长安任左拾遗也正是杜甫仕途生活中最重要或最煌赫的时期。因为是同僚之间唱酬之作,因此格调也就平正典雅,并且不乏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意味。整首诗艺术上格法严谨,脉胳分明,深得和诗之体,所以历来的诗家对它十分推重。尤其是它的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冲融和悦的春天气息,诗家评价很高。当时唐王朝于安史之乱中初得安定,朝廷上下都以为中兴在即,升平可望,因此王维和诗中也有“九天闻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种充满信心的句子。整首诗看来,确乎体现了杜甫诗歌“清词丽句”的另一面特色。另外,即使在清词丽句中,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气,这也是杜诗的独特面目。黄生评杜、王、岑三首和诗时说:“杜老气无前,王、岑秀色可揽,一则三春秾李,一则千尺乔松。”苏轼评颔联为“伟丽”,都是此意。

  杜甫的这首诗里带出了几分山野的情趣,以及对历史透彻的理解,光是意境就比贾至的高远。这首诗少了一般诗人写宫廷生活所会有的呆板,多了些灵气,而又不减少场面的宏大气势,杜甫比起贾至来绰绰有余。思想决定文章的外在,再如何隐藏,字里行间的精神是很难不露端倪的。贾至是世家出身又较为一帆风顺的人,杜甫则才华横溢饱经风霜,这两种人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不一样。

参考资料:

1、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9-140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2-1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2、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2-6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58-259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长簟(diàn)迎风早,空城澹(dàn)月华。
簟:竹席。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

星河秋一雁,砧(zhēn)(chǔ)夜千家。
星河:即银河。砧杵: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砧,捣衣石。杵,捣衣棒。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节候:节令气候。心期:心所向往。卧:指闲居。落空。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向来:刚才。秀句:诗的美称。鸣鸦:天晓鸦鸣。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58-259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

  “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节候”,这两个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实观,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二句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以扶病之身而能长夜吟庆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同时,也写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

  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

: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è)草。
恶草:杂草。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公子拔禾的细小动作,充分暴露了这些人的寄生虫的本质。他们根本就不懂得种庄稼的艰难,更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恶草。可他们却天天要挥霍农民的劳动果实,这是多么的不平等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人还荆州

: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你骑着青骢马,沿着长满青草的小路,从秦地出发,一路远去。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你的小船仿佛已经走到了三峡,凄清的猿叫声从四面传来将你包围。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唉,你这一走,想再见我恐怕就很难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