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砧有感

:
千门俨云端,此地富罗纨。秋月三五夜,砧声满长安。
幽人感中怀,静听泪汍澜。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鹦鹉洲

: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6-787

(yīng)(wǔ)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因三国时属吴国,故称吴江。

鹦鹉西飞洲(lǒng)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洲山:又名洲坻,山名,在今陕西洲县西北。相传鹦鹉出产在这里。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两句意为:春风吹开了烟雾,送来浓郁的兰香;两岸桃花盛开,映照得江浪绚丽如锦。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长洲:指鹦鹉洲。向谁明:意即照何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6-787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诗写鹦鹉洲,开篇便从鹦鹉入手,“鹦鹉”二字一出,便顿觉颇难收束,只好一气贯注,旋转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顿住,然而诗已过了半篇。鹦鹉洲是江夏的名胜,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的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并不是因鹦鹉来过而得名。那么李白诗开篇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乃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是指《鹦鹉赋》,而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用。接下第三句还是一语双关,它化用祢衡《鹦鹉赋》中“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的句子,说鹦鹉已西飞而去。相传鹦鹉生长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的陇山一带,如今,洲上已不见鹦鹉,那么,定是飞回陇山去了。言外之意是说祢衡在这里被杀。因此,诗人感到非常的惋惜:鹦鹉曾来过这里,为此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然而又西飞而去。鹦鹉飞走了,不在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情韵幽深,余味无穷,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这四句诗气势流转自如,而又一唱三叹,绝不是对崔颢《黄鹤楼》的简单摹仿,它是诗人的艺术创造。其中字面的点染,双关语的运用,词语的重叠出现,设问的语重心长,同崔诗比较,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别具匠心之处。

  五六两句诗意开始转折,转的过程中,又同第四句藕断丝连,接“何青青”三字,生动地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花之浓艳似云蒸霞蔚,轻烟笼罩;水之蒸腾成雾气上升,迷濛缥缈。烟花水雾,似花似雾,即花即雾,彼此迷离一片。一阵春风拂过,鹦鹉洲上如帷幕轻轻拉开,淡烟薄雾逐渐散去,可见洲上那嫩绿的兰叶、葳蕤纷披,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融融丽日、阵阵馨香,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如同朵朵红云,互相簇拥着、升腾着,像是被江岸和洲岸夹束在一起似的。微风中,桃花落英缤纷。飘荡在倒映着枝枝繁花的水面上。水中的,水上的,倒映的,飘落的,艳丽的桃花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然而,景色尽管明丽,却丝毫撩拨不起诗人的欢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此时,诗人毕竟还是一位被流放过的“迁客”,眼前这一切生机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内心的索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好时光,烟花美景,都只是徒有。自己一生流离困顿,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趋穷困,尽管内心还存在一种奋起搏击的暮年壮志,但终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难驱。面对如此芳洲,此时此地只不过是徒然纵目而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景色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所注望的仍是“鹦鹉”,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祢衡。据陆游《入蜀记》载:“鹦鹉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洲盖祢正平被杀处。”诗人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怀祢衡而抒发自己的沉痛感慨。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处境,会使他自然地将自己和祢衡联系起来,况且他平生倾慕祢衡,常以祢衡自比:“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薇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好友杜甫也曾以“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诗句来称美他的才华。他在诗中也曾多次写到祢衡:“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并有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望鹦鹉洲怀祢衡》与《鹦鹉洲》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而《望鹦鹉洲怀祢衡》表现得比较平直、明朗;《鹦鹉洲》则深沉、含蓄。

  前人评诗认为李白这首诗同另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是与崔颢《黄鹤楼》争高下的。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曾对此说过这样一段话:崔颢《黄鹤楼》,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奇贵。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方氏所论还是比较切合实际。艺术不乏相互影响,但无论如何,像《鹦鹉洲》这样感情深沉,意境浑融的作品断不会是摹仿所能得到的。

  李白这首诗属于拗体七律,它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曾说: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

  正是它未完全合律,前人曾将此诗看作七古:“李白《鹦鹉洲》诗,调既急迅,而多复字,兼离唐韵,当是七言古风耳。”(毛先舒《辩坻诗》)李白现存七律共十二首,且大都如此,同整个创作比较,七律诗比较少。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前人多有论述,或认为李白不善和不愿作七律:“李太白不作七言律……古人立名之意甚坚,每不肯以其拙示人。”(贺贻孙《诗筏》)“他所以只有很少几首律诗,不是不善写,而是不愿写。”(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他是不耐烦在形式上和字句上下推敲工夫的。”(王瑶《李白》)或认为李白反对作七律:“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翁方纲《石洲诗话》)这种种评价都缺乏公允,实际情况应该说是当时七律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李白所处的时代,七律尚未定型,因此创作难免不合律且数量少,不仅李白,其他人也多是如此。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此曾有一段中肯的论述:

  就有唐而论,其始也,尚多习用古诗,不乐束缚于规行矩步中,即用律亦多五言,而七言犹少,七言亦多绝句,而律诗犹少。故李太白集七律仅三首,孟浩然集七律仅二首,尚不专以此见长也。自高、岑、王、杜等《早朝》诸作,敲金戛玉,研练精切。杜寄高、岑诗,所谓“遥知属对忙”,可见是时求工律体也。格式既定,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然犹多写景,而未及于指事言情,引用典故。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于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其后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诸人,愈工雕琢,尽其才于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

  由此可知,七律的成熟是在李白之后。这样,《鹦鹉洲》诸作不合律也就很自然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6-787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89-2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折杨柳

: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年:时节。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长想:又作“长恨”。

(pān)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诗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牧竖

: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牧竖持蓑(suō)(lì),逢人气傲(ào)然。
牧竖:牧童。持:穿戴。傲然:神气的样子。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出塞二首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liú)马新跨白玉鞍(ān),战罢沙场月色寒。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沙场:指战场。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震: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其一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其二

  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新,刚刚。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的顺序为“新跨白玉鞍骝马”,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

  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意思说:一场激战结束了,战场上的月色显得十分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

  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犹,还。匣,刀鞘。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意思说:战斗虽然结束了,但城头上催战的铁鼓,仿佛还在耳边震响;将士们不由地抽出鞘里的钢刀,钢刀上的血迹还没有干。这两句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张迎胜.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精华和艺术造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门前洒扫,看不到车轮马蹄的痕迹;从官署回来,自己要亲手把门关闭。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大锅里煮熟的,只是那普通的糯米;春天的庭院,只有小枣树花嫩又稀。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百无聊赖,赏玩悬挂在墙上的如意;竹帘前闲坐,看取方巾牵动着乡思。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像黄耳犬送书,我也有信寄往家去;怀念病中之妻,我后悔旅居来京师。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遥想家中,茶叶被封藏在那瓦罐里;竹根酒杯被锁起,无人再把酒来吃。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不知道啊,在这明月朗照的小船上,谁人在举桨摇荡那彩云倒映的小溪?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1-432、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6-19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长枪:长鎗,即长铛,有脚有耳的平底锅。江米:糯米。

向壁(bì)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如意:二尺长的铁器,古人用以指画方向和防身。角巾:四方形有棱角的冠巾。私居时戴用。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犬书:谓家书。鹤病:喻妻病。游秦:宦游于长安。

土甑(zèng)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甑:瓦罐。竹根:用竹根制成的酒杯。

不知船上月,谁棹(zhào)满溪云?
棹:划船工具,此指以棹划船。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1-432、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6-19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李贺当时住在长安崇义里,曾写了首《崇义里滞雨》,表达了壮志成空,愁恨不已之心情,加上穷困孤独,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阴暗的里巷和淅沥不断的秋雨一样。这很能反映他担任奉礼郎时的处境和心境,与《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相近。只不过后者更强调家山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将昔日在家山品茶饮酒的悠闲自在景与眼前退衙回来闭门独坐的孤独以及“鹤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强调身在仕途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喟叹。失落加上乡愁,更增添几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诗题中提到的“昌谷山居”即是诗人的故乡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洛阳西南宜阳县境内。今日的宜阳,显得偏僻和贫穷,但在隋唐时期,此地则是江淮粮赋陆路和漕运的重要中转站。其中李贺居家的三乡驿(今名三乡乡),是当时从洛阳通往长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为唐代诸帝东巡必经之地,在此建有连昌宫、兰昌宫等行宫,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驻跸,其中的连昌宫更因元稹的《连昌宫词》而闻名千古。

  此诗的前半首,扣住“始为奉礼”行笔,总写居官羁旅无聊之情状。“扫断”、“雅回”两句,叙述官职卑微,门庭冷落;“长枪”、“小树”两句,写江米煮熟,食馔简单,除枣花外,室无珍玩。这四句,全无半点寒酸气却道尽窘迫。即是小官,又全无半点迎逢心思,自是门可罗雀;回到家里自己动手关门,没有仆人书童;特意说出煮的是江米,或许是在暗示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至于小树枣花,那不过是平凡窄小的院落里一棵普通的树罢了。如此这般,一个异地为官生活勉强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向壁”、“当帘”两句,写闲对如意、角巾,言外寄托“归欤”之意。

  诗的后半首,转而写题上“忆昌谷山居”之意。忆家,故作家书,以付黄犬;忆亲人,因妻病而追悔至京求仕。“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可见主人不在;“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月夜又有谁在船上摇荡着满溪的云影?用反诘句收结,意想飞驰,巧妙表现出“忆”的风韵,“末二尤得忆家神理”(《协律钩玄》卷一引董伯音语)。

  李贺很少用律体写诗,《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却用五言长律写成,诗韵用上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押,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1-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