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四明金鹅寺壁

:
方丈有门出不钥,见个山童露双脚。问伊方丈何寂寥,
道是虚空也不著。闻此语,何欣欣,主翁岂是寻常人。
我来谒见不得见,谒心耿耿生埃尘。归去也,波浩渺,
路入蓬莱山杳杳。相思一上石楼时,雪晴海阔千峰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吕岩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1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樱桃花下

: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飞动着的黄莺和蝴蝶常常嘲笑我,因为不能在樱桃花初放时来欣赏。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前来赏花不是未开就是已落,总之就是赶不上樱桃花开的良辰吉日。

参考资料:

1、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3卷:岳麓书社,2000:1945-19472、 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282-283

流莺(yīng)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流莺:飞动的黄莺。相欺:相嘲笑。花芳正结:指含苞初放。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jiā)辰长短是参差。
他日:以前的日子。嘉辰:美好的辰光。长短:此处有“总之”、“反正”之意。

参考资料:

1、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3卷:岳麓书社,2000:1945-19472、 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282-283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赏花而花已开,诗人常有不逢时之叹,但此诗却加了一个“他日未开”;不管是未开或已谢,总会令人有些感慨。作者从“他日未开今日谢”,引申出“嘉辰长短是参差”的结论,自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此的“参差”之事,实在很多,却也是无可奈何,只有自怨自叹而已。

  清代诗人袁枚有一首七绝:“桃花零落杳难寻,人为来迟惜不禁。我道此来迟更好,想花心比见花深。”(《湖上杂诗》)天下事,如能以此种心态处理,也许可以免却许多烦恼。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常会遇到此种参差之事,经历得多了,心理状态或有失平衡,于是乎,李商隐一来到樱桃树下,看到并非花芳正结之时,便陡然感到流莺舞蝶都在相欺了,这种心态,倒也是常有的。

  李商隐好几首樱桃诗中的樱桃,是诗人嘲讽、讥诮的对象,这首诗中的樱桃,是诗人同情、叹惜的对象。纪昀把李商隐笔下的樱桃当成一个人,认为“集中屡咏樱桃,必有所为,亦可以意为之”。这样的理解,抹煞了这些樱桃诗在意象上的差异,混淆了其主旨。张采田不同意纪昀的意见:“纪氏能以意会,则于玉溪自不至于妄加攻击,但恐未然耳。托意遇合之作,所谓恨遭逢之迟暮也。必非艳情,与《嘲樱桃》诗不同,其座主李回贬湖时之深慨乎?”(《玉溪生年谱会笺》)

参考资料:

1、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3卷:岳麓书社,2000:1945-19472、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3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歌续短歌

: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秦王不可见,旦白成内热。
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日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贫困潦倒,不由人感到凄凉难过。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我来来回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白成内热。
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旦白:日日夜夜。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lǒng)头粟(sù)
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明月:比喻唐宪宗。

(pái)(huái)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徘徊:彷徨不进貌。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bìn)先改。
之:代词,代指唐宪宗。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幻想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诗人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诗人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4-10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风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我喜欢吟颂谢脁的诗文,喜欢他诗歌中那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所描述的感觉。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谢脁已经成为历史,当涂的大青山也变得如此空虚,万幸的是殷公你不愧为后有来者。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你送我珍贵的裘毛衣,上面绣满五色云彩和白色图案,就好像雨过晴天中绚丽的彩虹,光彩照人。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衣上绣的图案纹路错综斑斓,色彩绚烂,一定是那位神仙般的少女绣成的衣裳。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衣裳轻如松花上的金粉,仿佛风一吹就会漫天飘扬;绿色色彩浓烈,如同吃足了雨水的青苔,滋润无比。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又如同远处青翠的海岛,又仿佛是红色的飞霞映衬江边的青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上面描画着满满的含露花蕊,娇艳无比,一定花费了几年工夫才绣出如此天工开物。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殷公你把这珍贵的衣裘送给我,我也不跟你客气,穿你的衣裘,让别人看去吧!我穿上它,一定可以让山山水水顿时散发出青辉。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谢康乐看到我这衣裘,肯定以为是那里的奇山异水而顿时诗兴大发。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衣襟前面绣满了冥色沉沉的森林深壑,衣袖上绣着与夕阳共辉的飞霞。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就是神仙们看了也会惊叹连天。高耸的险峰千万座,座座绿色苍莽。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我穿上它骑上白鹿就出发,跟我走吧,这就出发,飘飖如仙云中行,手握紫色的灵芝,隐隐约约,笑声随风飘飘。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司马相如的鹔鹴羽衣不足夸耀,王恭的鹤毛氅披更不足为敌。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五云裘上素花点点千千万,犹如王母瑶池飘来的雪花,更奇异的是片片都带着香气,把春风都熏个透透。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我将代表你穿上它去九天遨游,我也将代表你去朝见三十六位神仙。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我还代表你在天上俯瞰你,可是拉不到你的手,无法把你拉上天,但是,我已经代表你上天了。你在地上朝我挥手,以挥手的姿势将我拥有,永远的相思一定让你愁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阎琦.《李白诗选评》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我吟”二句:指谢脁《观朝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青山:在当涂东南三十里。谢脁尝筑宅于此,死亦葬于此。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粉图珍裘:谓裘衣上绘有山水之图。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文章”句:谓五云裘色彩鲜艳光怪陆离。素娥:嫦娥。玉女:神女。以下数句即写五云裘上所绘图画。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违:拒绝。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顿惊”二句:谓五云裘所绘山水使谢灵运惊讶。谢灵运以山水诗闻名,故云。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襟前”二句:谓五云裘襟、袖上山水图画,状如谢灵运山水诗。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有“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二句,故云。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手翳”句:用曹植《飞龙篇》“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句意。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相如”句:司马相如有鹔鹴裘。王恭:字孝伯,东晋名士,美姿仪,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时人叹为神仙中人。见《晋书·王恭传》。以上二句谓五云裘胜过司马相如鹔鹴裘、王恭鹤氅。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为君”二句:意谓自己将着此裘上天朝见玉皇。三十六玉皇,道家所谓三十六天之帝王。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下窥”二句:谓其已经上天,而留殷明佐在地面,使我翘首相思。以上皆想象中语。

参考资料:

1、 阎琦.《李白诗选评》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诗篇起笔出人意料,前二句先写谢朓诗之优美感人,接着惋惜斯人已逝,第四句笔锋一转,点出殷公。这一曲笔使文情出现跌宕。谢胱虽没,但后继有人。李白是推崇二谢的,曾以“中间小谢又清发”自比,本诗下文又以谢灵运诗句赞友人所赠锦裘之美。此时以谢朓比友人,足见他对友人才华的看重和赏识。

  从读者心理看,李白这样称许友人的才情,接下来该从这个角度生发开去。可是,“粉图珍裘五云色”再另起一头,诗人不再谈诗论文,却说起那五云裘来。这其实是切入正题。前面四句,原来是铺垫。五云裘者,五色绚烂如云,故以五云名之。以下一大段,大笔挥洒,对五云裘作具体描绘。其中亦有变化。“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三句,写裘之色彩斑烂,华美无比,所以断定出自神女之手,是一件神物。这在文意上成一小顿。之后,又回到裘本身,写云裘上的美丽的图案,图案上的松花碧苔、江草江花、大海小岛、远山红霞。这宏大的画图,精微的工艺,显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因而再一次判断为“几年功成夺天造”。神女所制,已是高贵无比,而以神女之巧,方几年完成,又见其构思之精巧、工艺之复杂、工程之浩大,也就衬出这五云裘之弥足珍贵。

  对这样高贵的赠品,李白毫不掩饰自己的惊喜之情。他没有故作姿态,矫情拒辞,而是痛痛快快地收下了它,不仅如此,还立即穿上这裘衣,以示对友人的尊敬和谢忱。李白亲切自然,豪放洒脱的形象也顿时跃然纸上。这是一件不但给自己增添风采,也给山水增辉的裘衣。要是谢灵运在世,恐怕也会惊讶不已,感叹自己的诗句被如此完美地反映在图画中。这裘上的画,正是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所写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的诗意的再现。

  至此,诗人已完全进入了想象的世界。穿上这件裘衣,别说一般王公贵人,就连神仙也个个自愧不如,他们远远地观赏着、感叹着,挤满了千崖万岭。美丽的裘衣刺激了他的想象,这位对神仙境界极为向往的浪漫大师的思绪正在仙国飞扬。仿佛自己已经骑上那早已放牧在青崖间供他随时驱遣的白鹿,手擎着用三岛十洲的特产紫芝仙草做成的华盖,正在天空飞驰。这该是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潇洒。传说司马相如有一件用鹔鹴鸟羽做的鹔鹴裘,十分美丽,视为至宝;王恭则用鹤羽为氅,常常乘高舆,披鹤氅裘,俨如神仙中人。但比起诗人来,恐怕他们都黯然失色了。在这种自得心态中,诗人继续遐想着,他在飞升,到了高高的天界。风景这边独好。仙境瑶台雪花纷纷,漫天飞舞,这雪景不同尘世,没有严冬的肃杀,却有春天的温暖;没有砭人肌骨的酷寒,倒有沁人心脾的清香。诗人更加兴奋,他要更上一重天,去参见高居三十六天之上的玉皇大帝啦!就在这时,他偶一回头,看见那位给他带来运气的朋友却不能同行,他正羡慕地望着自己,为他们之间的突然分别而伤感。诗人自己也似乎悟出了什么……全诗就这样戛然而止。

  这首酬答之作颇能代表李白个性。全诗通过吟咏五云裘强烈地抒发了主体的情感。写五云裘之美,浓墨重彩,金碧辉映,为的是突出友人的深情。而这件彩裘又与自己仙风道骨的形象相得益彰。它刺激了诗人的想象力,在着衣后的短暂时间里,诗人仿佛因这巧夺天工的神奇外衣而飘飘欲仙了。他上天入地,笑傲王侯,临虚御风,上谒玉皇,摆脱了尘世的种种羁绊和烦恼,从而奏出一曲主体的颂歌。诗中的夸张和想象贯穿始终,从他对珍裘的赞叹到披裘飞升上谒玉皇,无不如是,而这正是李白的风格特征。诗中的种种想象又曲折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位浪漫大师的心态。李白崇尚道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道教的洞天福地多是名山大川,恍如神仙境界在尘世设立的“广告牌”。所以,在李白的思维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由美丽衣衫上的山水图案联想到清静幽美的自然界,披上这样的裘衣,自己就好象置身于理想中的乐土。他平日梦萦魂牵的一些神仙境界中的道具,如白鹿、紫芝等,也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招之即来,唾手可得,于是终于飘然成仙,乐极一时。似幻似真,而一切皆出于情。一件五云裘让诗人喜悦,而友人的情谊更让人沉醉。这又恰好表明了诗人对友谊的看重。因而,诗人流露出的这激情也就格外感人。

  此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一气呵成。开头以吟谢诗发端,引出殷公,赞其才俊。接着落笔即转,切入“见赠五云裘”,由此美物产生种种联想,直至飞升而去。而最后两句忽又回首,对想象中的分别感到伤悲。本是虚写,却照应了开篇,“结穴”回归友谊,干净利落,结束全篇。此结句颇令人回味。这一回顾,看似在说他人对自己成仙的羡慕,但也流露出了诗人自身对仙界的企羡以及深知天界难以企及的潜意识。因为这毕竟是想象,是幻觉,当诗人清醒过来,面对“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现实,对于理想中的仙境,也会“矫手相思空断肠”。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初旭 .《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边行

: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2、 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lǒng)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qiāng)兵入巴蜀。
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河源:在青海省境内。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qiū)后鸿鹄(hú)
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洛阳,故里所在。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骨肉:这里指兄弟。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08月:第174页2、 吴庚舜.杜甫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05月:第95页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2、 杜甫.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5年:第174-1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秋夜寄诸弟

: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星河:银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zhāi)归思多。
空斋:萧条的居室。

方用忧人瘼(mò),况自抱微痾(kē)
用:因为。人瘼: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微痾:小病。

无将别来近,颜鬓(bìn)已蹉(cuō)(tuó)
颜鬓:容颜,鬓发。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参考资料:

1、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452页2、 姬沈育选注.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第173页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886页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5-38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