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上西斋寄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斋作)
玩月爱佳夕,望山属清朝。俯砌视归翼,开襟纳远飙。
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闲游忽无累,心迹随景超。
明世重才彦,雨露降丹霄。群公正云集,独予忻寂寥。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今天我离开了寻阳,已经是离家千里之外了。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住在水中荷花边,为你寄上一封家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虽然辛苦不相同,却因为两地分离而悲怆。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我自从到秋浦之后,三年中很少收到北来的书信。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年轻的容颜已经老去,头上的白发没有办法除去。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有个客人来自梁苑,手中提着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打开鱼肚子看到你的书信,问我有什么打算。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虽然路途遥远,江山阻隔,但我们心念如一,永远不变。
参考资料:
1、 《国学曲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国学典藏书系 李白诗集.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291-292页2、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90-292页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yú)。
寻阳:即浔阳,故郡名,在今江西九江市。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怆:伤悲,凄怆。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shū)。
疏:稀少。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yuàn),手携五色鱼。
梁苑:又叫梁园,兔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造。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当时,李白的家眷正迁居河南。五色鱼:指书信。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信封。李白所谓“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即指妻子托人捎来的书信。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shū)。
道阻:道路阻隔。殊:两样,不同。
参考资料:
1、 《国学曲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国学典藏书系 李白诗集.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291-292页2、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90-292页全诗采用自述或诉说的语气,如话家常。一开始就说:“我今寻阳去,辞家千余里。”语言平白如话,十分简朴,和口语没什么区别,平实而意蕴较深。如“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说妻子虽然不曾和自己一样奔波,一样辛苦,但二人相距千里,各自感到独居之苦是一样的。一个“怆”字将离别之苦写的悲伤凄然,牵动人的情感。又如“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诗人抓住妻子的“红颜”,自己的“白发”,写一个因愁悲而红颜落尽,一个因忧伤而白发拔掉又长,两颗悲伤已极的心是同样的。写得情深意切,耐人咀嚼。还如“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一封家书,难得一捎,内容一定不少,诗人却只引出一句:“归问我何如。”这显然是妻子说一千道一万中最关心的,也是诗人最盼望的,因而也是最能反映夫妻之间的情感的。此言一句胜万句,读着它便津津然生于口腹间。诗歌的最后不是让妻子如愿,而是诗人继续前行:“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虽然行程在继续,道路阻隔,相距越来越远,但两人都在经常思念对方,两颗心永远连在一起。到此搁笔,余味深浓。
总之,这首诗是在平淡中见真情。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90-292页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横江上西望长安,归路为大江所阻挡,向东而望,汉水东连着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白浪如山哪里可渡,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帆人。
峭帆:很高的船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阁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阁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阁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韩愈再拜: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愈恐惧再拜。
我诚惶诚恐,再拜。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贤者:此处指陈给事。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进谒:前去拜见。闵:同“悯”,怜恤,哀伤。妻子:指妻子和儿子。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诛:责备。遂:就,立刻。疏:分条陈述。标轴:古代用纸或帛做成卷子,中心有轴,故一卷叫一轴。标轴是卷轴上所作的标记。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韩愈的朋友。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分熟纸与生纸,生纸用于丧事,或作草稿用。揩:涂抹。注:添加。上述用生纸写信,不加装饰,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和歉意。俟(sì):等待。
愈恐惧再拜。
恐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韩氏论文素以整饬、谨严、生动形象著称于世。此篇《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年成歉收,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因此得罪了权贵,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此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典,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而且祖宗灵位的排列,以及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可谓宦海扬帆,春风得意。而韩愈却因爱民而被贬,极为苦闷,茫然若失。但他对仕途仍充满了幻想,希望能有人荐举,重返朝廷做官。所以他对这位备受皇帝欣赏的新迁给事中陈京,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其实此信中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要同陈给事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好像通幽曲径,峰回路转;如柳暗花明,若断若续。信中处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参考资料:
1、 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M]:线装书局,1906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2-134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空吟闻笛赋(fù),到乡翻似烂柯(kē)人。
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侧畔(pàn)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侧畔:旁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2-13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参考资料:
1、 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 Zhonghua Loose-leaf Collection, 2013年03期 2、 郭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J]. 现代家教 1995年05期 3、 骆玉明. 纵然挫败 不失豪爽——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06期 4、 袁由启. 为霞尚满天——《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J]. 初中生必读 2005年10期 5、 初中生必读, Required Reading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005年10期 6、 语文教学通讯,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1980年03期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3、 《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zhè)空。
始:一作“子”。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空栊(lóng)。
栊:挂空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举鞭(biān)访前途,获笑汶(wèn)上翁。
获笑:被人耻笑。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此指汶上翁。忽:轻视。壮士:李白自指。穷: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直道:通衡大道。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此:一作“我”。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3、 《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