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jiā)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shǔ)色动危旌(jīng)。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jì)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yīng)。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后终以公封定远侯。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5-7 .振蛰(zhé)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振蛰: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加一岁。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非:缺点、错误。
燎(liáo)火委虚烬(jìn),儿童炫(xuàn)彩衣。
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炫:夸耀、炫耀。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5-7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6-7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的风平浪静。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鼓声如雷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永王大军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楼船出征跨海行次扬州。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战舰森森地站满了彪虎之士,战船满载着征战的良马。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长风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秦始皇想浮海却造桥不成,汉武帝在寻阳射蛟也是空忙一场。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我家贤王的楼舰是为平叛而来,其举可轻秦汉,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先在云梦开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钟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皇帝宠命贤王以重任入楚关,扫清江汉地区就凯旋。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wù)池。
风波:指乱象。“江汉”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三川北虏(lǔ)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jiā)。
“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东山,谢安隐居处。
雷鼓嘈(cáo)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雷鼓:如雷的鼓声。猎猎,风声。寻阳,即浔阳。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龙盘虎踞(jù)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故丘:故墟。谓金陵曾为六朝故都。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zhī)鹊楼。
昭阳殿:王琦注:《一统志》:昭阳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宫殿名)内。鳷鹊楼:南朝楼阁名,在金陵。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河南:指洛阳。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北固:谓丹阳的北固山,是吴地的险要关隘。唐时丹阳,即今之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次:驻守。扬都:指扬州。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楼船次扬都而跨海”。现在这样排列语序,是为了押韵和调整平仄格律。跨海:是夸张之辞。
战舰(jiàn)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jū)。
森森:威严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征帆:战舰的借代。龙驹:喻指豪杰之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长风:大风。挂席:船上张起的帆。古月摧:谓战胜胡兵。摧,挫败。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xiāng)出峡来。
“何似”句:谓永王的战舰浩浩荡荡地沿江东进,多么像晋朝王濬伐吴的楼船。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楚关:楚地关塞。泛指楚地。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líng)作小山。
云梦,古湖泊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与湖北之间。这里泛指楚地。朱第: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这里指行军中的临时住所。
试借君王玉马鞭(biān),指挥戎(róng)虏坐琼(qióng)筵(yán)。
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遥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遥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遥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遥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遥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这首诗艺术构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遥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前两句撷取京师陷落后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现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局势,表达自己和广大人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对叛军所作所为的憎恶痛恨。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抨击在叛军进攻面前,为保存实力,节节败退,听任东都沦于敌手的各路将领,高度赞扬永王远道而来,收复国土的英雄行为。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遥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遥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遥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72-274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我信而好古,流俗的世俗之风看不顺眼,而一向仰慕贤达之风。
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
我所希望的是能够辅佐明主,功成之后再长揖而去。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
皇帝像高悬在天空中的白日一样,它的光辉有幸地照到了我的身上。
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
我恭承皇上的沼书,起身草莽中,奔赴长安。
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从此后在皇帝身边任清贵切要之职,在紫禁城内自由进出。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由于君王的另眼相待,因此我的声名噪起,如凌烟虹。
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
常履从天子的乘舆,进出于长安城东的温泉宫中。
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
我乘着宝马来到这风景佳丽之地,身穿锦衣进入新丰镇。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在骊山温泉宫里,有时游山逛景望松雪而寄傲,有时在筵席上对酒弹琴。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也曾像汉代的扬子云献赋甘泉宫一样问皇上献赋。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皇上下诏对我的“雕虫小技”加以赞美,我的美名从此传播开来,天下皆晓。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从温泉宫回到长安后,王公权贵争相交结,好不热闹。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一旦我朝别金马,辞京还山,就如同一颗蓬草一样随风飘落。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门前的宾客日稀,案上的酒杯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但我自觉才力可合,与当世之雄才相比,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闲来作一曲《东武吟》,曲而情犹未尽。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书此诗向诸知己告别,从此吾将追随往昔商山四皓,返吾初服,啸傲山林去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1-193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好古句:谓崇尚古代淳朴的风尚,嘲笑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庸俗风气。
方希佐明主,长揖(yī)辞成功。
方希句:谓正希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后,急流勇退,如战国的鲁仲连,西汉的张子房。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zhú)微躬。
白日二句:谓自身蒙受君恩。白日,象征天子,回光,象征君恩。烛,作动词用,即照耀之义。微躬,自身的谦称。
恭承凤凰诏,欻(xū)起云萝中。
恭承二句:谓应天子诏书,从村野到朝廷。恭承,应诏的敬辞。凤凰诏,帝王使者送达的诏书。欻:忽然。云萝,指深山隐居之处。
清切紫霄迥(jiǒng),优游丹禁通。
清切二句:谓在宫中任职,悠闲自得。清切,清贵而贴近皇帝的官职。紫宵,帝王之居。迥:远。优游,悠闲自得。丹禁,帝居之禁城。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君王二句:二句:谓在宫中深受天子赏识,声价倍增。凌,升高。烟、虹,借指天空高处。
乘舆(yú)拥翠盖,扈(hù)从金城东。
乘舆句:言随天子出巡,见其地位之高,受宠之甚。乘舆,天子所乘之车。翠盖,以翠鸟羽毛装饰的车盖。扈从:随从皇帝出巡。
宝马丽绝景(yǐng),锦衣入新丰。
宝马二句:谓乘宝马,衣锦绣,外出悠游。宝马句,言所乘宝马美如“绝景”。绝景,骏马名。新丰,旧县名。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丝桐:代指锦瑟。
因学扬子云,献赋(fù)甘泉宫。
因学二句:谓效仿汉扬雄,向天子献诗赋。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天书二句:言天子下诏书赞赏主人公的诗作,从而使自己声名远播。天书,皇帝的诏敕。片善,即小善。此处为谦词。清芬,高洁的德行。此处指文才声誉。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金马:即金马门。汉武帝得大宛马,乃命东门京(人名)以铜铸像,立马于鲁班门外,因称金马门。东方朔、主父偃等曾待诏金马门。此处代指朝廷。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黄绮:商山四皓的简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1-193李白在诗中说自己当年奉诏入京陪王伴驾,声名鹊起,与王公权贵相接交,诗酒快意,但是遭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赐金还山,深重的失落感使他愤积膺怀自觉可与贤哲比肩,此时他以诗作与翰林院中诸位友人礼貌性地告别,说自己向来崇尚古风。不合流俗,将要归隐山林。
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抒情主人公生平夙愿和抱负。“好古”即好古风。古风,即下文所谓“贤达风”。贤达风即辅佐明主,功成身退。所以“好古”一词下启后三句。“白日”句至“王公”以上二十句为第二段,写抒情主人公受皇帝恩宠的盛况。这一段又分为四层意思。“白日”四句写承诏入宫,喜出望外。白日、回光、恭承、欻起等词语表达了这种喜悦心情。“清切”以下十句写“君王赐颜色”的无比荣耀。悠游宫禁,天子赐颜色,升价倍增。扈从帝驾,乘宝马,衣锦衣,依岩望松,对酒弹琴,其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因学”四句言因献辞赋,天子赏识,其声价倍增。归来二句言由于以上原因,王公贵族皆纷纷结交。“一去”十句为第三段,写失去帝宠,离开皇宫后的凄凉酸楚。一旦失势,身如飘蓬,宾客疏散,酒尊空空。无奈之际,自我宽慰:才力可依,不惭文宗。书告知己,学四皓而隐遁。
全诗叙议结合,成功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悲愤的情怀,也包含着对统治者的讽刺之意。
参考资料:
1、 金玉花.朝鲜文人对李白《东武吟》的接受与批评.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5.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处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54-155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29-131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lěi)浮云变古今。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来天地:与天地俱来。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kòu)盗莫相侵。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fǔ)吟》。(梁甫 一作:梁父)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还:仍然。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梁甫吟: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54-155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29-131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94-496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