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遣怀柬王居贤监税

:

客中伏枕值清和,强起推窗看雨过。万片晴云归太华,千岩流水灌长河。

菜挑翠缕初登俎,杏缀黄金重压柯。为问维扬老诗伯,杖藜携酒乐如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3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投长沙裴侍郎

: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

参考资料:

1、 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133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裴(péi)侍郎:即裴瓒(zàn)。朱门:权贵之门。孔门:孔子儒家之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指裴侍郎。

垂纶(lún)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垂纶:钓鱼。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地:见地,缘由。等闲:平白无故。

参考资料:

1、 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1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杭州春望

: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参考资料:

1、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朝华出版社 ,1991 .2、 李时人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望海楼明照曙(shǔ)霞,护江堤(dī)白踏晴沙。
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堤:即白沙堤。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织绫(líng)夸柿蒂(dì),青旗沽(gū)酒趁梨花。
红袖:指织绫女。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参考资料:

1、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朝华出版社 ,1991 .2、 李时人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二首·其二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戏题湖上

: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一位老人独坐矶头上垂钓,湖面的桃花随着溪水缓缓流去。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竹竿随风轻轻摆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不知道哪一条鱼会上钩?

湖上老人坐矶(jī)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矶头:指的是三面环江,一面连接江岸的地方;或指堤防和滩地的靠岸较短建筑物。

竹竿袅(niǎo)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袅袅: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壬申七夕

: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557页2、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459页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1994年01月第1版:第47页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xiá)
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yān)花。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嫣:同蔫,蔫萎不鲜活。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榆:白榆。星名。

成都过卜肆(sì),曾妒识灵槎(chá)
卜肆:占卜的摊子。槎:木筏。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557页2、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459页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1994年01月第1版:第47页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前六句讲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二句讲的是织女已驾车渡河,与牛郎相会,他们相会之后,害怕此夜良时将逝,所以“起视夜何其”,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三四句讲的是牛女相会时,牛郎好像听到了织女环佩的声音,又好像看见了她如花之貌,风轻轻的吹来,所以佩响轻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织女于黄昏时动身离开,故曰“日薄”。五六句讲的是月桂为他们传送嫩香,白榆为他们投影翳蔽,成就他们好合。

  末联讲的是织女不想要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识灵槎的人。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叹。末句讲的是双星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摊子上的严老头子懂得灵槎而多管闲事。从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说;至于还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尚无有力证据,不敢妄言。

  全诗诗人以织女自况,以牵牛比牛党,令狐绚。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55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